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和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第三中學,福建三明 365599)
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活動雖然也依然十分關注學生是否可以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但是卻并不僅限于此,反而更為看重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認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應該是以個人思考、表達為基礎的,應該切實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成果,而非通過教師講解直接將閱讀結論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之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隨之調整閱讀教學形式,促使學生自主思考、積極表達,使其帶著情感去閱讀文本。下面,本文將具體展現如何才能逐步提高閱讀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實際上,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本身的情感體會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學生是否能夠與文本形成情感共鳴,也就決定著學生是否可以順利實現深度閱讀。這就需要以情境為媒介導入閱讀教學活動,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順利優化學生的語感,以便有效啟發學生的閱讀思維,讓學生實現自主閱讀。具體來說,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向來創設閱讀情境。
創編課本劇是非常重要的情境創設方式之一,因為初中生需依照課本劇去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而好的表演必然是學生的忘我投入。對此,初中語文教師便要分析將各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的可操作性,有效創編課本劇,然后組織學生扮演相關角色,使其在角色表演活動中傾注自己的真情實感,據此創設閱讀情境。
就如在《皇帝的新裝》課文閱讀活動中,雖然本班學生基本都能了解這一童話故事的諷刺性意味,明白作者創作這一故事是為了諷刺封建、專橫的沙皇體制,但是如果從學生的個體認知來看,卻很難實現深度閱讀,因為學生從小生活在和平、民主的時代環境下,并不能深刻理解為什么大臣、臣民拒絕說真話。于是,為了切實促使學生實現深度閱讀,我就以《皇帝的新裝》課文為基礎創編了課本劇,然后以透明的抓鬮方式確定了各個角色的扮演者,
讓學生自主排練課本劇。為此,我還與學生一同制作了多種表演道具,且為了增加表演的真實性,我還專門選擇了一種肉色的布料為“皇帝”裁剪了簡單的披風。在閱讀課上,本班學生都非常期待觀看課本劇,而參加表演活動的學生也在傾情演出,每個人都獨具特色,非常鮮明地展現了皇帝、大臣、騙子等人物的形象特點。在此基礎上,本班學生就可準確、快速地概括課文內容,而且也能精確分析各個人物的形象特點,所以也確實讓學生實現了自主閱讀。
為了促使初中生在閱讀課上實現自主思考,我們就要盡量引導學生代入個人思考。顯然,雖然文學作品記錄的是作家的真實經歷、文學想象,但是有一些文本內容卻能夠展現出現實場景,可以讓學生受到思想啟迪,而這也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對此,初中語文教師則應重視人文對話,以和諧、平等的自由溝通創設閱讀情境,及時喚起學生的人生記憶,據此促使學生分析文本內涵,使其順利實現自主閱讀。
就如在《春》課文閱讀活動中,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自己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喜愛之情,每句話都非常鮮活,好似在我們的眼前勾勒出了春天的樣子,情感非常充沛,能夠讓每一個讀者沉浸其中。為了讓學生順利進入閱讀情境之中,我就在閱讀課的導入環節詢問學生最喜歡哪個季節,讓學生自由談論個人對春天的印象。比如,有很多學生都表示自己最喜歡春天,因為春天代表著色彩、代表著溫暖,更加代表著希望與生機。當看到學生們都進入情境中之后,我就讓學生們認真閱讀了《春》這篇課文,讓學生認真閱讀作者筆下的春天是怎樣的。
從本質上講,構建有效閱讀課堂的關鍵要素在于學生,而有效閱讀活動的基本表現為:學生能夠自主解構文本信息,可以準確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并能從中受到思想啟示,積累豐富的人生智慧。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則應組織問題探究活動,以問題發展學生思考能力,以探究發展學生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問題一直都被看成是思考、質疑的媒介,顯然,閱讀思考也是因為學生對文本信息存有疑問才發生的,但是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問題的啟思作用,便由教師決定。
就如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順利實現自主閱讀,我就圍繞課文內容設計了如下問題:莎莉文老師因何緣故走到了海倫·凱勒的身邊?在剛剛認識的時候,海倫·凱勒對莎莉文老師的態度是怎樣的?為什么?后來因為哪件事情導致海倫·凱勒對莎莉文老師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之后,海倫·凱勒是如何對待莎莉文老師的?莎莉文老師為何會真正得到海倫·凱勒的認可與接納,這體現了莎莉文老師具備怎樣的優良品質?如果是你,面對海倫·凱勒這樣的學生,你會如何做?你能理解為什么海倫·凱勒會將莎莉文老師看成是“再塑生命的人”嗎?請說出你的看法……這些問題可以從不同維度引導學生分析海倫·凱勒與莎莉文老師之間的關系變化,幫助學生深究課文主旨。因此,在問題的驅動下,本班學生則可順利參與閱讀探究活動。
又如在《老王》一課教學中,初中生基本不太了解那個特定的文革背景,在閱讀中會存在障礙,這樣就不能很好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為此,我讓學生特別關注作品的文眼:“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課堂圍繞文眼設計了幾個問題:從課文看,老王的不幸與楊絳并無多大關系,而且楊絳還一直關注幫助老王,可以說,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楊絳是老王最好的一個朋友,朋友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友好對待,楊絳顯然做到了,為什么還會愧怍呢?而且幾年過去了,這種愧怍在作者的內心,為什么郁積如此之久呢?楊絳對老王的愧怍,說白些也就是對老王的虧欠,楊絳到底虧欠了老王什么呢?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平淡處、課文的矛盾處、課文的關鍵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涵,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然,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腦力創作活動,每一個初中生所得出的閱讀結論都不會完全一致,在解答閱讀問題時,學生也會因為自身的思考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問題答案。那么,我們是否要引導學生形成一致結論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我們要盡量發散學生的閱讀思維,讓學生確實實現自主閱讀。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則要以問題為媒介組織小組合作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各個問題的答案,使其通過多元討論形成閱讀認識,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閱讀能力。
