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彩霞
(正定縣南崗鎮南崗小學 河北石家莊 050800)
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觀點、抒發個人情感。這就需要重點提高學生寫作知識的掌握程度,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讓學生筆下的文章內容更加新穎、更具真情實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寫作不僅是課堂的重點更是難點。即便語文教師費盡心思將所有的寫作知識“灌輸”給學生,也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這種情況當中,學生作文內容老套,很難寫出情真意切的作文,甚至有的學生對寫作存在抵觸感,逐漸失去寫作興趣。為切實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應立足于生活化視角,引導學生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為學生搭建起寫作與現實生活聯系的橋梁,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尋找并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而如何構建生活化視角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模式成為關鍵。
近年來,生活化視角教學備受學者們的關注,學者們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對生活化視角教學展開研究。美國學者杜威強調教育與生活之間應畫等號,校內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是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改造。教師設計教學應圍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我國學者陶行知也強調了生活化視角教學的重要性,認為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生活展開,否則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將難以保障教育質量。由此可見,生活化視角教學的根本理念在于挖掘學生生活世界的內涵,作為教學的本源。生活化教學的核心內容在于立足于學生現實生活,強調生活世界中的感觸,并將生活置于教學框架之內。
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做到學以致用,才是教育根本。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角度來看,生活化視角寫作教學主要是教師以提升寫作教學質量為目標,讓學生“有話可說”,增強學生生活與寫作教學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讓學生立足現實生活完成寫作,提升其作文質量及共情能力。
通常,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知識的直接獲取,主要是自己在生活中體會和感悟知識;二是知識的間接獲取,主要是通過課堂講課、閱讀書本等方式,理解知識的內容,積累知識。相比于前者,閱讀各類文章或者聽教師講課,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掌握的知識更加全面、系統。但這種知識獲取方式的局限性也尤為明顯。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還未發育成熟,學習能力有限,知識的直接灌輸忽視了學生有限的理解能力,對知識缺乏足夠的認知。而前者是立足于現實生活,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感知身邊與寫作相關的各種事物,自主將這些東西轉變為寫作素材。同時,學生通過身邊的事物能夠聯想到更多的畫面和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探索新的知識,知識儲備得以提升,對知識的內涵有著更深的體會。
每一名學生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寫作規律和方法,而這些規律和方法都是學生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運用的寫作素材也是來源于生活。從根本上來看,小學生寫作過程就是挖掘知識、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也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過程,這些都會對學生語言文字水平造成直接影響。學生在日常語文知識學習與生活中,價值觀念的形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也在逐漸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事物,掌握更多的素材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優質的文章會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審美體驗,感受文章中蘊含的美,在熏陶之下逐漸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水平,將情感融入寫作之中。
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思維的局限性,沒有足夠的寫作素材,引起對寫作的抵觸感,枯燥無味的寫作會逐漸消除學生的寫作興趣。據美國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外界刺激是學習內需啟動的關鍵。這一研究結果也同樣適用于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當中。若教師能夠在生活化視角下開展寫作教學,就能夠讓學生構建寫作目標與生活事物之間的聯系,圍繞寫作主題,及時聯想起身邊的事物,整理好寫作素材與思路,并引導學生依據自己往常的生活經驗,組織語言表達自己觀察到的事物,減少寫作的難度。而且,隨著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寫作素材增多,選擇范圍逐漸擴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想要寫作的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主動寫作,而非被動接受的狀態,這就要求提升學生寫作興趣。人的生存是離不開生活的,對生活相關的事物更加感興趣,也更有體會感。章師亞教師曾提出了“生活需要式”的寫作模式。這種寫作模式指的是設定滿足生活需求的寫作目標。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若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現象或事物,教師要及時地抓住這個契機,捕捉學生此時此刻的靈感,調整相應的教學計劃。并在有效的引導下,讓學生創作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寫作教學效果的提升不言而喻。
比如,作者在寫作教學中,會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四季之美。石家莊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春天鶯歌燕舞,夏天烈日炎炎,秋天五谷豐登,冬天粉妝玉砌,四季分明,天氣變化莫測。記得有一次,在炎炎夏日之際,高溫天氣燥熱,學生焦躁不安,這時教師和學生們多么希望能夠來一場瓢潑大雨。在一節語文課堂上,剛剛還發出耀眼光芒的太陽被烏云包圍,天色立馬暗沉了下來,突然天際邊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引起課堂上一陣躁動,學生格外興奮,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在看窗外的大雨。我便抓住了這個契機,讓學生以“雷雨”為背景進行即興創作,激發學生們發散性思維。學生們立馬落筆寫作,每個人的腦子里都有想表達的東西,有的學生為雷雨的到來感到開心,還有的學生在擔心自己家陽臺的窗戶沒有關,還有的學生想要下課去外面玩耍,寫作素材豐富,打破了原本沉悶的課堂氛圍。還有一次,一只喜鵲從窗戶飛進了教室,學生們非常開心,原本講解到一半的知識被打斷,注意力全被這個“不速之客”所吸引,我就讓學生們以此為背景進行創作。這些契機是偶然的,收獲的寫作教學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教師要立足于生活化視角,抓住生活中的教學契機,學會體會學生的感受,找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激發他們文章創作的欲望,這樣就能寫出內容豐富且表達真情實感的作文。
