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國
(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北苑小學,甘肅酒泉 735300)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和更新,教育教學工作人員也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實行心形課堂教學模式,將板塊教學深入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去。“板塊教學”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一篇課文的內容,從不同的側面有序地分解成互相聯系又存在差異的幾個“教學板塊”。通過這樣的方法優化課堂,使每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過程設計呈現為板塊狀,讓課堂教學重點突出、有的放矢,脈絡更加清晰。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對于每個板塊的教學不平均用力,而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各個板塊的著力點和教學策略。
明確教學目標是板塊教學的首要任務,然后根據目標選擇相應內容進行組合,從而形成內容不同、各有側重的幾個板塊。在以往教學中,很多時候學生無法積極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原因不只是因為學生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無法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更是因為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夠明確,學生學習過于片面性,所以學習的結果以及學習能力都無法有效提升,這對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其次就是課上的教學過于刻板,學生無法放開身手進行學習,本身年齡就小,用老成的教學方式是無法保證教學的良好開展,學生良好學習的。所以課堂要保證有足夠的開放和輕松,這樣才能讓板塊教學順利開展。
例如,《生命,生命》是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五組“感受生命的美好”單元主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生命是什么?”下面的文章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瓜秧長在磚縫里、聽心跳三個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生命短暫,但有限的生命可以體現無限的價值。在本堂課教學中,課堂可以設計成三個板塊:理解詞義、感受文章情感和學習表達方法。這三個板塊分別對應三個教學目標:
①正確讀寫“擎天撼地”“庸碌”“小憩”“辜負”等詞語并理解意思。
②根據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引發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基礎。
③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法再嘗試練習。這樣一來,每個板塊分別用力突破各自的教學目標,條理清晰,目標明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理解詞義”板塊著重檢查學生預習時對字詞掌握情況,然后對學生容易讀錯的字音和理解錯誤的詞義進行范讀和講解,對學生容易寫錯的生字進行范寫指導,這樣依據學情確定教學方法,既能節約教學時間,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對于課文內容的學習,教學時在盡量簡化設計,減少問題的同時,在“感受文章情感”板塊中設計一個中心問題統領全文,即“有感情朗讀,畫出觸動你內心的詞句,談談自己的感受”,這個板塊的學習讓學生自主交流為主。然而,對于“學習表達方法”這一板塊,學生是首次見到將敘事和議論結合在一起的這種表達方法。因為不熟悉,所以老師需要給予詳細的講解和指導,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所學的東西。
首先,用一個生動的小課件來解釋敘述與議論結合的定義,以文章中的“飛蛾求生”段落為例,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敘事,什么是議論,以及這種寫作方法的優點。
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么是敘議結合,再以課文中的“瓜秧長在磚縫里”為例,讓學生自己劃分出敘事和議論的部分,并通過師生合作朗誦,鞏固理解敘議結合的寫法;接下來給出“聽心跳”的事例,指導學生把重點“議”的部分填出來。
最后,利用課件出示一些表現生命頑強的圖片視頻,幫助學生開拓思路,讓學生運用敘議組合的方法寫一段話,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通過這樣從閱讀理解到寫作的過程,學生的感知將更加深刻,朗讀課文會更有感情色彩,對閱讀和寫作的掌握將更加扎實,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不斷提升。
學習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學的知識內容也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尤其是小學語文,它屬于長期積累的一個過程,也是儲備學生文學知識和語言感知的重要時期。同時,板塊化教學也擁有遞進關系,板塊和板塊之間看上去是獨立的,但實際卻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共同為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服務。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將一節課或者一篇文章分成幾個相互關聯的板塊,由淺到深地進行學習研究,板塊和板塊之間互相聯系,就像是藕斷絲連一樣,在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中更好地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教學中教師要確保對板塊內容的良好劃分,要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的有效時間還給學生,從而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展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板塊的層層遞進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生命,生命》這一課,從詞語的理解到文章內容的感悟,再到表達方式的指導,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袄斫庠~語含義”和“感受文章情感”這兩個板塊,既有各自獨立的教學目標,同時也為后面“學習表達方式”這一板塊做了鋪墊。學生只有在前面充分朗讀、領悟,才能有自己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才能在后面的板塊中運用敘事和議論結合的表達方法寫出自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學習方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表達情感的寫作練習,所以在最后一個板塊學習表達方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對事物的領悟和理解。
所以,三個板塊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成為一個相互配合緊密的學習系統。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總結出以下語文板塊教學的方法策略:
