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秀
(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
當代高職學生一味沉浸于網絡游戲的玩樂、熱播電視劇的追捧、美味美食的尋覓、流量明星的沉迷,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但也有人說現在大街上、公園里到處是穿漢服的小姐姐,而且現在的婚禮婚服也大多是中式傳統的禮服或典禮形式。不得不說,近年來我國傳統文化已初步呈現出復蘇的跡象,可是單從這些方面來看傳統文化復蘇的程度還很淺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依然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鑒于此,筆者對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2019級空乘專業、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表演專業和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9個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同時結合課上對學生的觀察,發現有如下問題:第一,多數學生提起傳統文化沒有概念,沒有意識,不知道何謂傳統文化,更別提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問到中國的四大名著時,多數學生表示只看過電視劇《西游記》,其他根本沒有涉及;第二,68%的學生表示作為大學生,這些傳統文化本應該在中學時學習研讀,但是,現在學習的人只有10%;第三,87%的學生更喜歡學習專業課和英語。通過調查發現,我校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以下特征:
任何一項事業,既不能沒有人,又不能過分依賴人。人是事業的主體,缺少這一關鍵因素,事業便失去傳承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更是如此。傳承文化并不是機械地復制文化,而是應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致力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碰撞交會點上,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吸收世界各個國家文化的精華,不斷在理論和形式上創新,努力鑄造新輝煌的同時解決好傳統文化的活化問題。要解決傳統優秀文化的活化問題,活的文化就是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故紙堆,僅僅作為博物館、圖書館的收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讓優秀傳統文化回到當下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態中去才會有生命力。如何引導大學生去熱愛傳統文化,愿意主動去學習文化就顯得至關重要,但是,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
仁義禮智信早在古代就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最高要求。然而,隨著社會轉型的不斷推進、人們交際范圍的不斷擴大、新網絡媒體的快速涌現,傳統的優秀文化逐漸被淹沒在現代化的喧囂之中。在現代的快節奏社會,人們往往更加關注個人眼前的利益得失,而忽略了涉及更大范圍社會群體的長遠的價值追求。以大學生群體為例,現在的一些大學生由于消費觀念的轉變,習慣于相互攀比和超前消費,網絡上大學生的信貸問題比比皆是,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出現這種現象的很重要一個原因是部分大學生不懂得“量入為出”“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的文化精神。現在的大學生群體中遇事缺乏判斷力、自控力的現象較為普遍,他們經常反復流連于各大視頻網站,快手、抖音等平臺的興起,加上大數據技術帶來持續不斷的精準化信息流推薦,更讓大學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深陷于數據的牢籠之中,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大學生荒廢學業、崇尚所謂的歲月靜好而不思進取、道德觀念缺失等問題屢屢出現。說起道德問題,現在的部分高職學生由于受身邊人的影響,愛明星、追偶像的時間和精力往往多于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儒家所提倡的孝悌之義早已拋諸腦后,正所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重新激發大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興趣和認識顯得非常有必要,畢竟這些優秀文化經過了長達上千年的實踐和提煉,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具備其內在的深刻價值。
受中國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高校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鍛煉,而往往忽視對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尤其是職業類高校,教學計劃中往往涌現大量的專業課,而文化課的占比卻是很少。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出現這種現象與高職院校固有的辦學特點有關,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這種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何嘗不是一種更關注當下而忽略長遠的表現。這不僅會使學生在觀念上對文化教育重視不夠,更會讓學生養成急功近利的習慣,為學生未來的長遠健康發展埋下隱患。曾幾何時,大學生忽視了自己國家的國粹文化,如陌路相逢的行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西方文化,無論從視覺、聽覺還是到思想、言語,正在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幾千年沉淀的歷史文化于我們好像越來越模糊。有幾千年厚重的歷史文化支撐的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急功近利,而職業類高校更是對這一現象的完美詮釋,部分高職院校忽視文化課的教育與熏陶,重視技能性的專業課,長此以往,學生薄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缺失就會越來越凸顯。
當代大學生追求流行時尚,新潮獨特,個性張揚,這本身無可厚非,但許多大學生由此缺失了一份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的責任感,甚至在部分人的觀念里,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全對立起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長期影響,前些年中國的傳統節日受到了明顯沖擊,每到平安夜圣誕節前夕,許多大學生都買蘋果互送,更有甚者在校園舉辦圣誕晚會,而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卻無人問津,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既與商家從商業利益出發的推波助瀾有關,也與人們在傳統文化方面主人翁意識的衰退有關。對于外來文化,人們更普遍的是關注當下的“為我所用”和“及時行樂”,并冠之以“文化融合”的名義,但他們往往忽視了外來文化對傳統優秀文化帶來的潛移默化的侵蝕、沖擊甚至是解構。外來文化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歡迎,是因為契合了人們當下的短期需求,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綿延不絕是因為其長遠的價值生命力。人們往往重視當下而忽略長遠,因此必須在國家、社會、團體、個人等各個層面動員起來重新審視這種文化現象,人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文化傳承的主人翁態度,并為這種主人翁態度創造良好的生存土壤。