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進
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生態問題的核心,事關全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從原始的農耕文明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機器大工業文明再到現在,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人們能動性條件較差的原始社會對自然界始終保持著一種膜拜;隨著工業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自然觀開始逐步發生改變——從對自然的膜拜走向征服,開始無節制地利用和開發自然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面對這一現狀,馬克思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對于剩余價值的無限追逐,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闡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從而構建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為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演變有其內在的生成邏輯,伴隨著人類文明實踐的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也愈發凸顯,這勢必要求人類去思考人與自然之間該如何相處的問題。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由于人類實踐活動和認識水平的限制,人對于自身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認識存在著局限性。無論是生態中心主義還是人類中心主義,都片面地強調了二者的對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能力增強,從而逐漸改變了人對于自然的認識,從對立沖突走向和諧共生。
從時間維度上講,自然界具有先在性。馬克思曾講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1]由此而言,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界對人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們的每一次活動都受自然界物質條件的制約,它具有先于人類活動而存在的先在性。在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于自然的控制欲和能力都有所提高,人類按照自身的需求對大自然無限制地攫取,科技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為生態破壞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對自然的先在性的忽略必然招致自然的反抗,近年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進一步加劇了自然與人類的對立。因此,尊重自然的先在性就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始終堅守生態底線[2],唯有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才能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理念,既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放縱,也彌補了生態中心主義過分強調客觀而忽視主觀的不足,進一步揭示了人與自然界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在本質上超越了近代機械的自然觀,真正打破了人與自然主客體二分的關系[3],把人與自然看成是統一的有機整體。生命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系統思維方法的運用和發展,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系統性,將自然界客觀規律、人類社會運行規律與人的自身發展規律緊密結合起來,揭示了只有合理地與自然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才能更好地實現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與此同時,“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不是靜態的和諧而是以勞動實踐為基礎的,在人類勞動過程中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以實現和諧共生的動態共同體。
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對自然界的索取已經大大超出了自然界所承載的內力范圍,人類從最初的順應自然到逐漸征服自然最后開始無限制地攫取自然資源,使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沖突日趨加劇。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新的社會發展需要,強調當前階段應該制造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以實現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滿足人民的物質與生態雙重需要,使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自始至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的人本學思想,堅持把保護環境和實現人的自我發展目標相統一,努力實現人與自然間的互惠共贏。一方面,人類當前追求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再僅限于物質層面,也追求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這是人們的一項基本權益[4]。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系要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所蘊含的人本思想,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這體現在生態治理應該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不是要求實現天人合一、停止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而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也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實現人與自然的互利雙贏。在生態危機問題日益惡化的今天,若僅僅急迫于恢復自然界本身容易陷入“生態中心主義”中去,因此,要將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使生態環境治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人通過勞動實踐改造自然,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即通過物質生產活動使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整個社會歷史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從原始農耕社會到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對自然的改造與控制日益加深,進而引起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環境破壞問題。只有正確看待人化自然的問題,進一步調整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在勞動實踐中把握人與自然的有機結合。
自然界雖然具有優先的地位,但是自然界只有成為人化自然時,才能夠真正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產生影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彼此制約的,二者統一于人的實踐活動中。從事勞動生產的人是認識和改變自然的主體,而被認識和改造的客觀自然界又是在人的勞動實踐中呈現出來的,是被人化了的自然,人類通過生產工具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將生態自然資源納入到生產勞動實踐中從而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5]。“在人類歷史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6]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是生產力。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綠色發展就是首先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基本目標,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大生產下,才能夠使“自在自然”合理地轉化為“人化自然”,從而轉化為人類的“無機身體”,徹底打破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無關與對立,走向和諧共生。
人類是在當下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們今后的生存和發展依舊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從因果關系出發彌補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應當培育人類積極承擔改變生態、保護自然的責任,號召人類反哺生態。承擔綠色責任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利己性從自身出發,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忽略了利益在代際之間的平等,因此當下我們應積極承擔起綠色責任,投身于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建設中[7]。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代社會人才的專業技能和生態文明理念都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技能、意識與行為存在嚴重的脫節情況,對環境問題處理的踐行度低,每一個人都應該將自身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改善有機結合,力求達到知行合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積極主動學習和運用最新的理論前沿知識治理生態環境,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深入開展環境科學、生態演進等方向的研究,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自身的專業、職業緊密結合,引領生態治理走向專業化的道路,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從沖突走向和諧、共生、共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秉持的“資本至上”觀念是使人與自然關系走向異化的罪魁禍首。目前國際社會各界一直關注的“碳排放權交易”問題就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缺陷的完美詮釋,它將生態商品化,將自然資源歸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引入市場機制,這無疑造成了“資本”與“生態”的直接對立,進一步導致人與自然的割裂。發達國家用自然商品的稀缺性掩蓋了資本主義對自然的剝削與過度開發,利用市場的運行暫緩了對生態危機的解決,存在嚴重的“生態缺陷”[8]。資本主義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時將自由市場作為唯一的手段,把“碳排放權”作為一種稀缺商品進行買賣,這無疑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內在缺陷,這一交易是最大的市場失敗。資本主義國家提倡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以解決碳排放問題,但這不但沒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反倒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追求經濟利益的“合理性”手段。全球氣候危機帶有強烈的“負外部性”特征[9],造成氣候危機的幕后黑手卻不用為此承擔相應的損失,他們一直寄希望于利用“排放權貿易”來解決危機,這必然會造成氣候危機的進一步發展。按照自由市場上的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利益原則,發達國家將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承擔了更多的環境治理成本。不僅如此,對于排放權的劃分也只關注到了相對量的大小,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大量的污染排放權,而總量是一定的,這就導致發展中國家僅僅只得到了一小塊蛋糕。這種不平等的商品交易行為只會加劇全球經濟的緩慢增長,利益的獲得者只是富國,貧富差距越發明顯。在資本無限追求利潤過程中就逐漸造成了人與自然走向了一種異化的關系。
人類對自然界的無限攫取導致了生態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生態危機問題一直是國際社會備受關注的焦點。針對當前生態的全球治理難題,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國近年來生態環境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熬G水青山”代表了自然界、“金山銀山”則代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兩山論”從價值的雙向維度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在前工業化時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秉持“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過多地強調了經濟發展的優先性而忽視了自然環境的先在性,忽視了自然資源就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問題?!凹纫G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旨在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打造成互惠共贏的有機統一體,既要實現經濟的發展也要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皩幰G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明確指出了我們要將生態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我國在這一階段的矛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方面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環境保護,當二者發生沖突時,要將生態環境治理放在首位[10]。“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使二者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促進生態價值能夠轉化為經濟價值,將保護環境與發展生產力緊密結合起來,要求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協調生產力發展與自然環境的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著人類命運的變遷,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將對人類文明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必然要經過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過度開發利用自然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解。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表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愛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此同時,人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面對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廣大發展中國家依然面臨著工業化發展的任務,如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復雜多變的的全球環境治理形勢,我國結合自身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兩山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多樣化的生態治理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創新發展,能夠有效應對當前我國發展階段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同時也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