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序
(紹興文理學院商學院)
中華民族在古代是一個農本社會,所以形成了節儉的傳統美德。目前受節約型經濟模式、光盤行動等的影響,我們的節儉美德進行了重建,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一次調研以期深入了解并提供相關建設意見。
為了全面客觀、科學嚴謹評估和掌握大學生關于倡導節約型消費的認知情況,筆者使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針對公眾對此展開調研,并形成該結果分析。
經過對大學生關于倡導節約型消費認知的初步分析,筆者編制了由12個題項構成的《大學生關于倡導節約型消費的認知調查問卷》,包括背景資料、消費行為、消費觀念。
背景資料是有關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級段、性別、專業等,通過對這些個人自然信息的采集進一步增強調查結果的效度。
消費行為是指在典型消費情景下大學生的消費選擇。
消費觀念是大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消費觀念回答。
問卷發放采用電子版問卷方式,在“問卷星APP”設置問卷填答鏈接,被調查者可通過電腦網頁版、手機微信客戶端填答問卷,問卷星后臺實時統計用戶填答情況。
調查時間為2022年4月15日12時;問卷回收方面,通過問卷星后臺收集統計,截至2022年4月20日18時,共回收有效問卷192份。
調查樣本中關于年級段,參與調查的人中有4.69%的大一新生,78.13%的大二生,15.63%的大三生,1.56%的大四及以上的學生;關于性別,男女比為42:150;關于專業,文理科比為144:48。可知,本次調查數據主要反映的是文科的、女生的、大二的學生,雖然相關數據比較集中可能導致失真,但是依然可以兼顧其他樣本的分析。
在本部分題項設計上,單向選擇題主要針對大學生關于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設計2-5個選擇項;設置一道開放題供受訪者暢所欲言,以期收獲寶貴意見。
1.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分析
如圖1所示,在“你一個月的支出大概是多少”問題中,有40.63%的學生的月支出在1000到1500元之間比例最大,1500到2000元占28.13%次之,2000元以上再次之為20.31%,500到1000元最少為10.94%。可見參與調查的人員的支出水平為中等偏上。

圖1 大學生月支出情況
由圖2可知,在“在學校就餐時,你會光盤嗎?”問題中,分別有三成的人在“一般”和“經常”程度上會光盤,僅有一成的人每次都會光盤,尚有兩成的人很少光盤、3%的人從不光盤。也就是說,我們的“光盤行動”執行情況較為樂觀,但是依然有待提高。

圖2 “光盤行動”落實情況
在“你是否愿意多花點錢購買可降解塑料袋”問題中,愿意和不愿意的比為54.69%:45.31%。可見多半人士是支持塑料袋有償使用的。
在“你喜愛的大胃王實際上是‘假吃’‘催吐’”問題上,大部分人(64.06%)會選擇“不再觀看,造成嚴重的糧食浪費,帶壞社會風氣”以抵制浪費行為,有31.25%在抵制浪費行為和滿足好奇心之間找到平衡,選擇“偶爾看看,滿足心里的好奇心”,只有極少的人(4.69%)會選擇“繼續觀看,此行為可以滿足我的欲望,可以理解”。
2.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分析
如圖3可以知曉,參與調查的人中75%的人認為自己是節約型的,比較少的人是“月光族”(15.63%),極少的人是“花唄族”(9.38%)。可見大多數人是節約型的。

圖3 “消費族群”結構
在“你認為鼓勵消費和厲行節約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問題中,是和否的回答的比為1:7。(如圖4所示)可見大部分認為鼓勵消費和厲行節約之間可以并行發展。

圖4 鼓勵消費和厲行節約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由圖5可知,在“你認為自己的消費習慣怎么樣”問題中,占64.06%的人認為“一般,有一些不足”比較中庸,有34.38%的人認為“很好,繼續保持”,極少的人(占1.56%)認為“很不好”。

圖5 消費習慣自評
在“你認為我校節約消費意識整體水平如何”問題中,認為一般的人占68.75%,認為較高的人占21.88%,認為很高的人占6.25%,認為較低的占3.13%,沒有認為很低的。如圖6所示,可見參與調查的人對于我校的節約消費意識整體水平比較滿意。