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航空航天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對空乘專業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急切,相對于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所以空乘專業禮儀訓練不僅是肢體語言上的學習,更講求對內在的要求,要從內心深處表現出超高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品味中國傳統禮儀,提升自身的形象,成為合格的文化形象傳播大使。這就需要空中乘務專業的學生不斷地學習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用文化禮儀武裝形象,用自身氣質感染每一位服務的乘客。我國優秀的古典詩文具有良好的韻律美和意境美,通過對古典詩文的教學與誦讀,空中乘務的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這對他們溫文爾雅、儀態萬千的優雅風范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除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外,溫文爾雅的談吐、舉止大方的手勢更會給乘客帶來舒適感,尤其是國際航班的工作人員,國外友人來中國首先接觸的就是這些空乘服務人員,若將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展現給國外友人,不僅可以展現我們禮儀之邦的大國儒雅形象,更讓世人感知中華文明古國的魅力與傳承。
音樂表演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表演、唱歌、舞蹈等能力,此外還需要有隨機應變的表演朗誦能力。作為一名專業而親和的演員,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在表演時尤其要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充滿活力和朝氣,帶動觀眾的積極性。而朗誦表演一篇文章不單單是讀出來文章的語言,更要挖掘文章背后的含義和蘊含的意境感情,在充分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之后,帶著感情來融入作品,才能將人與文合二為一,朗誦出作品的真諦。正所謂,頌其詩、讀其書、知其人、論其世。學生在面對作品時,吃透、讀懂才是朗讀作品的前提,才能更好地將感情與作品完美融合,進而以情動人,走進受眾的內心。這就需要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有扎實的文化功底和文化素養,當然也是音樂表演專業技能優秀的體現。考量一個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文化功底的深淺的途徑就得依靠于優秀傳統詩文的朗誦活動的舉辦。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每年都由教務處主辦、基礎部承辦中華詩詞大會,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可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傳統文化書籍、詩詞,交流心得體會。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作為教師的儲備軍更是應學習孔子為人師表的精神。孔子首創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各種優秀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不僅對中國幾千年的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且對當今的教育仍具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總之,站在教育領域的角度,不但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有一定的深度認識,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孔子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做學生的表率。孔子的身教體現在,躬自厚而薄則于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循循善誘教學相長的教學觀,要求作為老師的我們要有誨人不倦的精神、感人的高尚品德和高深的學術造詣,要注重教和學相互促進。樹立起尊師愛生和寬嚴結合的師生觀。尊師愛生,就是要求教師對待學生要做到父母般的慈愛,坦誠相待,無怨無悔。寬嚴結合,就是要求學生對待知識要老老實實,對待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教師的為人師表不僅能停留在課堂語言上的傳授,更多地應該是更為嚴謹的身教上,如若教師自身惡習百出,更勿提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果教師課堂上、生活中時時刻刻彰顯道德行為、文明行為,學生自然有樣學樣,儒雅之行水到渠成。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這個專業培養的是幼兒教師,幼兒教師是幼兒走進社會的起始點,幼兒學習模仿能力極強,所以幼師的一言一行更是暴露在陽光下,陽光下的素養絕不可簡單視之。所以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教育技能的重要載體就是編輯整理孔子教育理論和經典語錄,同時結合當下的道德理念,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好好感悟,仔細琢磨,以便日后學以致用。
隨著國際化的日益開放,中國的一些傳統技藝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尤其是對古建筑的破壞,讓中國的傳統建筑技術失去了靈性與傳承。眾所周知,我們的故宮是最大的木結構建筑群,這就耗費了大量的木材,但事物的存在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正因如此,中國的現代建筑設計必然會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在現代建筑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加要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考慮人們居住的習慣,要尊重傳統文化,所以這就要求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正確地運用傳統文化,使它披上時代的彩霞,同時也要做到減少資源浪費,做到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比如中國漢族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筑,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有的呈“口”字形的叫“一進院落”,有的呈“日”字形的叫“二進院落”,有的呈“目”字形的叫“三進院落”,古時常有深閨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就是我國文化當中注重隱私的體現,所以古代建筑在正常架構的框架上總是會體現我國獨有的文化觀念。所以這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慢慢滲透歷史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的知識。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大學語文課中可適當增加歷史文化的內容。
總之,現在職業教育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是我們國家教育發展改革的重要趨勢之一,在改革發展潮流中要兩條腿走路,既要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與鍛煉,也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傳承,現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是民族復興的生力軍,是改革的先鋒,是與時俱進的推動者,所以高職大學生的培養不僅注重能力的培養,更需知識的武裝。大學生是我們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所以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以職業素養培養為目標,依托高職語文課堂,融入傳統優秀文化,在高校點亮傳統文化教育之燈,高舉傳承中華文明之火,鼓之以雷,助之以風,一定可以改善大學生文化意識不強的現狀,讓中華文化開滿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