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勵圖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雷斌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問題是每個國家以及當地生態規劃所要考慮的關鍵性基礎部分。因此在一定的研究區域范圍內開展土地整治的景觀生態規劃和評價,并且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對研究的地點進行整理規劃推動農村建設,并且改善農業規模經營,通過田塊優化實現耕地面積的最大化,并在實現土地整治的過程中將景觀生態規劃融入其中,凈化土地整治的生態環境。
目前在我國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就是土地資源,所有項目的生產與建設都將離不開對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農村地區的耕作制度會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生態平衡,過度利用土地資源,使農村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在農村地區,土地在反復利用之后,使土壤的條件遭受破壞,在修復沒有完成后就再次利用,導致土地資源原本的性能下降,直至生態平衡無法進行修復,最終出現水土流失的現象,進而森林的覆蓋率降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針對目前的發展現狀,我國進行大數據統計,我國因為生產建設所導致的被破壞的土地復墾率不及10%。所以那些被破壞的土地資源將得不到再次開發與利用,直接被荒廢。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受到影響,一直處于停步不前的狀態,并且我國目前人多地少的現象更加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將及時對遭到破壞的土地進行科學的復墾利用,我國已經出臺了土地復墾條例和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因此各部門之間要積極配合,認真落實。
為了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將對農村的耕作田地進行完善與科學設計,其中包括田塊的方向,這里的方向指的是田塊長邊的方向,所考慮的是日后播種以及耕作的方向。田塊所設計的方向要有利于播種作物的生長,并且對田間灌溉、土地保持、交通運輸進行綜合性考慮。大多數情況下,田塊的方向決定作物生長的條件,所以南北朝向與東西朝向播種的作物相比產量會多百分之十左右,而且從形狀的角度來考慮,正方形更利于機械作業,所以田塊的形狀基本是整齊劃一的正方形或者長方形。考慮到地勢與地形的不同,平行四邊形也在考慮的范圍之內,但是盡量杜絕出現其他不規則形狀的田塊,因為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機械作業的生產效率。在整個過程中有效落實耕地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應用線性規劃的原理,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確定設計單元典型田塊的最優長邊和短邊,使溝渠及生產的占地面積控制在最小值,形成一個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的農田新格局。(見圖1)
土地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景觀格局的改變,因此在整個設計中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生物與工程措施,使原區域內的土地資源景觀格局有明顯的突破,并且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整改,從而對區域內的土壤、植被、生物等環境要素以及生態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因此,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生態文明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應該盲目追求經濟發展,而使環境受到嚴重影響。人們一味地索取,使地球遭受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作為同一生命體需要和諧相處。改善生態環境對發展生產力有一定的影響,加快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在土地整治的過程中要進行全面規劃,來扭轉當前因為空間受到限制影響生態環境,轉變當前農業生產模式,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與穩定性,使人類在生產過程中認識到對環境的影響,通過環境治理形成良性的循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主要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將規劃地區的生態系統作為基礎,通過研究景觀格局及其演變的規律,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構建區域景觀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進而制訂科學的景觀格局方案,優化景觀單元內部結構。景觀生態規劃的實施,要結合正在進行土地整治的區域的生態環境,以及當地對于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空間格局的系統調配,其中主要涉及土地平整、田塊、道路、溝渠、農田防護林景觀規劃設計等,來打造出完整的空間結構,使生態系統穩定持續發展。
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農業生產也將生態化,要優化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改變水土流失現狀,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此同時,對農藥、農膜以及化肥的使用要進行嚴格約束,使村民盡量杜絕對其的使用。可以利用農家肥和生物肥來促進作物的生長,同時利于環境保護。生態農業將逐漸取代傳統農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保護環境、進行景觀生態設計需要政府大力倡導農業轉型。
