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霞
(甘肅省合作市第三小學,甘肅合作 747000)
“古詩詞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應該學古詩詞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可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代語文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它不僅緊扣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也是對《課程標準》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這一國家意志的貫徹和落實。古詩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濃縮了中華文明的精華,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思想,是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最有效手段[1]。
小學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針對他們展開古詩詞教學,最為困難的就是無法進行過度深入的語文教學。一旦教師所教的內容過度深刻,那么以小學生現階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一時之間是難以快速接受的。但是如果語文教師將古詩詞的教學過度停留在表面上,學生所能夠受到的傳統文化教育又是相對有限的。然而,為了適應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活動的時候,不得不將古詩詞教學的內容設計得更加表面化。例如,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大多數能夠滿足的只有知人論世、知情曉意、知意明理,但是在最后一步,滲透升華方面就做得不夠好。并且即使是在知人論世這一方面,教師也不會對學生進行過度深入的教學活動。
比如,某個語文教師在針對《清平樂?村居》這篇古詩詞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對于這篇古詩詞作者的生平經歷挖掘就不會太過深入。具備一定文化常識的人們都知道,這首古詩的作者為辛棄疾,是在我國古詩界具備較強影響力的一個重要人物,為南宋的豪放派詩詞代表人物,他一生都有著宏大的抱負,希望能夠獲得伯樂的賞識,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可是在辛棄疾的一生當中卻多有坎坷,導致辛棄疾一生都無法如愿。在辛棄疾的這種顛簸動蕩的人生經歷當中,也創作出了眾多反映某時某刻心境和思想的古詩詞。但是這些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師看來,卻不是學生能夠完全把握的。[2]所以說有的語文教師在對本篇詩詞的作者進行介紹的時候,只會簡單地告訴學生:辛棄疾為我國古代南宋詩人,詩詞風格是豪放粗獷,與李清照并稱“蘇辛”,主要代表作有《美芹十論》《九議》等。在教師眼中,對學生進行這些簡單的介紹,只是為了讓學生對詩人有一個片面的了解,而對于詩人的其他類作品,則根本很少進行延伸教學。這樣的方式也使得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學生所學習到的古詩詞內容,也只是教材當中有的內容;能夠接觸到的優秀文化元素,也只是教材中古詩詞中反映的文化元素。所以說,語文教師要想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進一步滲透中華優秀文化,給予學生更好的文化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古詩詞的教學深度。
古詩詞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活動的時候,如果總是將目光聚焦在簡短的古詩詞教學當中,那么學生事實上可以接收到的傳統文化元素影響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大多數語文教師的具體教學實踐活動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都是遵循課堂教學內容展開教學。也就是說,教材上有多少古詩詞,教師能夠教給學生的就是多少古詩詞。但是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的,僅僅依靠語文教師在課程教材當中的教學,并不足以滿足對學生打造良好的文化傳承效果。所以說語文教師要想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融入足夠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那么就必須要想辦法進行古詩詞的課外延伸教學,在延伸教學中,學生才會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從而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
循著“解題釋人(知人論世)—誦讀品句(知情曉意)—入境悟情(知義明理)—滲透升華(知行合一)”的“四知”教學模式實施小學古詩詞教學,“四知”古詩詞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對古詩詞的不斷品讀逐漸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比如在王昌齡的這首古詩《出塞》中,表達了作者對戰爭勝利的渴望以及對國家良將的信心,充分體現了其濃烈的愛國之情以及愛國情懷和理想。借此,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而且能夠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能力;其次,在了解古詩詞的大體含義之后,進一步明確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最后內化到自身的思想和行為當中。
前文當中我們已經分析過,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僅僅只能夠學習到教材上所具有的古詩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很少對學生進行課外延伸教學,這也導致小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具有較大的狹隘性。在這種狹隘性的影響之下,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文化教育,事實上是相對困難的。所以說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的時候,就可以考慮進行課外延伸教學,讓學生通過古詩詞的延伸學習,接觸更多的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元日》這一首古詩詞主要講述的就是春節。我們都知道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節日習慣,教師在進行完這篇古詩文教學之后,事實上就能夠延伸到中國其他的傳統節日教學方面。[3]
在我國詩歌發展歷史上,關于描寫我國傳統節日的詩詞種類也數不勝數,就比如宋代晏殊的《中秋月》、唐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宋朝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教師都可以將這些有關中華傳統節日的古詩詞,引用到古詩詞教學的課堂之內,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當然,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進度一直較慢,因此如果語文教師要想在教學活動當中,盡可能進行課外延伸,為學生灌輸更多的傳統文化元素,那么教師就要考慮更加高效的教學方式。比如,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尋找一些有關傳統節日詩詞朗誦的動畫演示視頻,然后在完成了規定的課堂教學內容之后,就讓學生觀看這些類型的翻轉視頻。在視頻觀看的過程當中,學生不僅能夠以更加有趣的方式接受新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影響,同時,學生也能夠在這樣生動的課堂形式之下,更加迅速高效地接受傳統文化知識熏陶。總之,只有教師不斷豐富自己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內容,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我們才能夠真正達到通過古詩詞、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帶給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4]
