諸 蕾
在從知識本位向育人本位轉向的背景下,英語閱讀課程的構建和實施理應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本文,筆者著重闡述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校本閱讀課程體系的內涵、實施路徑和實施策略。
學校課程建設是以學科為基礎,通過知識的遷移、滲透和關聯,建構具有公共旨趣、綜合視域的理想課程體系的過程。構建校本閱讀課程體系要把握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關系,依照學校整體課程體系設計思路,以“體現學科特性”“遵循兒童特點”“切合本校實際”為課程設計原則,同時要尋找學科與校園活動、社會生活、學生經驗和其他育人活動之間的關聯,突破時空界限,打破學科壁壘,從而放大課程的育人價值。
據此,筆者所在的學校開發了以融入繪本閱讀的課堂教學(語篇教學、句型教學、復習教學),指向閱讀表達的校本課程(Fun Reading 故事吧、“閱劇時光”英文劇社),促進分享交流的閱讀活動(個性閱讀推薦、英文故事匯演、三分鐘閱讀分享)為三大主干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中有普惠全體學生、促進均衡發展的課堂教學,有可供個性選擇的校本俱樂部課程,也有指向綜合育人的活動課程。
精研教材教學與繪本閱讀的整合點是推進適度融合的課堂教學的前提。
1.梳理教材與課外閱讀素材的連接點
以主題意義為連接點,有利于讀者反復接觸相同的詞匯、語法結構、語篇特點及背景知識,從而降低閱讀材料的難度。為此,我校從《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牛津閱讀樹》《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等叢書中找尋合適的素材,并與譯林版《英語》教材進行整合(以六下的整合為例,見表1)。值得注意的是,整合操作時可以嘗試從多角度解讀教材的主題意義,所以相應繪本也可以有多樣的選擇。

表1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繪本與譯林版《英語》教材整合匯總表(六下)
2.探究課堂教學與繪本閱讀的整合點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與繪本閱讀的整合應依據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獨特性和學生的語言能力,并從不同課型和同一課時的不同時段兩個層面展開。
就不同課型而言,整合應整體把握單元教學要求和單元話題,在同一單元的不同課型中提煉不同的主題意義,從而增進學生的理解,發展其語言能力。以語篇教學為例,譯林版《英語》六上Unit 4Then and now與繪本When I Was A Little Girl整合如下:
T(Show the old photos of the teacher):This was me thirty years ago.When I was a little girl,I was like a running horse.When I was a little girl,I was like a butterfly.What were you like when you were a little boy/girl?
S1:I was like a bat,because I liked running at night.
此處整合有兩大亮點:第一,繪本故事的主題內容與教材匹配,繪本中富有童趣的內容能激發學生對過去生活的聯想;第二,繪本語言對語篇話題語言進行了適當擴容,生動的比喻刻畫了兒童的形象,豐盈了課堂中的主題語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就同一課時的不同時段而言,整合既可以在教學之前,圍繞主題選擇合適的素材,結合文本特質設計閱讀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相應主題;也可以在教學之后,促進學生拓寬視野、遷移知識、發展思維等。
以整合于教學之后為例,譯林版《英語》六下Unit 8Dreams復習課與繪本Little Girl Big Dream整合如下:
Step 1 Review Story time and Cartoon time
T:What are their dreams and why do they have the dreams?
Students answer and fill in the table.
Step 2 Review Cartoon time
T:Why do they have the dreams and how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Students answer and fill in the table.
Teacher finishes the dream tree on the blackboard.
Step 3 Read the picture book
T:What do you think of Samantha?