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得出豐富的問題答案,使其順利實現自主閱讀,我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了閱讀探究活動,使其共享閱讀智慧,也希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展現自己的閱讀能力。在問題討論中,組內每個成員都必須要表達個人觀點,但是不可重復某一個閱讀共識,而且要從多個維度思考問題的最佳答案,歸納有效的閱讀結論。
要想讓學生實現深度閱讀,那么我們也要隨之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表達,讓學生自主分享閱讀智慧,使其在閱讀共享活動中再次產生新的閱讀認識,從而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實現閱讀探索。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在閱讀課上組織閱讀交流、問題展示活動,讓學生在更加自由的思維碰撞活動中再次分析文本信息,使其積累有效的閱讀經驗。
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教學中,待各小組完成了組內討論任務之后,我就組織了閱讀交流活動,即各小組需輪流展現討論結果,挨個解釋各個問題的答案。當然,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各小組不必重復前一組的觀點,有意識地展現本小組的個性化閱讀結論,拓展閱讀思路。如此,則可真正促使學生實現廣泛合作,不少學生都因此受到了思想啟迪。
既然要著重提升初中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那么也必須要盡量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因為“實踐出真知”,學生需在閱讀實踐中形成閱讀能力。為此,初中語文教師便可組織豐富的拓展閱讀活動,開發學生的閱讀潛能,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組織拓展閱讀的基本問題便是要找好拓展閱讀活動的切入點,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自主閱讀相關文本。對此,初中語文教師則可以課文資源為基礎來確定課外閱讀的主題,依照某類文體、某位作者、某個題材整理同主題文本,據此組織主題閱讀活動。
例如,在學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后,學生們都很想了解魯達后來發生的事情,這時,教師可趁熱打鐵,讓學生自己去看有關魯達的章節,了解魯達的生平和結局。并以此為依托,設立“誰是水滸最牛英雄”主題閱讀,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水滸傳》中的各式各樣、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的特點,學生們不知不覺地完成了一次關于水滸英雄的主題閱讀。
又如,學習了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有很多同學也很想了解有關湘西民風民俗的情況,我就以此為契機,以“走進湘西,感悟風俗”為主題,建議他們去看沈從文的小說代表作《邊城》,閱讀完之后,學生自然就大致明白了那個年代湘西民風民俗的情況。這樣一來,初中生也能在拓展閱讀活動中遷移自己的閱讀經驗,可以直接提高拓展閱讀活動的效率水平,讓學生積累自主閱讀經驗。
在《再塑生命的人》閱讀活動結束之后,本班有不少學生都對描寫師生情的文本產生了閱讀興趣,所以我就以“走進名家典作,感受師生情誼”這個主題整理了拓展讀物,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師》、冰心的《我的老師》,讓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體會其他文學家筆下的師生情誼。
興趣是人們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和從事活動的心理因素,對尚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相比較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的時間、閱讀內容都是自由的,初中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去選擇拓展閱讀對象,依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完成課外閱讀任務。這就更易于保護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強化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真正實現個性化發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個體需求,了解學生的差異性閱讀喜好,據此組織個性化的拓展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拓展閱讀任務,以便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各個單元中都推薦了國內外的經典名著,所以我會利用這些資源組織整本書閱讀指導活動,讓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文學著作,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另外,我也會幫助學生選擇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希望學生可以愛上閱讀。
競賽是初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之一,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動力,我經常在班上開展一些閱讀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快樂地成長。
初中生都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講故事,我每學期都會在班上舉辦一次講述自己關于課外閱讀故事的比賽,內容可以是書上的故事,也可以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這種比賽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進行廣泛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每年暑假,我班都會開展各種閱讀征文比賽活動,活動既可以是老師根據教材推薦書目的閱讀征文競賽,如《水滸傳》讀書征文比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書征文比賽等,也可以是老師根據學生閱讀情況自己命題。通過及時評比,大部分學生在比賽中獲獎,學生不僅獲得了課外閱讀的成就感,而且更加自覺進行課外閱讀了。只有從學生自身出發,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性[1-4]。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科學協調師生關系,有意識地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讓學生切實自主閱讀,使其在有意義閱讀活動中實現全面探索。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以情境為媒,啟發學生,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問題探究活動為中心,引導學生實現自主閱讀,再組織豐富的課外拓展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有序提升閱讀課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