一篇簡短的故事詞,只要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能夠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那么學生就能夠通過這些方式,從不同的方面感受到古詩詞當中所蘊含的文化之美。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要想讓學生受到一定的傳統文化熏陶,也可以把教學的重點適當調整,比如采用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進行古詩詞的教學。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定期在班級內部開展古詩詞分享教育大會。在古詩詞分享交易大會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競賽的形式,類似于古詩詞朗誦、古詩詞故事講解、古代人物趣事講述等。通過各類詩詞競賽的開展,學生也可以在課外去搜集一些中華著名古詩詞,然后再將這些古詩詞帶入到課堂的分享中。在這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故事分享與思維碰撞中,學生就可以補充學習到更多的古詩詞,同時也可以受到更多古詩詞文化元素的影響;另外,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的時候,還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方式,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可以配以音樂的渲染,或者是動畫與視頻結合的古詩詞朗誦形式,讓學生在濃厚的古典文化氛圍之下,更加感受到古詩詞中的文化之美。[5]
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在學校內部,組織各類古詩詞會場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古詩詞學習氛圍。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同時,教師也要注重采用小學生能夠理解的方法,就比如老師想要讓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那么就可以采用圖文結合的海報形式,既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古詩詞的內容,同時又在海報上賦予文字解釋,在文字解釋當中,應該蘊含這些古詩產生的背景,或者是所描寫的傳統節日習俗。
總而言之,教師在進行古詩詞延伸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到小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主要學習特點,他們并沒有高年級學生那樣強大的學習能力,也無法像高年級學生那樣,自主獨立地找到這些古詩詞產生的背景,了解這些古詩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元素。所以,一定要注重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采用小學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這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影響之下,學生也就自然而然能夠受到一定的傳統文化因素熏陶。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部分本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自改革開放后,外來文化迅速涌入我國,對人們思想方面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是極其不重視的,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處于邊緣地位,相關學者意識不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此時,教師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增加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進行更深入的古詩詞學習,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其二,有利于樹立文化自信。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對小學生來說,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樹立堅定的信念。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也能正確看待,不盲從。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了解的不僅僅只是基礎的文字知識和寫作技巧,還會在這過程中與作者進行相應的情感交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基本的認知能力,從而面對事物時,有強烈的文化自信。
其三,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小學古詩詞中包含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也不乏一些蘊含濃厚愛國主義情懷的古詩詞。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古詩詞時,除了要滲入一定的傳統文化教育,還可結合古今相關方面情況和時政,使學生在理解古詩詞內容和知識的基礎上,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民族事件,學生從內心深處樹立牢牢的愛國情感,能夠擁有足夠的認同感,從而形成濃厚的民族凝聚力。
由上述可知,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有利的,也是積極的。因此,學校要將這一部分的教學工作重視起來,使其體現出應有的意義,從而促進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
總而言之,古詩詞的主要特點雖然是短小精悍,但是每一篇短小精悍的古詩詞當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時期我國的時代特征,又或者是反映了某一時期某一個詩人的心境和理想追求。也就是說,在這些古詩詞中,蘊含了豐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所以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深度挖掘古詩詞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同時還要注重延伸教學,盡可能擴展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范圍,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古詩詞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小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習特點。只有在原本古詩詞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和古詩詞的擴展教學被雙重手法之下,才能使得古詩詞教學活動更好地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