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揚晨 李 慧
紀錄片作為文化傳播的大眾媒介,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使跨文化交際具有更多的可能性,為觀眾提供了解世界的廣闊平臺。外國人視角下的紀錄片《當一天中國人》實現了多重視角的創新,冀以借其為當下的跨文化交際提供經驗與建議。
紀錄片是將社會和自然中的人、事、物進行接近事實的客觀記錄并經過藝術加工后再現的影視片。紀錄片的核心要義是真實,兼具影像語言直觀和文本形態紀實的特點[1]。其特點使其更具影響力與感染力,在文化傳播中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在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國家文化競爭力的提升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紀錄片市場產業機制不完善、紀錄片創作題材單一以及水平不高,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存在困境。在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借助互聯網風靡全球,紀錄片為適應新媒體傳播,在探索的過程中,借鑒短視頻的思路,敘事節奏加快,完成了從宏大敘事到微觀敘事的破題,“獲得了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飛躍式的發展”[2]。
《當一天中國人》是文化碰撞、職業體驗類紀錄片,邀請世界各地的體驗者來到中國進行不同職業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體驗。該紀錄片借助于短視頻的思路,實現了傳播方式、敘述主體、傳播視角等方面的創新。
跨文化交際涵蓋了群體層面和個人層面的行為,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及成員之間互換信息、互相溝通、共同建構意義和身份的過程[3]。由于各國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出現文化共享性差導致交際雙方的交流信息混雜以及交際主體用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識先入為主進行交際的問題[4]。
跨文化交際有利于推動不同國家之間的知識領域、文化藝術領域、經濟領域與外交領域的傳播、交流,助力先進文化的融合,同時促進自身文化的重構與更新[5]。另外,跨文化交際有利于個體之間深入且多方面地了解其他文化,幫助其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文化知識體系的建構,或是結合交際中獲得的經驗,推翻原有的錯誤認知并重新進行構建;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不同容易導致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有利于交際主體培養正視文化沖突的態度,在交際中提升交際策略,如尊重文化差異、提升移情能力、避免文化禁忌,從而達到規避文化沖突的目的。
外國人視角下的紀錄片《當一天中國人》將紀錄片與短視頻融合,突出了時間短、節奏快、娛樂化的特點,突破了紀錄片作為單一形式的藩籬,將紀錄片置于跨文化交際視域下,對文化傳播的方式進行了創新。
在紀錄片中,外國人作為中國故事的講述主體,實現了對于以往宏大敘事式文化傳播的破題,跳脫出鳥瞰視角的窠臼,以更細微的切入點來講述中國故事。例如,以護河工的視角展現了飲譽古今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工程,從“護河工”這一職業的細微切入點,從小處入手講述中國故事,以小見大。另外,其構建了以從業者與體驗者為交際主體所進行的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雙向對話,體驗者們來自全球各地,囊括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紀錄片中的自白大多使用的是體驗者的母語,在地域維度上,該紀錄片突顯出文化傳播視角的多元化。
國際視角與本土內容的結合使得面向外國觀眾的文化傳播形態更直接、內容更真實、受眾更廣泛,跨越了距離的阻隔,拉近了與觀眾的社會距離,同時多元視角下的真實體驗打破了刻板的隔閡,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外國人視角是“他者敘事”,更為客觀。以國際視角講述本土故事是“他者”視角與“我者”視角的相互關照,也是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對等的平視。“他者敘事”下,基于受述者與講述者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文化距離大大減少[6]。在紀錄片中,體驗者們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的不同城市,在各個行業的從業者們的帶領下,進行任務型的職業體驗或文化體驗,諸如苗族銀飾匠人、都江堰護河工、自貢花燈手工藝人這一類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也包括公益海報設計師、寵物醫生、網絡游戲設計師等現代化職業,還有敦煌舞蹈、少林功夫、中國寫意畫等中華傳統文化。不同國家的體驗者們在親身感受和對話中進行跨文化交際,這些跨文化交際情景真實、客觀,不偏頗、不遮掩,自然地體現了不同文化背景的體驗者對于中國社會的風俗習慣、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的態度與觀點。