Step 4 Write a dream tree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圍繞what、why、how 提煉了有關dream 的三大主干內容。隨后教師引入繪本,通過“What do you think of Samantha?”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細讀故事中發現Samantha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難實現夢想的,進一步深化故事主題,同時故事中的相關語言也為學生繪制自己的dream tree拓展了素材,并為后續寫作儲備了豐富的語料。
校本俱樂部課程不同于課堂教學,其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也能為活動成果的輸出提供保障。
1.好書共讀:Fun reading閱讀故事吧
教材中的閱讀素材大多是配圖故事或對話,受制于篇幅,其傳遞的信息量、文化內涵、語言知識十分有限,帶給學生的情感體驗也相對單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局限于教授語言知識,訓練閱讀技能,使閱讀教學異化為閱讀理解訓練。為解決以上問題,Fun reading 閱讀故事吧將教學目標定位為以好書共讀促進學生理解、感悟和表達(見表2)。

表2 Fun reading閱讀故事吧活動安排表
2.好劇共演:“閱劇時光”英文戲劇社
戲劇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知、體驗和理解語言,對能力培養、性情涵育、人格塑造能起到積極作用。教師在“閱劇時光”英文戲劇社中用戲劇的方式開展英語閱讀教學,能夠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提供豐富情境,引導學生浸入文本,并通過戲劇任務驅動語言學習。
除課堂教學之外,課外活動同樣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為使不同學生都能樂于參與、學有所獲,教師應搭建可供學生分享交流的平臺。
1.個性閱讀推薦
為體現閱讀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可以借助學校的微信平臺,以年級為單位,向全年級學生推送與學習內容相關、能力水平匹配的閱讀資料包,并設計閱讀分享卡(分享卡中有What I know from the book,The reason I want to share等欄目),引導學生理解情節、品味主題、評價人物等,并以閱讀分享的形式進行好書推薦。這能使學生在富有個性的閱讀活動中提高閱讀能力、增強閱讀體驗。
2.英文故事匯演
英文故事匯演指以故事演繹的方式進行閱讀表達,是促進學生分享交流的又一形式。以繪本為例,大多數繪本以圖畫敘述情節,穿插少許文字,要把紙面的圖文演繹出來需要進行再加工。從學生上交的作品看,有的學生借助手偶的方式呈現,有的用木偶戲的方式呈現。他們既是導演,又是編劇,還是演員、場務,語言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均能得到全面發展。
將說、唱、畫、演、寫等多種表達形式融入閱讀,有助于讓閱讀指向表達,表達基于閱讀,從而實現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
1.同伴續寫,讀寫結合
同伴續寫是一種基于伙伴學習的學習形式,指幾個有伙伴關系的學生共同商議寫作的主題,以接龍的形式輪流續寫故事。由于每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經驗、學習能力、語言能力不同,所以同伴續寫是對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巨大挑戰,也是實現學生讀寫能力同步發展的有效形式。
2. 閱讀分享,讀評結合
教師在引導學生評價一本書時可從多個角度切入,如主題意義、文體風格、語言特點和價值取向等。三分鐘閱讀分享活動是促進讀評結合的活動形式。該活動要求學生以審辨的視角看待故事情節、人物,形成自我觀點和感悟等,其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意識和能力。
1.借助導圖,整體把握文本
導圖主要包括三類:錨圖(Anchor chart)、圖形組織器(Graphic organizer)和思維導圖(Thinking map)。教師應根據閱讀任務目標和閱讀材料特點等選擇合適的導圖工具,如錨圖能夠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可以用于總結梳理知識點;KWL chart 等圖形組織器能引導學生回溯已有經驗,探究和梳理新知;思維導圖可以將閱讀思維可視化,幫助學生對閱讀素材進行整體感知和重點提煉。
2.巧用勾畫,抓取細節信息
用圖形進行標注及用線條進行勾畫是精讀策略的一種,能幫助學生在整篇文本中有目的地抓取細節信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圈出每段的main idea,用橫線畫出supporting details,以助力學生有效提取信息,提煉觀點,快速地把握文本內容。
閱讀中充滿著邏輯推理、思辨評判,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提問,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1.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技能包括六項:解讀、分析、推理、評價、解釋和自我監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需要依托操作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強的活動和任務。如教師可以在譯林版《英語》五下Unit 5Helping our parents的復習課中整合繪本Little Mouse Honey,設計諸如“如果你是Honey 你會怎么想、怎么做?”“你是否喜歡這個標題?”等問題,引導學生闡釋與評鑒,在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的同時彰顯兒童立場。
2.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問題解決不僅涉及記憶,還包括理解學習、批判評價觀點、形成富有創造性的方案以及有效交流。教學中,教師應依據主題意義和學生能力、興趣及思維特點,開發適合兒童的遷移創新活動,以發展其創新思維能力。如在I Am A Bunny繪本閱讀小研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插圖配上語言,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文化意識作為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旨在幫助學生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重要表現。
1.融中國文化元素,堅定文化自信
針對當下部分課堂教學存在的中國文化缺失的現象,英語教師要基于語料的主題,充分挖掘適宜的素材,融入中國文化元素,著力培養學生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如在譯林版《英語》六上Unit 8Chinese New Year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補充了有關節日習俗來歷的文本并展開群文閱讀,讀后提問:“Why do people tell myth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ities and the story?”在學生深入討論后,教師以“樹”的形象直觀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即歷史和起源是根,意義和價值是樹干,活動和風俗是葉和果實,讓學生自覺擔負起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2.納西方文化精髓,辯證看待文化
文化意識包含“比較與判斷”“調適與溝通”“認同與傳播”“感悟與鑒別”等要求。英語教學一方面應引導學生吸納西方文化精髓,培養全球視野,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中西方文化,提升文化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可通過文化語料的補充閱讀,使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如在教授六上Unit 8Chinese New Year時,可補充繪本Roy’s Maple Syrup Festival,引導學生發現中西方節日習俗及其各自的文化根源雖然不同,但都是民族文明傳承和發展的體現。增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內涵的理解,增強文化交流意識既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過程,又是引導其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課程開發和實施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其體系建構、路徑開發和策略研究會隨著實踐的腳步不斷更新。為此,我們應當且行且思、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