圖6 我校節約消費意識整體水平如何?
在傳統觀念、節約型經濟模式、光盤行動等的影響下,目前我校大學生的節約意識尚好,能夠找到消費和節約之間的平衡點,堅持理性消費。但是在調查結果中也能看出,有一定比例的非理性消費的市場存在,可見節約消費意識的宣傳和節約行為的落實有待進一步提高。
“吃播”即“吃飯直播”,最早源于韓國的一檔真人秀節目,后來逐漸席卷全球。隨著國內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興起,“吃播”這一形式也日漸火熱。
享受美食原本是件快樂的事情,“吃播”的本義也應是推薦美食、分享快樂。但一些平臺和主播過分追求流量和利益,使“吃播文化”走向極端,變得越來越畸形。為了吸引眼球,給觀眾帶來更強的視覺沖擊,許多主播的吃播逐漸朝著“以量取勝”的方向發展。一些大胃王吃播日復一日挑戰食量“上限”,主播在鏡頭前看似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喝,實際則是通過“假吃”“催吐”等方式演繹著一場虛假的狂歡。
這些虛假的“大胃王”吃播帶來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浪費糧食現象嚴重,還對身體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此前就有媒體報道,沈陽一位30歲的吃播王先生,為吸引人氣,在直播時逐漸增加食量,半年時間里體重從200斤升到了280斤。在今年6月23日晚上直播前,王先生出現眼睛疼、胳膊發麻癥狀,被送入醫院后出現昏迷情況,一星期的搶救未能出現奇跡,王先生最終還是去世了[2]。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是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相當于兩億中國人一年的口糧,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而世界上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面臨饑餓,相當于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我們以為饑餓離我們很遠,但卻是很多人正在經歷的日常,我們隨手揮霍的,正是別人渴求活下去的希望。在此我們倡議: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首先,鼓勵消費,前提是要讓老百姓能實實在在的有錢可以去消費。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這多發且嚴峻的疫情之下,我國的經濟環境終究是受到了影響,老百姓的消費水平也有所下降。為此,各地政府積極探索措施,以期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例如為了促進疫情后的市場回暖,紹興市政府借助“越牛新聞”APP發放了大量的消費券,大力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實踐證明,這樣的舉措確確實實給老百姓帶來了消費的動力。2020年4月24日,紹興發放了第四輪電子消費券,金額總計4450萬元,在短短100秒內就被全部搶完,可見老百姓的消費熱情之高。
其次,合理消費,量力而行,過度消費就是浪費。鼓勵消費不是希望消費者盲目消費,當下有一種亂象,很多人只憑一時的興趣就買買買,到頭來是否適用都沒有考慮到,甚至有人因為沖動所買的東西,一直放在那里,直到拋棄那一天都沒有體現出使用價值來。勤儉節約是要求資源不浪費,可以利用的就充分把它的使用價值體現出來,不是說該消費的都不消費,這個優良傳統并不贊成吝嗇成性,而是合理的消費。很多人認為貸款就是超前消費,其實不是的,在每月可以接受的合理償還數額之內進行消費的話,既不會對生活造成負擔,還會促進生活質量[3]。
最后,理性消費和勤儉節約是一對孿生兄弟,鼓勵消費是建立在勤儉節約基礎上的消費形式,它們相互依賴,又具有獨立性,是矛盾的綜合體。現在的市場經濟下,鼓勵消費是必須的,但是消費要有所值有所度,切忌不切實際亂來。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也要保持下去,處理好了物盡其用,人需合理。
糧食是我們得以生活的首要資源。自從進入了20世紀之后,我國糧食產量不容樂觀,連續4年均處于下降狀態,與歷史最高年份的1998年相比,2003年的全國糧食產量下降了15.6%,僅有4.3億噸[4]。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要學會珍惜糧食的可貴和來之不易,盡量在每一餐都能夠做到“光盤行動”。
各大高校如何更好地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鼓勵學生真正做到光盤行動,紹興文理學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首先是要加強宣傳,營造節約的氛圍。在學生食堂的醒目位置,有電子屏滾動播放著“碗盛粒粒皆艱辛”的宣傳標語,還有生動形象的紅色宣傳橫幅以及帶有同學們簽名的“光盤行動倡議書”。通過營造這樣的氛圍,使節約意識內化于心,從而使“光盤行動”能夠外化于行,促進勤儉節約的糧食習慣養成。其次是要優化服務,開設節約專窗。學校特色的推出“半份菜”“小份飯”,這樣既能選擇更多的菜品,又能有效地避免浪費,營養又健康,深受同學們的好評。最后是采用激勵措施,倡導光盤行動。對于“光盤”學生給予水果、酸奶等獎勵,形成正向評價,讓更多的同學加入到“光盤俠”的隊列之中。
盡管現階段我們的調查對象還僅限于紹興文理學院的大學生,但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模式不能僅僅依靠某一部分的群體,更得依靠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疫情當下,部分地區出現了糧食短缺與匱乏的狀態,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未來發展的需求與壓力,我們必須要樹立資源的憂患意識,必須傳承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5]。倡導節約型的消費模式,既是對自然家園的保護,也是對精神家園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