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群 張琨俞
在禮貌原則(Leech 1983年)和面子理論(Brown,Levinson 1987)的基礎上,英國學者Helen Spencer-Oatey在《人際和諧管理理論》(《CulturallySpeaking:ManageRapportThroughTalkAcrossCultures》,2000)一書中正式提出人際和諧管理理論[1]。后于2008年出版的《CulturallySpeaking:Cultural,CommunicationandPolitenessTheory》書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該理論[2]。Spencer-Oatey認為理論的核心是從一種新的視角觀察交際者通過使用語言來建立、維護和威脅人際關系及社會關系的方式。該理論從面子管理、社交權管理和交互目標三個角度解釋交際中的關系問題,認為關系管理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活動,言語內容及聽話人在特定語境下對內容的反應對關系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如今國內外學者多從言語行為進行探究,本文梳理國內外學者使用該理論框架開展的語用研究成果,從面子管理、社交權管理、交互目標及面子管理與社交權交叉框架四個方面進行綜述,剖析研究現狀,指出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面子作為一種心理需求,人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賞,滿足素質面子和身份面子的需要。人們會根據交際雙方的社交距離選擇合適的策略。現有研究主要體現在跨文化研究、服務行業用語研究、日常話語研究、沖突性話語研究和網絡社交媒體話語研究等方面。
在跨文化研究方面,語言在傳輸信息的同時也會對交際雙方的關系產生影響。Wang和Spencer對中國代表團出使美國進行為期三周訪問所進行的對話進行分析。他們認為中國代表團出使美國時更加關注群體面子,遇到跨文化交際障礙時,中方會優先選擇閉口不言與不參與過多討論,以維護雙方的面子和關系[3]。武繼紅認為中英交際方進行郵件交流時,在提出訴求的語境下使用正式稱呼語會拉大雙方距離,且說話人遭到直接拒絕則會影響雙方正常和諧關系[4]。
在服務行業用語方面,很多學者對遠距離社交服務行業語用策略作出探討。湯云瑩關注國內網上商家回復差評語步與關系管理策略,發現商家在回復負評時會采取不同策略希望顧客繼續支持或對本店的信任和購買表達感謝[5]。武宜金發現在進行心理咨詢時,心理咨詢師也會采用積極的共情話語策略,維護來訪者的面子[6]。
在沖突性話語方面,蔡晨探討老年人在面臨家庭沖突時所采用的交際策略,指出老年人在面臨沖突時往往會使用緩和型和回避型策略避免損傷與家人的面子,以達到構建家庭和諧的目的[7]。除此以外,當語境中的交際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時,冒犯性話語則更容易使關系疏離。冉永平和楊巍認為具有平等地位的夫妻通常使用批評或責備、嘲諷、言語攻擊等言語方式實現有意冒犯,達到阻礙對方做事、激將對方、維護自身面子和表達負面情緒等不同目的[8]。
近年來網絡社交媒體的人際交往成為人際和諧關系的又一重點。任偉和郭亞萍認為青年人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等公眾社交媒體時,大多使用隱形自夸策略,側面反映人們希望得到他人正面評價[9]。陳晗霖和由澤順發現人們使用微信等社交軟件進行聊天時,在不同語境下使用自我表揚言語策略,可以對交際雙方的面子和關系產生不同影響和效果[10]。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在以面子管理為框架對語用學進行研究時,主要根據社交距離的不同選擇語用策略。社交距離較遠時,人們往往會采用更加緩和的話語。社交距離較近時,言語策略則會受權勢的影響。
社交權廣泛應用于人際交往中,在生活中,人們都不希望自己獲得不公正的待遇或被他人所排斥,期望自己能與他人保持正常的聯系。近年來,學者們多采用不平等權勢視角論述影響關系管理的策略。
高潔英探究法官在庭審上的互動,發現由于法官位于權勢方,經常在庭審中使用打斷、指示等不禮貌策略,且其言語策略可制約庭審參與者不禮貌話語的產生,但由于交際雙方將重點放在事務而非人際關系層面,則對正常和諧關系影響較小[11]。張瑋和謝朝群指出駕校教練常使用規約化不禮貌程式的語言形式與學員進行溝通,而在對話過程中使用警告、威脅與公然辱罵等言語策略命令學員強制做某事會影響教學效果與彼此的關系[12]。
學者們將職場中的交際角色視為影響言語策略的重要因素。陳嘉探討日常生活中隱形恭維語的使用及功能,認為隱形恭維語在職場不平等語境下具有互動性和信息性功能,突出被恭維者會影響彼此的平等權和聯系權,對交際雙方的關系產生負面影響[13]。許艷玲詳細論述隱形沖突話語,提出職場中人們為了同時實現表達不滿與維護彼此社交權,更傾向于使用間接隱晦的言語策略達成自己的目的[14]。
此外,學者拓展了關于平等權勢下交際方社交距離的新視角進行詮釋。例如,孫小春為和諧管理理論的語用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他試圖分析不同類型公示語產生的語用效果,發現公示語管理者會根據不同的語境更換公示語形式[15]。米成飛關注波音公司危機公關聲明,指出信任修復便是進行關系修復的過程,公司常使用互動元話語的模糊限制語、強調語和自我提及語修復與客戶之間的信任及重塑形象[16]。武保勤從沉默策略的消極語用效應進行論述,拓展對于沉默的理解。發現該策略雖然利于維護和諧關系,但在一定語境下人們選擇沉默時,會被交際方誤認為威脅平等權和聯系權,從而易引發沖突[17]。
