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楠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藝術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悠久的歷史, 豐富的文化底蘊。人民群眾間需要利用傳播媒體, 才能充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過程中, 與大眾求新求快的心理訴求有著較大的差異。同時, 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性較強, 傳承人往往年齡偏大,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有自身的局限, 導致其藝術價值很難轉化為經濟價值, 這也成為制約其發(fā)展傳承的重要原因。因此, 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改革開放以來, 各級政府不斷推出新舉措、新辦法及新規(guī)定, 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 對少數民族進行政策性引導與保護。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劇, 需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求新的傳播與保護手段, 才能使其長久地流傳下去。
目前,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少數民族聚集地的民族語言教學傳播;學者探訪及文化交流平臺傳播;旅游和展覽傳播;政府引導與保護傳播等。人民群眾只能通過旅游和展覽了解和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典型代表之一是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的樺樹皮制作技藝。樺樹皮既有良好的防水性, 同時又有極強的抗腐蝕性, 因此樺樹皮制品輕便、防水、耐用, 歷來受到狩獵民族的偏愛。樺樹皮制品是狩獵民族獨有的生活用品和工藝美術品, 是特定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 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樺樹皮制品的種類豐富, 造型多樣, 既有樺樹皮畫等藝術作品, 又有箱子、盒子等生活器具。制作樺樹皮制品時, 要先將樺樹皮通過浸泡或水煮使樹皮變軟, 然后進行手工裁剪和縫合, 最后通過刻壓或剪貼象征吉祥、喜慶、平安、豐收的精美花紋和圖案。制品代表著吉祥寓意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也成為精美的藝術品。但是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 傳統(tǒng)的狩獵生活已經慢慢淡出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 他們慢慢接受了先進的社會文明。豐富的物質材料已經不需要通過狩獵來滿足生活需求, 所以導致樺樹制品逐漸減少, 同時在制作過程中不再使用天然材料, 只能在族內口傳心授這種技藝。
目前, 黑龍江省內魚皮、樺樹皮等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還局限于家人、師徒傳承, 沒有形成完整的傳承體系。例如, 赫哲族魚皮技藝擁有上千年歷史, 歷史上的赫哲族人民常常用魚皮和獸皮制作衣服、鞋帽、被褥等, 并在上面繡制各種幾何圖案、花草和動物形象以及云紋, 形象生動, 造型美觀別致。尤其是用魚皮制作的魚皮畫, 材料獨特, 工藝精巧, 圖案精美, 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點, 代表了赫哲族人民獨特的審美觀念和高超的工藝技巧。但是目前魚皮藝術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 能夠完整制作一套魚皮服裝的族人少之又少。當前, 省內一些高校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與保護, 擔當起傳承、傳播的使命, 在工藝美術相關專業(yè)課中融入了魚皮、樺樹皮的制作技藝教學課程, 且課堂成果豐富。同時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作出衍生品, 如魚皮畫、樺樹皮畫等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但是總體來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途徑仍然十分有限。
目前,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載體主要以傳統(tǒng)媒體為主, 相對于新興的、形式多樣的數字媒體而言, 傳統(tǒng)媒體傳播的途徑比較單一。其中一種傳播方式是以紀錄片、紀實的形式向受眾展示傳統(tǒng)工藝美術作品的歷史、技藝、特點、傳承人。另一種傳播方式是在博物館將魚皮制品、樺樹皮制品、剪紙作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公開展示, 或請少數民族傳承人到現場通過口頭講解和動作展示向受眾介紹。這種傳播途徑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不穩(wěn)定性較高, 傳播范圍存在局限性。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 數字傳媒應運而生, 且發(fā)展迅速, 這一傳播媒介的出現, 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帶來了新的希望。數字媒體具有互動性強、傳播迅速且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特點, 受眾只要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最新的新聞資訊, 它的傳播方式已經超越了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大眾傳媒。這就使新的媒體用戶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信息。隨著“自媒體”的出現, 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實現跨地域傳播, 打破了傳統(tǒng)的大眾傳媒形式, 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不再受時間、場地的影響。
目前,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開始了數字化進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也在同步建設中, 但基于網絡的傳播形式所具備的前期條件尚不成熟, 所以通過網絡媒體呈現非遺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動態(tài)制作過程也剛剛起步。利用數字化進行信息采集和信息保存、建立少數民族數據庫是目前最有效的保護和記錄方式。如今, 數字攝影、錄音是攝影師進行檔案信息存儲采取的方式。通過這些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信息采集、存儲和分類, 之后再通過數字媒體平臺為受眾提供服務。
同時, 高等院校的圖書館作為文獻中心和教學、科研的服務部門,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信息搜集、資料整理、保護宣傳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和數據納入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中, 構建專門的電子數據庫, 方便更多的高校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而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與傳承中。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自身特點, 很難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因此, 從傳播媒介角度分析, 利用新興的數字傳媒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傳播途徑。近幾年, 伴隨著短視頻的流行, 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得到了廣大年輕用戶的青睞。非遺傳承發(fā)展的關鍵是要讓非遺走進生活, 讓人民了解非遺、共享非遺。短視頻內容涵蓋了新聞資訊、幽默搞怪、技能展示等豐富的內容, 非常適合年輕人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觀看。同時, 短視頻制作門檻低、生產流程簡單, 依靠剪輯軟件就可以完成短視頻的制作。每位用戶都可以參與, 所以更具備傳播價值。微傳播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的信息傳播方式, 利用各個平臺的用戶進行個性化表達和實時互動, 建立數字媒體信息化平臺。
