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向陽
對于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體育課堂的打造,筆者認為,教師要做到心中有生、眼中有綱、手中有法,努力鉆研在課前、實踐在課中、反思在課后,力求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有期待、有享受、有回味。下文,筆者結合一節室內體育課——三年級《疾病預防:面對疫情,選擇堅持》的教學,進行詳細闡述。
1.常態備課。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確定“疾病預防”知識點和游戲內容,完善二次備課,準備好PPT,熟記內容,課前拷貝好。
2.提前板書上課內容(黑板左側),如下:
集中注意力小游戲:點到
疾病預防:面對疫情,選擇堅持
室內游戲:碰球
3.設計板書“奪紅旗,比進步”評價小擂臺(黑板右側)。
4.提醒學生收清桌面,看哪組動作又快又好。表揚準備得又快又好、坐姿精神的小組,獎勵一面小紅旗。
備一節課就要成為這節課的專家。室內體育課大多在教室中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會在室內場館進行。從“備”的角度看,首先,會做和熟練使用課件應是體育教師的重要能力,借助多媒體技術,設計與呈現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五大領域內容,能有效攻克教學重難點,助力學生學習。其次,漂亮的板書應是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這一點對體育教師而言也不例外。如對本課中的“碰球”游戲,如果板書時,在“球”的旁邊畫或貼出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的圖,讓學生帶著一種期待,這些球到底如何碰、如何玩呢?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評價小擂臺”是筆者多年上體育室內課的重要法寶,筆者會根據不同水平段學生的特點設計小擂臺,有奪紅旗、爭五星、爭分數、蘋果派、能量血、充電棒等,小擂臺的板書設計不斷創新,能帶給學生新鮮感。教學的每個環節,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給予過程性的獎勵,讓每個學生明白,結果并不那么重要,一起經歷學習的過程才有意義。
1.課課練:“點到”小游戲
第一關:點到應答。4 組學生聽教師隨機叫號(或看教師的手指數字),應答“到”,要求聲音響亮、干脆。
第二關:快樂讀數。看教師手指數字,左手代表男生,右手代表女生,分角色快速讀出左、右手演示的數字,然后再分別通過“左手加1”“右手減1”等方式升級游戲玩法。
第三關:接龍報數。分小組或小隊,從前向后接龍報數,比哪隊報得又快又好。教師鼓勵反應慢、聲音小的學生。
教師開展課課練活動,鼓勵學生挑戰不斷升級的“點到”游戲,“奪紅旗”評價擂臺助力游戲,學生參與熱情更高。如何讓全班或一組學生的應答像一個人應答,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聲音的高低、整齊度、長短要一致。各小組在互聽、互比中,充分發揮耳朵、眼睛、嘴巴、大腦的功能,這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課課練可以作為室內體育課的熱身活動,報數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學情,可不斷變化、升級。
2.疾病預防:面對疫情,選擇堅持
重點學習“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
“防疫三件套”:(1)想一想,說一說哪“三件套”;(2)看一看圖片,說得對不對;(3)夸一夸,記得牢,見行動。
“防護五還要”:搶答知五點—看圖記五點—點將說五點—小組比賽記五點—防護行動誰最棒。
教學過程中,從搶答競猜、看圖比對,再到點名復述,各小組你來我去,不甘落后。此刻,三組的邵同學突然高舉手站起來說:“老師,我能全背出來!”因為之前學生回答“五還要”時,筆者沒要求他們按順序說,所以能很快記住就很棒。邵同學偏胖,不怎么愛動。今天的表現卻出乎預料,筆者立刻說:“好,請你來背。”邵同學流利響亮地背出:“口罩還要戴,社交距離還要留,咳嗽噴嚏還要遮,雙手還要經常洗,窗戶還要盡量開。”一字不差,一背完,全班學生就給他熱烈的掌聲,教師按事先承諾給三組加上三面小紅旗。等教師一轉身,各組小手如林,爭著展示,為公平起見,筆者分別請其他三組的一名學生完整地背出“五還要”,當小紅旗加上后,看到的是學生滿意的神情。
此刻,筆者追問學生:“如果抗疫需要打持久戰,‘五還要’你們能堅持嗎?”學生的回答是響亮的“能”。筆者繼續追問:“自己能還不行,我們還要發揮哪些作用為學校、為社會做貢獻?”