策略一:以“板塊”為梳,抓好字詞教學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任何一門科目的基礎學科,因為學生從小學開始正式接觸知識內容,無論是哪一門科目,都需要文字的敘述來闡述所要表達的理論知識或者文學知識,所以學好語文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關鍵的部分之一,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單位是語言文字,就如細胞是每一個生命構成的基本單位一樣。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內容,孩子們最先接觸的是漢語拼音的拼寫和認字識字。如果最基礎的字詞掌握不好,那么怎么能繼續后面高年級知識的學習呢?因此,為了讓孩子們扎實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功,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恰當融入“板塊”思維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夠發散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接下來以實際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具體的闡述。
1.拼音“板塊”教學
學好漢語拼音是學習語文其他知識的前提,所以在教學中要寓教于樂,讓孩子們扎實掌握拼音基礎,筑牢語文基本功。
(1)認讀聲母表,認讀韻母表,認識整體認讀音節表。
(2)玩拼音游戲,看口型猜字母。
(3)用橡皮泥塑出學過的拼音字母,比比看誰塑得更像。
(4)用小卡片制作拼音“小紙牌”,讓孩子們在紙牌游戲中復習拼音,鞏固拼讀能力。
2.字詞“板塊”教學
舉例:《找春天》部編版二年級教學簡案。
本節課的目標:幫助學生正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具體設計了以下6個教學板塊:
(1)閱讀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讀生字新詞。重點學習“躲藏、探出、遮掩、解凍”4個詞語。
(2)分類呈現,多種形式理解詞義?!懊抟\、嫩芽、音符”。
(3)歸類識字,有機滲透漢字文化?!敖狻⑻?、符”。
(4)回歸課文,在學文中強化識字。
(5)出示生字組詞。沖破(chōng) 尋找(xún) 姑娘(gū niáng) 吞吐(tǔ) 柳樹(liǔ) 回蕩(dàng) 桃花(táo) 杏樹(xìng)。
(6)老師范讀、學生獨立學習、同桌口頭練習組詞、學生臨寫、展示反饋書寫情況。
通過以上板塊的展示,可以看出每一個學習板塊都有極為明顯的特點。在課堂上,我們語文老師要引導孩子們逐個去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由字詞到句段,由語言的學習到感情的升華,把課堂上掌握的知識轉化成孩子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語文素養。
策略二:以“板塊”為匙,激發學生活力
小學語文板塊教學模式,既有清晰的結構線索,又有豐富靈活的組成形式。所謂以“目標”為匙,實際上就是聚攏板塊重點,讓各板塊圍繞中心目標轉動的優點充分發揮出來。這樣做可以讓老師的授課緊緊圍繞文本內容去展開,不僅可以達到課堂服務學生的目的,讓學生在課堂上明確具體目標,有方向地進行學習。還可以使課堂教學向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向發展,凸現出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此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部編版一年級下冊)這篇課文時,分下面四個板塊導入:
(1)觀察圖畫,導入課文。教學時,首先老師出示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孩子們觀察,圖片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故事?畫面中都有誰?讓孩子們分小組討論學習,暢所欲言,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接下來,老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入新課,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他們通過學習文本去找到答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都是極其豐富的,教師應該緊抓這一心理特點來開展教育教學,培養孩子們善于思考、樂于表達的思維品質。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這一板塊的學習目標是讓孩子們扎實掌握基本詞句。讓他們準確讀出字音,初步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理清文章的脈絡,能尋找出“板塊一”問題的答案。最后,讓孩子們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檢查生字詞語的掌握情況。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組織孩子們分小組進行閱讀,在小組中互相幫助,加強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理解,培養閱讀習慣,實現共同成長,全面發展。
(3)精讀課文,知情悟理
①激發興趣,品讀感悟。老師要及時抓住孩子們對課文中“對話”部分極為感興趣的心理,引導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講解和品讀板塊,這部分內容要注重抓住孩子們的學習心理,在品讀感悟中更好地延伸課文內容。
②交流討論,認識角色。老師按照課文中的角色把孩子們分成四大組,并讓他們明確各自扮演的對象。根據扮演的對象分角色讀好小白兔和燕子、小魚、螞蟻的對話。朗讀時,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邊讀邊體會每個角色的語氣特點,特別注意體會小白兔對天要下雨了從不相信,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再到十分著急的心情。
③創設情景,分角色朗讀。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練習朗讀。然后組內開展互相點評,共同提高。
④分角色進行情景表演??梢宰寣W生看看插圖、聯系書上有關詞語,想象文中小動物們的神態、動作,再讓同學們戴上頭飾表演朗讀。
策略三:以“板塊” 為鏡,突出文本內涵
這一策略的闡述,以《一分鐘》(部編一年級)的教學為例:
(1)《一分鐘》這篇文章講述了小學生元元“多睡了一分鐘,遲到了二十分鐘”的故事。 全文共分為六個自然段,依次給我們講述了元元不想起床多睡了一分鐘,于是在十字路口遇到了紅燈;因為紅燈,時間耽擱了,所以沒趕上公共汽車,最后只好走路去上學,結果遲到了二十分鐘。課文不僅告訴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鐘的時間,更是滲透了讓學生學習管理時間的意識,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時間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課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具有相同的結構。都是先講了一個故事的經過,然后以元元的嘆息結束。這與第一段自然段結尾的句子“再睡一分鐘,就睡一分鐘,不會遲到的”形成了鮮明對比,通過對比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語言,體驗主人公沮喪,后悔的情緒。文中的兩幅插圖也生動地再現了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
(3)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導學生從課文中走到生活中,從元元的故事中實實在在體會到時間的重要,從而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
新課改要求,語文老師要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語文味”是語文素養的一個基本層面?!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堂教學應著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培養。語文素養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應該致力于指導孩子們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文素養和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發展豐富的思維空間,讓每一個孩子具有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要構建這種能力,就應該大膽嘗試板塊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總之,老師一定要抓住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讓課堂的教學效果最大化、教學結構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