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穎 (三江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課程思政是在專業課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融匯于課堂講授、教學研討、實驗實訓、考核評價等各環節,通過學科滲透和知識融合的方式,達到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目的。教育部教高[2020]3 號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要充分發揮專業課的育人功效,將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三江學院為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本校土木工程專業主要面向基本建設第一線培養應用型的高級管理人才,這類人才不僅具有較寬的專業知識面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而且還應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作為土木工程專業課教師,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結合專業特點,創新性地開展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職業道德。
2016 年12 月,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專業課教學要改變重知識技能培養,輕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這就需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教育部教高[2020]3 號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指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搖籃,在育人和育才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2]。
傳統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利用顯性課程開展,如思想道德修養、形勢與政策等,這類課程基本在大一、大二開設,其理論體系完善、教學方法成熟,與學生的專業并無直接關聯。通過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和專業課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可以實現思政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相輔相成,課程思政依托專業課程,教學中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職業素養在個人職業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專業課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遵守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專業課教師隊伍是主力軍。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不僅要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提升自身思政修養,關心國家政策,政治立場堅定,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5]。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帶來直觀和深遠的影響,教師對待課程的態度是否認真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課程的心態,教師應充分備好課,提前到教室為課程做準備,不隨意調停課,課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認真批改作業,傳播專業知識的同時傳播正能量。
專業課教師要和思政教師“結對子”,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探討教學方法,互相聽課,思政教師幫助專業課教師解決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專業課教師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專業課教師要多參加思政方面的學術會議,和其他高校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探討交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鋼結構設計原理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本課程的育人目標是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弘揚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高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修養,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內容中蘊含著愛國情懷、團結協作、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是本課程實現育人目標的途徑。
2.2.1 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在介紹鋼結構的發展概況時,由于鋼產量低導致鋼結構發展緩慢,直到1996 年鋼產量突破1 億噸,逐年鋼產量快速提高,鋼結構科學技術和工程建設有了空前的發展。從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鋼結構橋梁南京長江大橋到世界上里程最長、設計使用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橋,標志著我國的鋼結構在規模上和技術上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2.2.2 團結協作和工匠精神
在介紹鋼結構制造簡便、施工工期短的優點時,通過10 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的示例,4 萬多名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建設者,協同作戰,運用裝配式建造、BIM 建模、智慧建造等前沿技術,根據現場情況實時糾偏,確保了規劃設計、方案編制、現場施工、資源保障無縫對接、同步推進,團隊成員職業技能滿足崗位需求,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最大化利用時間,使工作效率實現最大化[3]。在突出鋼結構優點的同時,說明了團結協作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同時體現了工匠精神。
在介紹受彎構件腹板的局部穩定時,腹板的局部穩定[4]是采用配置加勁肋的方法來保證,加勁肋有支承加勁肋、橫向加勁肋、縱向加勁肋和短加勁肋等四種形式,通過講解加勁肋的構造和設計,引出團結協作的思政元素。
2.2.3 終身學習意識
鋼結構設計理論經歷了容許應力設計法、考慮材料塑形的極限強度理論、按極限狀態設計理論體系等三個階段,目前在工程結構設計規范中已采用基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分析的極限狀態可靠度理論,但還有一些問題如疲勞計算的極限狀態等沒有解決,板間屈曲后的強度、空間結構的穩定等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4]。鋼結構設計規范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從74 規范(TJ17-74)、88 規范(GBJ17-88)、03 規 范(GB50017-2003)到17 標 準(GB50017-2017)。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要培養終身學習意識,學習最新設計理論,掌握最新設計標準并將其應用到工程實踐中。
2.2.4 工程倫理和職業道德
工程倫理考察工程實踐的社會倫理維度,其核心是工程師的職業倫理,對社會和人類有著重大的影響。土木工程專業是面向基本建設第一線培養應用型的高級技術管理人才,畢業生未來主要從事房屋建筑、地下建筑、橋梁、隧道等各類土木工程的技術與管理工作,這些都與人的生命安全和經濟財產息息相關。
在介紹鋼結構的主要破壞形式時,通過工程事故的教訓,分析事故原因,探討工程設計、施工、使用過程中如何防范事故的發生,讓學生理解“合理設計、正確施工”就是最低要求,增強底線意識,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現。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同時強調作為土木工程師,社會責任重大,要有過硬的職業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稍有疏忽,將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
2.2.5 生態文明意識
鋼結構建筑施工時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綠色、可回收或能降解的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時,大部分材料可以再用或降解,不會造成垃圾,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國家從政策上積極支持發展鋼結構,發布的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均提出積極推廣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在課程授課過程中,要向學生灌輸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引導學生在鋼結構設計過程中,優化設計,節約資源,降低成本。
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可采取以下方法。
在傳統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的基礎上,更新教學方式,利用超星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通過圖片(南京長江大橋、廣州新電視塔等)、視頻(港珠澳大橋、創新的力量等)等資源,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利用超星學習通進行課堂考勤和課后作業,課后作業設計相互打分環節,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期末采用在線考試形式,培養學生時間管理能力和優良的誠信品質。
專業課知識點講授過程中采用案例式、啟發式教學,根據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引入實際工程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問題,感受其中的思政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
利用超星學習通發布相關工程案例,通過討論、搶答和問卷等課堂活動探討工程案例中的思政話題,引導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鋼結構建筑發展前景廣闊,在“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提高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