生:當班級志愿者測體溫、當家庭保潔員、書包里的備用口罩可以給忘記戴的人、發現亂扔口罩的行為要制止或勸說亂扔者放到專用垃圾箱、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師:掌聲送給選擇堅持的自己!
疫情打亂了生活節奏,也給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在此環節中,教師一是借助課件,有意調動學生的識記、背誦能力。二是利用課堂上邵同學自告奮勇背誦“五還要”的生成資源,進行課堂交互式反饋,無形中化學生的被動記憶為主動記憶。三是教師“借題發揮”,指出記住“五還要”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如何堅持和如何發揮自身的作用。后疫情時代,“五還要”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寶貴的生活財富。教師最后的話語“掌聲送給選擇堅持的自己!”是對學生最好的總結與鼓勵。
3.室內游戲:碰球
玩法:按座位自然分成4組,分別以1~4號球作為代號。游戲時,由教師給出碰球線路,按“我們1 球碰2 球,我們2 球碰4 球”的有節奏的語言,先說出自己的球,再去碰其他組的球,通過連環碰、單雙數碰等形式進行游戲,看哪組碰得又響又準。接著按看數、聽數、算數(5-2、3+1 等)進行“我們1 球殺病毒,我們2 球防病毒,我們3 球除病毒,我們4 球祛病毒”的“病毒令”游戲接龍。熟練后,各組選派一名領頭人站在小組前方,由領頭人舉手指告知各組學生碰球數字。領頭人卡殼,舉的數字是本組球號或未出現的球號,小組接龍卡殼的均視為失敗。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的學習方式。本課“碰球”游戲分五關:第一關,教師先給各組發“球”,明身份(1~4號球分別是籃球、排球、足球、壘球);第二關,熟知碰球的節奏;第三關,按教師給出的節奏完成游戲,如:4—3—2—1、1—3—2—4—1、排—壘—籃—足—排……;第四關,推選小組學生出碰球試題,然后完成“病毒令”游戲,教師以5 球參與游戲;第五關,領頭人游戲闖關,各組推選一名領頭人,領頭人站在座位前方,根據其他組“碰”來的數字信號,迅速出示手指數字,讓本組同學“碰”給其他組,這考驗領頭人的臨場反應以及和本組同學的默契度。
課后,許多學生簇擁到黑板前數自己小組得到的小紅旗數。邵同學開心地來到筆者身邊,一副求表揚的神情,教師雙手捧住他的小胖臉,大聲地說:“你今天真的很棒!”另一名性格內向的小孫同學也來到筆者跟前,輕聲說:“俞老師,我也會背了!”教師立刻回應他:“是嗎?老師相信你!”然后非常肯定地為他豎起大拇指……
筆者認為,教師就是放風箏的人。“奪紅旗,比進步”是課堂中牽著學生朝著目標邁進的那根線,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學生就會在師生的尊重之間、信任之間、成全之間自由飛翔。課堂中奪紅旗的方式有多種:
(1)守紀律、習慣好,加1 面小紅旗;(2)回答問題積極、準確又精彩,愛思考,加1或2面小紅旗;(3)守規則、講誠信、講團結,加1或2面小紅旗;(4)練習投入、游戲效果好,加2 或3 面小紅旗;(5)有進步、會分享、樂于助人,加1或2面小紅旗;(6)出現違紀、犯規等現象,減1 或2 面小紅旗。
一節好課是值得回味咀嚼的,亮點值得回味,遺憾同樣值得回味,因為遺憾之處就是新的生長點。就本課而言,筆者覺得以下方面值得優化:一是在“雙手還要經常洗”環節,學生能脫口而出內、外、夾、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如果當時將學生按集體、男女、小組、個人,分層次配上“洗手歌”,將洗手的動作現場演示就更有趣了。二是結合疫情,開展“病毒令”游戲時,應啟發學生思考用什么動詞戰勝病毒,集合殺、防、除等所有的“能量”后,再一起“碰擊”病毒,本課的主題將更加凸顯。
對于什么是好課,想必仁智互見。而有期待、有享受、有回味的“三有”課堂是筆者心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