另外,該紀錄片體現了情感是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良好的情感能夠打開交際者的語言屏障,消弭語言休克,緩解文化休克。對于異文化持積極傾向的情感有利于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提高交際自信心,增強對異文化的尊重、開放與包容程度,培養文化移情能力,這也反映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系統中的核心內容。文化移情是一種心理傾向,交際主體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超越民族本土語言文化定勢的心理束縛,站在另一種文化模式中進行思維的心理體驗、感情位移、認知轉換[7]。文化移情能力越強,則跨文化意識也越深刻。《當一天中國人》將仁愛、熱情、禮貌等美好品質及民族性格以敘事的方式通過外國人的視角進行傳遞,有利于外國人感受到人類彼此之間美好情感的聯結與共通。多位體驗者曾在體驗結束時用“熱情”“溫暖”“感動”等詞匯描述從業者及體驗經歷。來自挪威的體驗者本不理解中國人出遠門前為什么要吃餃子,臨別中國之際,他在友人為其準備的送別宴上,在自己喜歡的餃子餡里吃到了友人放進去的象征著祝福的硬幣,在這一次親身體驗中,他明白了出遠門前的餃子代表著親友的祝福和對下一次團圓的祈盼,也感受到了中國人含蓄于言語、顯露于行動的表達愛意的方式。在上述情境中,交際者經過深刻的體驗、感悟,能以當地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在情感上接受了異文化。《當一天中國人》這一紀錄片借此傳遞了跨文化交際中積極的情感轉變對于提高交際自信心、增強交際能力的作用,啟示交際主體在跨文化交際中應注意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
1.幫助外國人多方位了解中國
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于異文化全面、深入的認識有利于實現得體的交際,此處所指的文化涵蓋多方面的內容,包括風俗習慣、文化知識、價值觀念等精神層面的文化,也包括物質生產方面的文化物品。
《當一天中國人》為外國人多方位探悉中國提供了可行性,該紀錄片圍繞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綠色環保、傳統技藝、現代科技六大類話題展開,傳統與現代并重,展現了一個立體的中國。外國人在觀看紀錄片時能夠了解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學習中國的風俗習慣、文化知識及價值觀念。在風俗習慣層面,來自英國的體驗者在雙體帆船船長的帶領下,例行出海前祭媽祖,在船長的介紹下,體驗者了解了沿海地區信仰民俗中的海神信仰——媽祖,起航前祭拜媽祖旨在祈求航海平安,體驗了撞鐘、上香的祈福儀式,在媽祖廟的百家姓祠堂處學習了中國社會民俗中的宗族觀念。在文化知識層面,來自英國的體驗者在少林功夫的體驗之旅中,學習了少林寺的各種儀軌,體會到了禪武合一的禪宗文化,領悟了中國武術“氣”文化的內涵——通過心、思緒、身體去關注自身,確保動作、思維和心性達到和諧,認識到人可以憑借自己的意志力、決心以及積極的心態去實現各種目標。在價值觀念層面,來自美國的藝術系留學生參觀、體驗了莫高窟壁畫的三種保護措施:控制和防止沙化、臨摹以及壁畫和雕像的修復工作,經過切身體會,解悟了中國人盡心盡力、不畏艱難的莫高窟精神,即中國傳統價值觀中以仁德為核心的準則。因此,《當一天中國人》在風俗習慣、文化知識、價值觀念三個層面囊括無遺,幫助外國人多方面地深入了解中國。
2.提供了跨文化交際策略
(1)放大文化相似性
交際策略以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為交際主體在面臨異文化產生交際障礙時提供有目的性的計策。根據“期待-滿足理論”,當個體進入一個新的組織后,如果對于該組織形成的期待貼近組織實際情況,有利于加速個體在該組織中的社會化進程,反之,當期待與實際情況不符,則跨文化適應會出現問題[8]。在跨文化交際中,初到新環境的交際者會因為生活環境、交際語言、人際關系、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相較往常存在較大差距而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導致語言休克和文化休克。因此,對于交際主體而言,需要增強交際策略的培養,樹立求同存異的觀念,找出異文化與自身文化背景中相似的特點,放大文化相似性,增加熟悉感、親切感。
《當一天中國人》中,部分體驗者靈活運用了適應策略,在跨文化交際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來自美國的中醫愛好者發現其故鄉科羅拉多州推崇自然、健康運動、有機食品的理念與中醫的諸多主張不謀而合,由文化類同感發了對中醫的好奇,因此來到中國體驗中醫文化。這反映了文化相似性能夠提高交際者對異文化的興趣,增強交際者對于該文化的文化認同。由此可見,文化相似性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當一天中國人》將該交際策略新媒體化并進行傳播,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新的思路。
