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海慧
(甘肅省臨夏市第三中學,甘肅 臨夏)
結合現階段教育事業的發展情況,對初中課程教學工作開展提出新的要求,如在化學這門學科中,需要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同時還要注重教學方法的趣味性,特別是在實驗環節,以此增進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促使其深刻掌握實驗步驟和實驗知識。
結合學生學習現狀,在化學課程中增強實驗教學的趣味性,能很快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實驗互動活動,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從教師角度分析,為學生開展趣味化學實驗教學,具有以下幾點意義: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階段大多數學生開始進入叛逆期,在教學中若僅對學生進行理論方面的傳授,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開小差現象,這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初中化學屬于基礎性課程,涉及的知識點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但是在實驗方面變化比較多。為加深學生印象,教師一般會以實驗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1]。二是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探究能力。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化學實驗,逐一引導學生學習相關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涉及的實驗原理和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且在教師的合理指導下有效掌握相關規律。三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化學課程教學期間,引入趣味性的實驗環節,能夠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此同時,學生在化學實驗操作過程中,可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其動手操作能力,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四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容易出現叛逆行為,且在思想方面比較獨特。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運用趣味化學實驗,可有效改變以往學生對教師的刻板印象,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另外,對學生進行趣味性教學,能夠讓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2]。
結合具體課程教學情況,趣味化學實驗在教學工作中主要體現在課堂導入環節、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后拓展環節。將其應用在教學中的不同階段,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滿足其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中要注重這一點[3]。
化學課堂教學會涉及導入部分,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相較于其他學科,學生接觸化學比較晚,所以在學習中難免會存在陌生感。針對這一現象,教師為了讓學生盡快地投入化學學習中,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課堂導入,促使學生在教師教學思路的引導下,逐漸認識和理解相關內容。如在學習關于“潔凈的燃料——氫氣”內容中,教師在課堂導入中引入具體的實驗,即“氫氣爆炸實驗”。在實驗操作下,學生深刻了解這一內容,接著教師可將其逐漸引入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4]。
化學與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但是多數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具體體現在概念、公式、原理和計算等方面。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若是按照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不僅無法提高其學習效果,還容易對這門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基于此,化學教師合理設計實驗后,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學習相關內容。通過具體實驗操作這一方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知識點[5]。
如在教學“溶液”時,因涉及的溶解度、溶液質量分數等知識抽象性比較強,學生不易理解。這時教師在教學中演示具體的實驗,也就是“配置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學生開始進行實際操作,從而掌握關于溶液的重要知識點。
對教師而言,化學教學不僅要注重課堂的高效性,還要做好學生課外的拓展,引導學生在課后時間圍繞相關主題進行探究,促使其認識到化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為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教師需立足教材內容,對化學實驗進行相應的拓展。如在“溶液酸堿性”內容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在家中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具體的實驗,簡單來說就是用食醋去除水垢實驗。在這一實驗過程中,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食醋酸性影響下水垢所發生的變化,進而掌握相關離子變化的內容[6]。
為充分發揮出趣味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策略,具體如下:
結合實際教學發現,不少學生在實驗中明顯缺乏學習興趣,為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通過應用新型教學模式和手段,增強化學實驗的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其能夠積極參與實驗教學活動。在進行化學實驗教學前期,教師首先要做好學生各方面的調查,特別是了解其興趣愛好,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全身心投入課堂活動中。
例如,在圍繞“粗鹽的提純”這一實驗進行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實驗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教師對學生調查了解后,發現學生對魔術有濃厚的興趣,基于此,教師可立足這一點,讓學生在觀看魔術表演中激發對內容的好奇心。在教學期間,教師先給學生展示“鐵絲腐蝕的相關條件”,接著讓學生在實驗前準備好有關工具,即小鐵絲,同時要求其做好保管。在此環節中,教師可讓學生將準備好的多個小鐵絲分別放置在不同的環境內,如水里、潮濕空氣中等。完成后,引導學生對鐵絲腐蝕發生的變化情況進行深入觀察。之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對觀察和探究出的結論進行總結。通過這一方式,有助于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7]。
化學教材中所涉及的元素符號、物質名稱等基本知識點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為幫助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科學記憶,教師在教學期間首先要突破以往理論教學的方式,結合趣味化學實驗,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對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基礎了解。
比如,在教學“營養物質”這節內容中,教師可通過設計自制豆腐實驗,給學生安排課外任務,即要求學生在家中按照要求將水和黃豆混合,并放置一天。完成后,學生需在黃豆泡開后,用豆漿機將其打碎,最后過濾。之后,學生將調制后的豆漿放置在相應的容器內,從而完成豆腐的制作。此次實驗不僅操作簡單安全,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不僅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化學的魅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可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作為化學教師,課堂教學期間可在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下,讓學生直觀了解實驗過程,也就是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演示不具備實驗條件的現象。
比如,在“鐵的生銹”這一實驗中,因鐵生銹速度與環境因素具有密切關系,而在具體實驗中對影響因素進行控制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關于鐵生銹的實驗現象。在本次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化學實驗,可顯著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切實加深學生對化學現象的理解,進而掌握更多的化學知識。
綜上所述,隨著近幾年我國教育發展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模式和理念方面發生了新的改變。在初中化學課程中,運用有趣味性的實驗,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集中注意力,并在興趣的驅動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深刻掌握抽象性的內容,熟練掌握實驗步驟和要點,顯著提高化學思維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