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魁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花都學校,廣東廣州 510800)
在國家“雙減”政策背景下,減負增效是每個教育者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學生學習要更好地回歸學校,教師必須抓好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由于學生的差異性,要真正做到給學生減負,分層教學的實施勢在必行。因此,如何讓學生輕松學數學,如何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是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所思所想,談談如何用分層教學法,以求實現“因材施教”,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個體差異和數學知識覆蓋的知識點錯雜,如果對全班學生進行同一層次的教學,容易出現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學不會”的情況,學生學習數學容易出現怠慢感或者挫敗感。因此,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就學生的喜好設定科學合理的分層教學方式,并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其次,根據學生現有知識、能力水平、潛在傾向,將學生分為ABC幾個層次。在制定教學目標、評價考核時,也給與不同的層級標準。根據不同的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對于分層的結果,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做好心理鋪墊和疏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教師需要明確采用分層教學主要是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
實施分層教學,可根據學生學習能力水平,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即A(學困生)、B(中等生)、C(優等生)。分層提問是分層教學的必要手段。分層提問,需要教師設計有效的問題情境,做好學生主體分層后再做好分層備課工作。對待C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把關注點放在數學思維的點撥上,對待B層次學生教師應側重知識的運用和鞏固,對待A層次學生教師要更注重其學習心態和基礎知識的掌握。通過分層提問,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教師在課堂中不急于把答案告知學生,設置懸念,學生就會絞盡腦汁積極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四邊形的分類》這節課時,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本節課我會設置一些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比如:對A層次學生問“請大家觀察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對于B層次學生,“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對于C層次學生提問“你能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嗎?”經過一系列問題的啟發,學生明白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本節課的重難點就容易突破了。設置分層問題要注意難度要適中,能引起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沖突,也能引發學生數學思考。抓住提問這個契機,可以把教師要講授的東西轉化為學生想學習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設計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這樣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學生學有所獲,就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但形象思維為占優勢,喜歡動手操作。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特點和授課內容的需要,將知識多融入生活實際來授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生活情境作為知識的載體,抽象的學習內容具體化,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吸收。比如在教學《認識東南西北》這一內容時,學生把口訣背了很多,但還是分不清楚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特別是遇到東偏南、南偏西這類問題時總是給繞暈。其實不是學生方位感差,而是學生缺乏這類生活經驗。于是講授這節課時,選擇一節上午的課,我把學生帶到戶外操場上,讓學生面向太陽。學生體驗到自己面向的是東邊,更容易理解“前東后西左北右南”這句口訣。我也設置了不同層次的活動讓學生參與。A層次的活動較為簡單,通過嘗試面朝不同的方向的站位,將東南西北與思維上習慣的前后左右聯系起來。B層次的活動是聽指令并且按指令要求做,比如聽并且做“向南走一步,再向東走兩步”。C層次的活動是分小組讓學生扮演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聽指令做出相應的位置變化。活動難度依次增加,學生也在互相的交流和探索中,掌握了該知識點。
教學時,分層設計課堂探究操作活動如摸一摸、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促使學生手、眼、口、腦多種感器配合協調。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的經驗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腳手架,在交流中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為學生從感性認識更好地上升到理性認識打下基礎。探究活動可以讓原本枯燥的課堂富有生機,學生既能收獲知識也能收獲學習上的快樂,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主張學生的學習方式或學習行為應該是有趣的快樂的,盡量給他們創設快樂有趣的情境,讓他們愉快主動地學習。小學生好奇心很強,玩耍是他們的天性,如果在數學課中加入音樂、美術的元素或者是數學史上的名人故事,可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授哥尼斯堡七橋問題時,使學生經歷化繁為簡的數學建模過程,將復雜的七橋問題轉化為有趣的一筆畫問題。再比如教授一年級找規律的這個內容時,我放出一段有規律節奏重復的音樂,讓學生唱出重復的幾個音。有時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狀態不夠好,播放一些動感歡樂的音樂,大家做個簡單的律動。短暫的課堂輕松一刻,可以調整好學生的學習狀態,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學生喜歡這種互動,從而喜歡上數學。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內驅力,可以使用一些多媒體軟件,比如班級優化大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該軟件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加分減分,還可以使用抽人答題的功能。對一些課堂表現好,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及時當全班同學面進行加分。學生看到其他同學受到表揚,受到正面強化和替代強化的作用,就會為了爭取更多積分和獎項而努力。