(2)尊重文化差異
面對與自身文化背景迥異的文化,交際主體需要摒棄文化中心論,認識到文化沖突與融合是無法分割的客觀事實[9]。交際主體在交際過程中應積極嘗試適應策略,尊重差異,理解差異。在北京經營西餐餐廳的體驗者在結束煎餅果子的學習經歷后,認為紀錄片中世代傳承、保持品質的煎餅果子區別于現代迅速擴張的其他種類的餐廳,因為制作者注入了對于食物、顧客的關懷和愛,表達了對其在快速變革的時代中堅守傳統的尊敬。因其制作方式與體驗者所擁有的西餐理念、經驗迥異,體驗者表示該飲食文化對他的餐廳經營有所啟發。《當一天中國人》從中西之間對待食物的不同方式切入,以此為例展現了世界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在跨文化交際中遵守“和而不同”的交際原則是合宜選擇,尊重文化差異不僅有利于交際主體進行得體的交際,還能幫助其在差異中發現優秀的新事物、新思想,從而促進自身的進步。
(3)實行跨文化訓練
觀眾可以通過紀錄片中從業者與體驗者在交際時出現的文化沖突來分析原因,探悉其背后的思維差異,從而改變原有認知、提高文化敏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跨文化訓練。在琺瑯彩的傳統技藝體驗中,法國體驗者與從業者頻頻產生觀念上的沖突,體驗者認為掐絲琺瑯的手藝易學且可三周速成,而匠人則反復強調學好這門手藝需要扎實的基礎和踏實的態度,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學成。這反映的不僅是關于技藝習得的觀念沖突,也是對于中外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差異的寫照。體驗者在自白中總結了他認為該沖突出現的原因在于與中國的“傳承”觀念不同,法國大部分人們更傾向于追求變化,嘗試新事物。而在傾聽了從業者深耕掐絲琺瑯手藝的經歷、體驗了完整的工藝流程以及與從業者的交流后,體驗者從一開始對于該技藝的一知半解到對于其背后敬業、精益的匠人精神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他的態度也從漫不經心轉為尊敬。有鑒于此,交際主體在遇到文化沖突時,首先應厘清其存在的緣由,繼而深入了解、感受異文化,學會正視、規避或解決文化沖突。對于外國人而言,從中學習到的跨文化訓練能夠幫助他們多方位地了解中國,提高在異文化環境中的適應程度、文化認同與情感共振。
上述出現在《當一天中國人》紀錄片中的真實跨文化交際場景都是交際主體運用求同存異觀念實現和諧共處的優秀示例,適應策略能使交際主體在保留自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同時,找到異文化與其文化背景的相似之處,有利于交際者尊重、理解異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并有所感悟,融會貫通,在實際的交際中學以致用。
外國人視角下的紀錄片對于人、事、物的深入刻畫展現了兼容并包的中華文化,也呈現了一個更自信、立體、真實的中國,有利于破除外國人對于中國消極的刻板印象,建立跨文化交際的新起點。中華文化底蘊深厚,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在紀錄片中,來自澳大利亞的體驗者體驗了中西結合的婚禮;來自菲律賓的歌手在花鼓戲演員的支持下,將花鼓戲與流行歌曲結合起來,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演出;來自委內瑞拉的體驗者看到四川涼山達祖小學的學生們在學習民族特色的東巴文和摩梭人的傳統舞蹈同時也學習英語課程,跟上世界發展的腳步。中華文化堅持守正創新,傳統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時,對于優秀的新事物兼收并蓄。
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當一天中國人》在傳播方式、視角上進行了探索,將短視頻和紀錄片融合,運用了多元的國際視角,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社會距離、心理距離,并為外國人拓寬了認識中國的渠道,提供了放大文化相似性、尊重文化差異、進行跨文化訓練的跨文化交際策略。外國人視角下紀錄片為新形勢下的跨文化交際開拓了一條創新之路,探索該類紀錄片中跨文化交際的有益經驗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破除、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該紀錄片雖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理念,但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缺乏深度,仍待進一步挖掘交際場景背后的內涵。同時,紀錄片在真實記錄交際中所出現的文化沖突時,應在紀錄片片尾為沒有解決的文化沖突附上恰當的說明,闡釋緣由,避免錯誤觀念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