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茜
(昆山市玉山鎮振華實驗小學,江蘇昆山 215300)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小學語文整體教學有著重大的意義,而教學目標的正確制定又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作為閱讀教學靈魂的教學目標,對閱讀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任務的設計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以此支撐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部分。
數百字的閱讀文本,有文質兼美的散文,有慷慨激昂的歷史小故事,有祖國的大好風光,有耳目一新的異域風情,有友情,有親情,有陌生人之間的愛之鏈,有名家佳作節選,有名著慶典橋段的改編……紛繁的內容,如何選擇進行教學,便有教學目標指揮,由既定的教學目標決定,依教學目標而行不可背道而馳。
教學方法包括“教法”與“學法”,但由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學法”在一定程度上受“教法”的限制,此處,我們著眼于“教法”的選擇,探討的是教學目標的制定決定著教師閱讀教學時教法的選擇。根據李秉德教授主編學論中的教學方法分類,我們一般采用以下的教法:講授法、談話法、組織討論法、演示法、參觀法、練習法、實驗法、探究法等,紛繁多樣的教學方法究竟如何選擇,這就要以制定的教學目標為參考了,教師的教法只能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采用的。
課堂教學由一個個教學環節串聯而成,大大小小的教學任務便形成了一個個教學環節,而教學任務、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由教學目標指引的。為什么要設置這樣的教學環節?為什么不能換一個教學任務?這樣的訓練是否有意義?那就看教學目標吧。凡是促成教學目標達成的教學任務設計便是適當的,否則便缺少了依據。
目標是指引,是定位,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而準確定位的教學目標為閱讀教學的開展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合理的目標明確了閱讀教學應該“教什么”。“教什么”是對教學內容的拷問。老師“教什么”,學生才能“學什么”。問過一個學生,喜不喜歡語文課,語文課上都學了些什么,這個孩子是這樣回答我的:“上了這么多年學,最喜歡的就是數學課,數學課最有趣了,每節課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最不喜歡的就是語文課,因為每節語文課都是一個樣子的,學生字、理解詞語意思、讀課文、背書、練筆,那些字我一早就會寫了,也知道文章寫了些什么,至于課文我沒上課前就能背出來了,可是老師還在讓我們一遍遍地讀句子,讀得我們都累了,真的是太無聊了。”很感謝,孩子的回答,很真實。作為語文教師,也確實無奈,執教多年上了很多堂的語文閱讀課,也聽過許多語文教師上閱讀課,尤其是公開課上,執教者在課堂上酣暢淋漓,受教者用心配合,可是臨到頭確實感覺到教師在“教什么”上的困惑,歸根結底,還是對目標欠一些把握,無論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教學目標的制定是留著一筆糊涂賬。那么一篇篇文體不同、篇幅不同、內容不同的優秀作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什么來教呢?合理的目標便能解答這個困惑。合理的目標明確了閱讀教學應該“教什么”。
合理的目標解疑“為什么教”。當我們確定下教學內容的同時,我們勢必拷問自己“為什么教”,教這些是合理的嗎?難道那些真的不用涉及嗎,這樣取舍真的是正確的嗎?其實這是對目標制定是否合理的進一步發問,因為筆者在下文有對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標作出更加細致的說明,所以此處將制定的目標界定為是“合理的”。
比如,筆者就四年級學生現階段在表達、習作等語言文字運用訓練時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后,將閱讀教學的目標指向表達與寫作,進行了一系列教學實踐。其中,有關于對教學目標指引下選擇教學內容的探討如下。
教學前測的內容與教材內容相關,而教學后測的內容與教學目標及整體教學有關,是具體的,是根據每一篇不同課文的內容而定的。
此處以蘇教版六年級課文《夾竹桃》的閱讀教學目標制定為例,《夾竹桃》是季羨林在1962年寫的一篇用優越的語文條件將自己的生活經驗一絲不茍地寫出來的散文佳作,選作教材時,在篇章段落上有所改動,刪去了原文后半部分對緬甸夾竹桃的描寫,保留并重點突出了前文,即朝花夕拾的部分。季老筆下的夾竹桃:紅白相襯,相映成趣;花開三季,安靜從容,韌性而可貴;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引起作者許多的幻想。童年的夾竹桃是作者最美好的記憶,將原文中最契合學生經驗的部分編入教材,在樸素而嚴謹的文字中感受花的美好、情的美好、人的美好。通過對六年級四個班188位學生進行教學前測制定教學目標,并在教學后再對這188位學生進行教學后測檢測目標制定的合理性以及制定目標的達成情況。
語文閱讀課課堂教學前測調查單
同學們,以下的題目是為了讓你能更好地閱讀課文《夾竹桃》與閱讀植物類文章而安排的。讀一讀課文,調動你以往的閱讀記憶,想一想下面的問題,寫一寫你的想法。如果老師在各題后提供的空間不夠你表達想法的,你還可以另附頁。
1.你喜歡花草樹木嗎?喜歡就是經常有接觸,澆水愛護,還有一些研究。解釋一下你喜歡或不喜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如果不止一條,請你用上序號,先解釋重要的,再解釋次要的。)
2.在你生活中看見過(觀察過)開了花的夾竹桃嗎?(我們學校也種植夾竹桃,但沒發現開過花)如果看見過,能說說你對它的印象嗎?
3.查一下季羨林的資料,把資料整理一下,挑一些最重要的寫下來。想一想,讀了這些資料對于學習這篇課文有什么好處?