綜上所述,學者多從不平等或平等權勢進行探討,多注重于維護和諧關系的語用策略,目的在于幫助人們了解與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交際策略,避免使用不恰當的方式影響雙方的人際關系。
面子管理和社交權管理是人際和諧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學者著重于以面子管理與社交權管理為框架,分析討論人們在線上或線下場景對話中進行關系管理使用的語言策略所達到的緩和或加強沖突效果。研究初期學者主要論述日常生活中的語用策略,現在將范圍逐漸擴展至含有更多語境的網絡語用策略或對跨文化交際進行分析和對比。
胡宗兵從醫患矛盾會話角度,探討產生矛盾的不禮貌話語。研究表明,在緊急情況下醫生使用不禮貌話語次數明顯多于患者使用次數,使用的話語違反面子和社交權,構建醫生的強勢身份,拉大醫患間人際語用距離[18]。陳倩和冉永平探究有意不禮貌語用策略,發現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該策略與構建強勢身份、突顯身份和情感身份聯系密切,若在交際過程中出現批評、責備和反問等言語形式,則易導致交際不和諧的情況發生[19]。
苗寧和杜冰研旨在探討人際沖突挑釁話語中的挑釁話語的語用機制。提出挑釁話語具有蓄意性、工具性和顯著的言后效果,使人際交往的和諧關系造成挑戰[20]。鄧景在其著作中論述網絡論壇會話出現的沖突話語行為,發現不同種類言語行為會有個人層面和團體層面的消極語用效果,從而造成言語不和諧畫面的產生[21]。
除了以上所述語言策略導致沖突加強的方面外,學者還試圖將和諧管理理論框架應用于加強交際關系方面。例如,學者對高校教師在課堂使用話語策略進行分析。姜暉對高校教師在課堂中的言語進行分析,發現教師在課堂中傾向于使用不同類別的元話語維護學生面子和平等權,從而營造一種具有交際性、商討性與互動性的人際氛圍[22]。馬靜語指出教師在課堂中使用元話語可以幫助構建動態身份,從而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23]。
袁周敏和張硯妮指出,專家在進行商務電話會話時,通常使用附加問句、反饋標記和協作話輪轉讓等弱化言語策略營造親和的身份,以便更好地與咨詢方進行交流[24]。劉琴以網絡表情符號微笑為研究對象,比較在不同語境下產生的語用效果。發現表情符號具有主觀性和模糊性,在緩和關系語境下使用微笑表情可以產生積極的語用效果[25]。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主要關注言語交際中不同策略的語用效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展,研究內容更加新穎且細節化,如探討網絡語境等,目的在于深化人們對于不同語用策略的理解,為交際雙方在不同語境下采取策略提供方法和視角。
人們在進行交際時經常帶有交互目標,交互目標根據語境分為關系型和事務型。關系型以維護人際關系為主,如生活中的寒暄問候;事務型以完成任務目標為中心。根據交際方事務型或交際型目的不同,采用策略也會有所差異。
柴改英和韓驊使用語料庫分析的方法,對中美地方政府商務外宣話語進行探討。研究發現,中方在語言上多使用被動語態、地理和數字等標記語,構建“柔中帶剛”的關系策略。而美方多使用主動語態與高情態值和低情態值詞語相結合的言語策略,塑造“剛中帶柔”的形象,雙方使用不同方式引導聽話人[26]。夏玉瓊發現醫生通過在不同的交際階段下使用的話語策略,有利于建構具有威信的職業身份,對醫患關系進行有效管理[27]。
學者除了研究正式語境下言語策略對于事務型目的的影響,也有學者對非正式語境的言語策略進行分析。如,何靜和薛媛關注電視娛樂訪談節目中虛假不禮貌的語用效果,認為在節目中的虛假不禮貌話語具有冒犯性且較少地使用非嚴肅非標記話語,主要原因在于在娛樂訪談語境下,交際者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群眾,從而使得人際和諧間接得以實現[28]。
楊青認為反對結盟的話語是生活中某些合作性情境下的常態,交際方在表達反對意見時會采用顯性結盟或隱性結盟策略,對關系的發展實施動態化管理[29]。蔣慶勝提出急收話語作為一種話語抑制策略,不僅可以通過適當的言語轉換使得交際方情緒發生變化。也可以達到自己的做事目的[30]。
除了對事務型目的進行探究,關系型目的也通過不同語言策略得以實現。如 Chih-Ying對美國、英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選秀節目的評委對選手點評話語進行論述,發現美國評委傾向于使用贊美性恭維言語策略,而英國和臺灣地區評委表現將點評作為一種任務,采用更直接的方式[31]。冉永平和侯海冰對人際沖突下的隱含修正用意進行語用分析,認為通過隱含語言策略可以改變交際方的觀點,也利于實現交際雙方的關系和諧[32]。
綜上所述,關于交互目標的論文,學者們多關注不同語境下采用的策略及產生的語用效果。交際方通過使用語用策略間接實現交互目標,為人們在交際中提供一定方法參考,也有助于幫助交際雙方識別對方言語目的。
綜上所述,自人際和諧管理理論正式提出后,該理論一直是語用學中的研究熱點問題。為此,本文從四個角度對以該理論為框架的語用策略及達成效果進行論述。發現早期學者主要關注交際雙方在場會話的語用策略,而后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逐漸將范圍擴展至其他實際語用方向,如公示語和網絡會話等。從該理論的語用視角研究,有助于幫助人們在不同場合下更好地處理交際關系及選擇策略。
大多數國內外學者在研究人際和諧管理理論時,會使用該理論深入探究在不同語境下言語策略的語用效果及對交際關系影響。雖然對于研究范圍有所擴展,但未涉足領域仍然存在大量留白。在未來研究中,學者們可以多關注網絡的跨文化交際中人際關系管理具體語用策略,幫助人們更好地與國外友人進行溝通,維護健康和諧關系,促進國際交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