首先要明確土地平整的原則就是保證規劃耕地區域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在保證土地生產率提高的同時,要確保施工后土壤肥力。因為土地表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與營養元素,調查顯示,在條件相同的環境下,將原耕地土壤中的物質保留在70%到80%之間,與沒有保留耕作層的農田作一個對比,其生產效率相差一半左右,保存其土壤表層可以有效提升耕地的生產率,所以合理保存表層土壤。在土壤平整工程中,需要收集耕作層的15至25厘米厚的土壤,通過覆蓋保存,防止土壤中的養分被破壞,然后對耕作層以下的土壤進行平整,在完成后,可以將耕作層表土填放到土壤表面,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盡量保證原有良性土壤剖面的有機結合和整體性,可以將土壤改良工作也融入其中,通過施加一些有機肥、秸稈肥和灰渣肥,提高土壤的有機物含量,保證土壤肥力。
田塊景觀規劃要堅持景觀生態規劃的原理,保證在田塊的布設過程中與周圍生態環境并無違和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留或者重新規整出一些景觀的要素,其中包括灌木叢、片狀生物群落等等,保證景觀與生物之間的互利共存。項目區灌叢型群落以灌木與喬木為主,草本植物群落以狗尾草、車前草、打碗花為主。根據生物類型和生境差異,項目區田塊設計可以采用條帶型結構。條帶結構包括條型結構與帶型機構,應當在確保其與周邊環境協調的情況下進行建設,條形結構地塊多保持在長400至600米之間,而寬可以在150至200米之間,在邊界處可以合理進行植被設計,例如用一些樹籬、防護林、草皮或者籬笆等,將規劃的區域隔離出來,可以實現對農田物種的多樣化保護。所規劃的帶型結構寬度一般在10米到30米之間,其中還包含散生樹木、樹叢以及小池塘等多種復合結構,可以為物種的生長提供緩沖生境。根據項目區的實際情況,也可以把田塊設計成長方形,其朝向可以為南北方向,面積大小在200米乘600米,并且采用條型結構,在中間可以利用生產路進行分割,在生產路旁也要布置對應的防護林,保證田塊內物種保留多樣化的特點。
在對道路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其中包括田間路與生產路兩級道路,田間路寬控制在4米左右最為合適,總長大概在600米左右,實現合理規劃。路面鋪設用泥土與碎石兩者結合,碎石作為主要材料,最后用泥土去填充,泥土還可以起到黏結的作用,在壓實后形成路面。在進行道路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能采用混凝土,要最大限度保留土壤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其優勢。道路的整體設計應當與田塊配套,構成互通網絡,注意道路景觀的整體性,從某種角度來講,對生態平衡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根據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在土地整理溝渠設計過程中,應當減少人為的改造,利用河道周邊的自然景色,保證整體的協調性。同時還要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的場所,以利于其繁殖與生長。根據項目的現狀,可以在其原有渠道的基礎上增設一些具有意義的溝渠,其中包括農渠、農溝、斗渠、斗溝等等,嚴格把控其寬度與深度,斗溝的寬30厘米,深29厘米,而農溝寬與之相同,深度22厘米。并且根據防洪排澇的需求以及地形特點、農田道路布置開挖排水溝,設計標準為十年一遇,要求為一日到暴雨三日爬出,邊坡比應為1∶1,比降是1∶500。排水溝應當沿著生產路進行布設,根據各田塊高程以及坡向,使水可以從田間路的斗溝內排出。與此同時,在設計排水溝的過程中需要保證邊坡比較緩慢,同時要利用天然材料進行建設,減少對混凝土的使用,這樣可以促進水生動植物的生長與發育,還可以減少水位變化所帶來的生態沖擊。
農田防護林有著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維持局地小氣候,同時還是水土保持以及防風固沙的主要手段。通過農田防護林的設計,使農村形成一個完整的組合生態農業系統,完美展現新農村形象,達到良好的審美效果。設計人員在建設開始之前就要確定所有項目區的生態規劃,隨后圍繞規劃開展工作。并且站在景觀規劃角度進行分析,對應的設計者需要提前考慮好每個景觀與植被之間的銜接,擴大土地利用空間,同時保證生物多樣化。
首先需要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和布局,能夠充分合理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各項目區可提留不超過建設用地復墾面積的20%,作為規劃新增建設用地預留指標,保障項目區內農村基礎設施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實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工程驗收后按復墾面積的一定比例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由縣級政府統籌,優先保障新農村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確保縣域內耕地數量和質量平衡的前提下,項目區增減掛鉤指標,可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擴展邊界范圍內等面積含規劃建設用地規模使用;在滿足當地村莊建設和農村發展用地需要后,節余指標可在全省范圍內調劑使用,其收益用于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中,廣東省注重做加法,即“土地整治+生態空間修復、清潔田園、礦山復綠、治水剿劣、都市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各地涌現出一批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典型工程,為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提供了實踐樣本,發揮了示范效應。
此外,佛山區還打造了功能稻谷產業園、瓜果蔬菜產業園和特種水產養殖園三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如今,功能稻谷產業園累計建成面積1.02萬畝,促進了土地集中連片;引進特種水產養殖園加快“大好高”項目建設,園區累計建成面積5500畝;瓜果蔬菜產業園引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累計建成面積9000畝。
綜合以上敘述,利用科學手段來優化田地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溝渠以及道路占用地的面積,結合墾造水田的設計,形成一個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的農業新格局,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對我國土地整治有著重要的意義。并且通過對土地的充分利用,建設生態景觀,實現農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