1.學生已掌握的與本課時新授內容相關的知識
第1、2題,看似家話閑聊其實通過這兩題執教者將學生拉近寫景類文章的學習,并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都愿意從學校里種植的夾竹桃說開去,且絕大多數學生說得比較豐富,可見學生現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已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2.本課時新授內容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已掌握的部分
第3題,通過“作家卡片”的自主閱讀,學生已經完全可以自行掌握關于季羨林的名家信息。第4題的摘錄部分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能完成的任務,學生也能很好地完成。
3.學生一知半解的新授內容以及自主閱讀中相關知識點的盲區
第3題學生已完全掌握了作家信息的部分,但是對后半題大多數學生是存在困惑的,這便需要教師的指導了。對于第4、5題學生預設的自主學習方法以及學生陳述的已經掌握的內容,顯示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盲點。第6、7兩題側重寫作手法以及同類文章的比較閱讀方法,學生普遍存在問題。
1.為準確把握學情提供參照
通過教學前測明確學生已掌握的與本課時新授內容相關的知識、本課時新授內容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已掌握的部分以及學生一知半解的新授內容、自主閱讀中相關知識點的盲區,而知曉了上述內容就能對學生學習《夾竹桃》這一課前的已有的學習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為全面把握學情提供了可靠的參考。
2.為教學目標制定提供依據
根據教學前測把握學生學情,依據學生學情,筆者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簡述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方法表達其對夾竹桃的喜愛:說出作者從哪些角度入手對記憶中的夾竹桃進行描寫;感受作者在描寫夾竹桃外在顏色、內在氣質以及虛實結合三方面時分別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或表現手法。
(2)初步感受散文類課文的表達和閱讀方法:掌握一般散文類文章的語言特點;感受季羨林嚴謹的結構、淳樸的文字的文風。
通過設計特定的內容進行教學前測可以為準確把握學情提供參照并以此為依據制定閱讀教學目標,這便是教學前測對于閱讀教學目標制定的意義。
小學語文閱讀課課堂教學后測調查單
同學們,大家跟著文字一起見識了季羨林先生家的夾竹桃。以下是老師設計的關于《夾竹桃》這篇美文的題目,通過題目的設計檢驗同學們對于課文《夾竹桃》的掌握情況。跟著題目,調動你的閱讀記憶,答一答下面的問題。
1.這篇課文描寫了夾竹桃 、 、
的情景,在對這些情景回憶的語言文字中,你感受到作者對夾竹桃有著怎樣的感情?
2.關于夾竹桃的三幅畫面,你最喜歡哪一個?請寫清楚理由。
3.文章的三、四兩個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為什么老師這么評價這兩個自然段?你覺得老師高估了這兩個自然段嗎?
4.關于夾竹桃的韌性,讓人讀完印象深刻:
(1)你最喜歡相關原文中的哪一句(幾句),請摘錄下來:
你喜歡這句(幾句)話的理由是:
(2)韌性的夾竹桃是否也讓你想到了我們曾經接觸過的一些物或人呢?想到了什么,請寫下來,并寫下你想到他們(它們)的理由。
5.面對月光下的夾竹桃季羨林先生生出了許多的幻想,這一段想象寫得好!你覺得“好”在哪些方面?
這么美的畫面,也定讓你生出了一些幻想,請模仿季羨林先生寫得“好”的地方,也把你的幻想“好好”地呈現出來吧。
6.季羨林為什么會“愛上”夾竹桃?你是否也因為這樣的理由“愛上”過什么景物呢?
7.《夾竹桃》是一篇散文,我們也在這幾年的教材中接觸過一些散文了,你感覺到季羨林在《夾竹桃》一文中的語言文字有什么特點嗎?“作家卡片”是否也給了你一下提示呢?
8.以前我們接觸過寫景類的課文,比如給過我們震撼的五年級課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而且我們也寫過寫景文,再來對照本文,你覺得同樣是寫景文,《夾竹桃》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9.模仿題:學習了本文,如果再讓你寫一篇寫景文,你會挑選哪種植物?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打算怎么搭建文章結構?
1.課堂教學已達成的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后測,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已經掌握了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寫夾竹桃的,也能把作者在描寫夾竹桃外在顏色、內在氣質以及虛實結合三方面時運用的表達方法或表現手法的名稱表述出來,也能對季羨林作品中的相關內容做出準確的評論,可見兩點目標基本上達成。
2.預設目標中仍需完善之處
通過后測,我們也能看到,雖然學生能夠準確說出概念性的內容,也能對季羨林作品的語言文字進行簡短的評論,但是仿寫題仍然是后測中的薄弱處,可見學生在運用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可見,預設目標中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可以再補充一些內容,如“通過教師示范學生仿寫等方式感受作者在描寫夾竹桃外在顏色、內在氣質以及虛實結合三方面時分別運用的表達方法或表現手法。”如此,目標便能更好地達成了。
1.檢驗制定的目標是否達成
閱讀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成,是對課時閱讀教學的評價,而教學后測為檢測教學目標提供了有力的參照。我們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教學后測評價閱讀教學是否如預期地已經達成了。通過對學生就閱讀教學內容進行考查,用考查的事實檢驗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成。
2.為制定新的教學目標提供參考
正如案例中的情形,其實并非預設的教學目標都能達成,事實上閱讀教學后發現預設的目標并沒有達成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那么我們可以借助教學后測檢測哪些教學目標還未能達成或者既定的教學目標已經全部達成但是學生還有余力能更上一層,這就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目標、制定新的教學目標。可以說教學后測為制定新的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總之,教學前測及教學后測對閱讀教學目標的制定意義是重大的,每一課時教前、教后測都值得細細研究。筆者希望此次的找問題與原因分析能對目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研究有一些幫助,如有疏漏與個人能力有關,萬望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