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山山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北京 100088)
中國在加入WTO后,積極履行WTO相關承諾,拓展開放領域和范圍,推動國內經濟管理體制向國際標準看齊,對投資營商環境進行積極的優化完善,充分展現了中國的開放姿態,對外貿易的水平和質量逐步提升,我國將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并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加入WTO已有20多年,在這20多年的時間中,從有關統計數據得出,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增幅明顯,進口貨物總額增長了近6倍,而出口貨物總額增長了7倍。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例從2005年的3%增加到了2020年的6%;服務貿易進口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比例,從2005年的3.3%增加到了2020年的8%。
中國加入WTO,為中國融入全球市場創造了重要機遇。200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僅為4.2萬億元,2020年達到32.2億元,20年間擴大了6.6倍,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1.3%。由于世貿成員相互開放市場,進出口貿易成本和貿易壁壘明顯減少,為中國企業充分利用國內要素資源擴大生產和出口提供了機遇。2001—2020年期間,中國以美元計價的年度出口總額增加了8.7倍,年均增長達12.1%,高于同期全球出口年均增速6.8個百分點。中國的出口增長源自貿易伙伴進口增長的帶動,從這一角度來看,隨著貿易伙伴市場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2020年和2001年相比,中國出口增量占這些經濟體進口增量的份額達24.8%。開放型世界市場需求增長為中國帶來巨大出口增長機遇。
加入WTO 20年來,中國的貿易結構升級不斷持續,為提升中國制造的質量和附加值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撐。2020年我國出口中初級產品的比重由2001年的9.9%下降到4.5%,同期工業制成品由90.1%提高到95.6%。分商品來看,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提升了12.9%;雜項制品下降了10.2%。從進口結構來看,初級產品進口占比上升14%,達到33.8%,工業制成品占比下降14.5%,達到66.3%。隨著中國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國內包括機械運輸設備等產品在內的工業制成品競爭力明顯增強,資金和技術密集型商品出口持續上升的同時,對同類商品的進口依賴性有所下降,結構優化取得明顯進展。
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排名第一的經濟體。以出口為例,2020年,中國出口占全球比重由2001年的4.3%提高到14.9%;在全球排名也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中國在許多產品領域的貿易額都位居全球第一。以數字產品貿易為例,2020年全球數字產品貿易額占全球貨物貿易比重進一步提升到19.2%,成為全球貿易中占比最大的領域。其中,中國占全球數字產品貿易額的比重是25.7%,高于美國的7.3%和歐盟的19.1%,位居全球第一。
加入WTO以來,中國的貿易大國地位明顯加強,發展質量逐步提升。但我們必須看到,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不是一個貿易強國。同樣以數字產品貿易為例,2020年我國數字產品零部件的貿易特化系數是-19.0%,尤其是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半導體制造設備等領域的貿易特化系數分別達到-49.7%、-62.2%和-84.1%。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中國在核心零部件、關鍵設備等領域仍然處于相對劣勢,今后必須通過加強自主創新、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可能面臨的供應鏈風險等問題。這是實現貿易強國目標的必由之路。
中國加入WTO以來所面臨的挑戰之一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深化開放。與加入WTO前的經濟形勢和貿易格局相比而言,現今的世界經濟形勢及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變化的根本為全球金融危機后的反全球化潮流盛行,以及保護主義政策和鼓勵主義政策,同時還有WTO機制和多邊貿易體制自身的缺陷問題和爭議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貿易大國、第二國際投資大國,維護經濟全球化大局和自由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既符合自身利益,也責無旁貸。為此,中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具體表現為:在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積極參與并發揮引領作用,在CAI(即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中進行積極推進,在WTO改革的進程中積極參與,在CPTPP(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中積極申請加入。所有這些安排所要求的市場開放程度、自由化與透明化標準、知識產權保護與環境標準、政府作用與結構改革要求,都超越了中國原有的水平。中國要想在這些新機制、新結構中有所作為,在WTO改革中成為引領者,必須大大加快自身的高水平開放,特別是在制度、規則方面的改革開放,而這無疑會成為中國進一步深化開放的動力與主旋律。
在長期的發展中,制造業是我國開放最早的領域,其發展速度較快,具有一定競爭力。而對于服務領域而言,其是我國產業升級的痛點,對外開放明顯滯后,競爭力較弱。根據世界銀行的相關數據,全球服務業占GDP比重為64%,而服務貿易占GDP比重為1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這一比例是70%和12%,我國的這一比例是55%和4%,因此我國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還遠遠不夠,還需積極完善服務貿易政策,以制度為基礎,為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在不斷推進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的同時,要加快推進其他服務業的開放進程,持續拓寬新領域,如文化、教育、通信等,積極引入外資,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為外商投資提供優良的環境。
中國作為貿易大國,在多邊貿易體制上要堅定維護,并同時堅持體制的包容性,維護WTO發展中成員的發展權,積極努力推動WTO改革,以確保其與新經濟形勢和貿易方式的發展保持同向。在發展中,要始終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要積極參與和支持全球經濟治理,不斷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健康、公平、包容、普惠的方向邁進。
應盡快完善我國外貿補貼政策,并向國際規范看齊。我國對外貿易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因素為人才和高新技術,如果企業中缺少資金支持,而高新技術投資又面臨著巨大風險,此時更需要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可以通過對教育及科研投資開發等方式進行補貼,制定完善的外貿補貼政策,不斷提升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近些年,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逐漸形成,其中USMCA(即美墨加貿易協定)、CPTPP(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EPA(即歐盟與日本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貿易協定,不斷推動形成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而這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我國應盡快適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積極完善與規則不相符的機制,并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在規則上接軌,不斷在規則機制上補弱項強短板,積極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
從經濟學的發展角度來看,經濟體的發展是以不損害其他經濟體利益為基礎。一旦長期存在著雙邊貿易不平衡現象,則貿易摩擦極易發生。如何妥善處理雙邊貿易平衡問題,是擺在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的一道難題。在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要將重點放在有發展潛力的市場上,尤其是增加對我國有貿易順差的國家的出口。在進口方面,要從國內市場和我國的實際需求出發,不斷增加原材料和高新技術的進口。我國的高新技術相對緊缺,如此更要積極促進出口市場的多元化,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促進我國經濟平穩發展,為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現階段,我國已與多個國家合作建立了自貿區,與多個國家開展貿易往來。我國擁有廣闊的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這也無形中吸引著其他國家,對我國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起著積極的作用。對外貿企業而言,開拓國際市場非常重要,以不斷探尋市場和資源的互補,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應積極與相關企業、國家開展合作,以分散和降低出口風險。
一旦發生貿易爭端,要秉承磋商為主的基本原則,而采取報復措施非常不可取。在WTO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有多種爭端解決途徑,主要以磋商、調節和調停等解決途徑為主。維持健康長效的貿易關系,應該是雙贏的局面,而貿易伙伴在交易中產生一些分歧是正常現象,這也促使各方實現多元化目標。通過利用磋商、調解和調停等資源性的解決途徑,不僅能夠降低成本,同時也為保持長效的貿易關系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加入WTO,對我國的對外貿易而言是機遇和挑戰并存,要緊緊抓住機遇,也要坦然應對挑戰,進一步推動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的升級轉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經濟水平,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而不斷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