例如,在課堂練習的環節,我把練習設置成游戲,讓兩個同學上來較量,答題都答對者獲勝。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都爭先恐后要上來比試。在玩耍比賽的過程中,學生都積極思考,每個人都主動發言,思維活躍。在平時課堂中,我會采用小組合作、小組計分、組間競賽的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當討論問題時,哪一小組成員討論最充分,哪一組勤于思考,就在優化大師上進行加分,課堂氣氛瞬間被點燃,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每隔兩周,對優化大師上得分領先的學生和小組進行獎勵。對扣分較多的學生,也設置結對子幫扶,進步者師徒雙方都能加分。班級優化大師,讓學生好的方面可以及時強化,增強了學生間共競互幫的學習風氣,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好幫手。班級優化大師加減分帶來的動力,勝過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和班級活動中來,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此生成。
作業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要給學生真正減負,就要從作業質和量上入手。傳統的作業是大量的書面練習,機械重復的作業較多,學生埋頭苦做,疲于應付。“雙減”政策落地,全面減壓作業總量和時長,一二年級不允許布置書面作業,中高年級布置作業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減少讓學生感到身心疲憊且枯燥無味的作業。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緊貼學生學情進行作業分層設計。分層是優化作業和練習的關鍵一步。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分“基礎+提升+拓展”三層進行作業設計,還可以布置實踐性以及個性化的作業,采取“數學小講師”、繪制思維導圖、“說說數學故事”、“生活中的數學我知道”等創新型作業,來提升孩子們的數學素養。比如我在教授《認識人民幣——元、角、分》這一節,考慮到現在購物大多是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寶支付,學生很少有機會拿著錢去購物。于是我布置了一次實踐型作業,讓學生去拿錢幣超市購物,記錄自己買的每樣東西的價格和數量,知道要付多少錢以及找回多少錢。有了這次購物作業的鋪墊,學生學習人民幣的單位換算容易多了。
另外,布置作業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布置分層作業,分為基礎類、鞏固類、提高類。每隔一段時間,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情況,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去調整學生層次,以便及時調整分層作業。學生完成自己層次的作業后,有利于獲得成功感和愉悅感。比如對于《運算定律》這一章的分層作業布置,要求A層同學有選擇地做課本上的常規練習題,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甚至可以把20以內或者100以內的進退位的計算給他們練習;B層學生在保證計算正確率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高運算速度和計算能力;C層學生要能靈活計算,舉一反三,對運算定律的運用要絕對熟練,同時可以訓練一些拓展題,提倡鼓勵解法創新,以培養這類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分層作業的布置,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相對于課堂教學,課后輔導也很重要。如果教師忽略課后輔導,那么有一些學生能力和學習意志較薄弱的學生遇到困難就會產生不想學的心理,出現上課聽不懂,課后抄作業或不做作業的現象,甚至厭學。顯然,這是與育人目標相違背的。所以需要教師及時做好課后輔導工作。當然課后輔導也離不開分層法。課后分層輔導能保障“學困生”吃得了,解決“優秀生”吃不飽的問題。
比如我同備課組的教師一起合力做好本年級的培優扶差工作。在扶差方面,首先分析這部分學生學習現狀及原因找出對策,利用課后時間進行針對性地輔導,及時與學生溝通,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采用兵教兵結對子,設立小組長輔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培優方面,班級成立數學興趣小組,每周進行一次集訓,指導這部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進行一些提高性的練習,鼓勵創新思維。
在我們年級曾做過一個調查,統計學生課外閱讀數學讀物的閱讀量,發現能進行數學課外閱讀的學生很少。家長給學生購買最多的是數學練習冊。好多孩子學習數學進入到一個消極的循環中,比如數學成績差就多做題,導致作業負擔重就沒有興趣學,學習越來越差,家長又給孩子拼命地報班買資料,如此下去,數學對于學生就只是冷冰冰的數字和符號了。其實數學課外閱讀也是學生自主獲取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在數學閱讀中,感受到數學同樣也可以生動有趣。開展數學閱讀,也可以根據學生水平進行分層。比如基礎薄弱的學生要閱讀課本和繪本。在讀課本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梳理知識結構。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我會推薦一些書目,進行課外讀物的閱讀。學生接觸一些優秀的數學課外讀物后,自己也能寫出一些數學日記和數學故事。枯燥乏味的數字、定理和公式,在一個個數學故事中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一樣,靈動鮮活起來。數學閱讀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全身心浸潤在數學學習中。
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需要教師給予關注和激勵性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及時,并且平等對待每一層次的學生。傳統教學中,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唯分數論。教師要改變傳統唯分數評價模式,建立分層評價。比如對A層次學生要幫助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要細心觀察,學會傾聽,了解實際學習情況,善于發現和關注他們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對于C層次學生的成績波動要進行針對性地談話和指導。教師要對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有著充分的了解,對同一層次的學生進步情況,不以同一分數標準來衡量,要對學生不同個體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在分層教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師生間的溝通,不能讓學生覺得分層是把他們分成三六九等,要讓他們明白分層的目的是幫助他們提高自我。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強的適用性。分層教學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教師要從理念到課堂、到作業以及評價進行整體的變革。教師要合理運用分層教學策略,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立足于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的差異化進行分析和應答,方能把學生從機械重復的“作業堆”里解放出來,讓每一位孩子都能獲得學習自主權,在快樂中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