例如, 鄂溫克族非遺文化繼承人尤塔在抖音平臺發(fā)布短視頻分享鄂溫克族的生活日常, 向用戶展示神秘的敖魯古雅鹿部落, 鄂溫克族的魚皮與樺樹皮制作工藝、傳統(tǒng)食品, 獲得粉絲無數點贊。
近日, 抖音發(fā)布《2022非遺數據報告》, 報告顯示, 2021年, 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播放量達3726億, 獲贊總數為94億, 抖音視頻覆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達99.74%。在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看見手藝計劃”等助力下, 抖音非遺項目直播場次同比增長642%, 獲直播打賞的非遺主播人數同比增長427%, 瀕危非遺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0%。短視頻平臺探索非遺的傳播形式, 借助多樣互動玩法, 讓受眾在趣味中了解非遺。
數字博物館是運用VR技術、3D技術、互動娛樂技術等, 將現實存在的博物館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地展現于網絡, 打破了時間和地域限制。它不同于博物館網站, 網站只是數字化博物館的一種展現形式。數字博物館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利用虛擬現實的技術, 讓觀眾在數字創(chuàng)建的三維虛擬場景中身臨其境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對于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 例如樺樹皮制品和魚皮制品, 也可以通過數字動畫的形式, 將其歷史溯源、發(fā)展過程、制作流程原理, 以動態(tài)的方式表現出來, 之后利用數字信息在數字博物館中進行展示和演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 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媒體日漸成為人們交流互動的平臺。對于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來說, 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價值較高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等進行宣傳, 另一方面可以開發(fā)利用App進行傳播。App平臺的開發(fā), 可以借鑒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蘇州美術館的App交互形式, 把展覽的事物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 通過一些互動類的游戲, 提高受眾的興趣, 讓受眾產生進一步了解展覽內容的意愿。
在App內通過設計互動游戲可以讓受眾了解魚皮畫、樺樹皮畫制作的過程, 受眾也可以親身體驗設計與制作一件工藝品, 以提高受眾的參與性, 這些都非常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同時, 還可以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結合游戲類App、網絡游戲進行場景、道具、游戲人物服飾的設計等, 潛移默化地讓受眾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 互聯網豐富的教育資源已經成為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黑龍江流域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生活的地方, 這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本省高校, 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為課程思政提供豐富的內容。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融入魚皮、樺樹皮制作技藝, 學生可以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類的延伸設計, 通過產教融合模式, 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新的思路。尤其是將教學成果轉化成藝術品, 既可以豐富當地的旅游紀念品、工藝品資源, 推動當地的鄉(xiāng)村振興, 又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 一舉兩得。
目前, 我國多數高校沒有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專業(yè), 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仍處于空缺狀態(tài)。高校可以借鑒“走出去, 請進來”的培養(yǎng)模式,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培養(yǎng)和專業(yè)建設工作的開展。一方面派遣相關專業(yè)優(yōu)秀人才外出, 與非遺傳承人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 另一方面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人才組建“非遺”傳承教育體系, 聘請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高校“非遺”育人工作。這樣的教學模式, 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 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與非遺繼承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讓非遺文化變得不再神秘,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與非遺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源地去參觀學習, 以期培養(yǎng)出更多的非遺傳承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靈魂的凝聚, 是現代與歷史的連接橋梁。黑龍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文化, 需要我們進一步發(fā)展與傳承, 進一步提升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數字傳媒影響著社會生活的變遷, 在此環(huán)境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媒介傳播趨勢變得越來越普遍, 以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 為非遺項目活動日常化帶來了機遇。由此可以整合新媒體資源, 利用AI、AR等新技術, 提升非遺的展示效果, 提高保護和研究非遺的水平。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審美藝術價值和歷史傳承價值, 還是黑龍江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要想做好非遺文化的記錄、保護、傳承, 在國家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數字媒體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有利環(huán)境下, 就要利用好豐富的平臺資源, 以數字傳媒為載體, 積極努力地將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廣泛傳播, 開發(fā)、推廣具有黑龍江民族特色的數字化產品, 推動非遺文創(chuàng)產業(yè)興盛, 帶動當地經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