小學寫作教學中,許多教師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采取填鴨式教育方法,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全程都是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足夠的生活體驗,只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寫作方法與思維,作文的內容也沒有特點,文字沒有情緒。依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看,觀察能力明顯較低。在高速發展的生活表象之下,學生在生活中獲取的知識與信息未進行再次加工,這就會出現寫作困難。教師身為寫作教學中的引導者,就應當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創設生活情境,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拓展學生的思維,觀察到更多的生活現象。從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創設情境能夠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細節,將生活融入寫作當中。
例如,在廟會結束后,我會安排學生以此為背景完成“家鄉的風俗”單元習作任務。在落筆之前,考慮到本地的廟會已經結束,學生們在廟會前的熱情已經消磨殆盡,而且,有的學生在逛廟會時很難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活動上。對此,我會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相關情境,消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利用音頻和影像并進的形式,讓學生觀察到更多的細節,讓其能夠專注于本身。在引導之下,讓學生結合自己往期在廟會上看到的事物進行寫作,通過文章更好地展現家鄉的風俗。
教師應抓住生活與寫作之間的契合點,在契合點的統領下,更好地確立文章的立意,讓作文的主題更加鮮明。葉圣陶先生曾說:“要寫出誠實的話,非由衷之言不發,非真情實感不寫。”課程標準中也要求學生在寫作時要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作文和學生的心靈是相通的,若學生在作文寫作中都需要帶著一張“面具”,整篇作文都是在謊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無疑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不利影響。有些學生在寫作中,過于強調對優秀作文的借鑒,描繪華而不實的假象,脫離了自己的生活實際,完全沒有情感流露,作文顯得十分生硬。寫作教學注重的不單純是學會“作文”,更是要學會“做人”,充分發揮寫作教學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通過作文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獲得真正的感動。袁微子先生曾說過:“小學生作文最主要的標志是如實而又確切地說出心里話。心里話,就是真話,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果只是學會胡編亂造,就無法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對此,語文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通過作文寫作表達真實的自我,挖掘潛在的情感因素。可以在指導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把真實的感受記錄下來,回歸到真實的情感表達當中。
例如,在“讓真情自然流露”的習作中,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最難忘的往事,或者挖掘生活中的細節,審視自己的生活,從小小的細節中挖掘出“真情”,避免學生選擇一些華而不實的寫作素材,陷入“謊話連篇”的寫作誤區。有的學生將曾經被母親教訓的經歷描述出來,從最開始的憤怒和不解,到后來的傷心和委屈,再到現在的理解和后悔,懂得母親工作的不易,表達了自己無理取鬧對母親的愧疚之情。在作文的前半部分,作者描述了自己被打后的絕望,后半部分作者又描述了母親在自己生病時徹夜未眠地照顧自己,表達了作者內心世界所感受到的溫暖的母愛。雖然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切實描繪了自己感情線的變化。總之,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始料未及的人或事,有的令人感動,有的令人憤怒,有的令人傷心,這些事情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忘記。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記錄生活點滴的習慣,將觸動自己情緒的事情隨手記錄下來,讓學生“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做最真實的自我。
教師需要在小學教學工作中根據學生個人偏好、人際關系以及作文水平予以合理分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指導學生開展生活素材的聯想與交流,保證所有學生明確個人責任,分工更為清楚,為學生開展聯想提供平臺。同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記錄自己聯想的生活素材,然后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換與評改,使立足生活的教學在有學生愿意分享的同時,還有相應的聽眾以及評價者。教師不再對學生的聯想進行指導,任由學生進行想象,僅組織學生相互評改,以此豐富學生生活素材的累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介紹一種事物”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由小組共同選定一個感興趣的事物。有的學生選擇了校內的一棵銀杏樹,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讓學生們去校園內觀察銀杏樹的外貌、顏色、味道等,獲得更多的寫作素材。或者一些小組選擇了其他事物,各小組內自由分配職責,利用學習之余的時間去觀察這些事物的特點,并做好記錄。在觀察完后,由小組成員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方式共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并完成自己的作文。完成后進行小組成員互評,將作文批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這樣還有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取長補短,學習其他成員的寫作技巧和方法,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對其他成員的作文進行批閱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見解提出一些修改意見,在作者愿意接受意見的情況下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這樣能夠在集思廣益之下,發揮集體智慧,發散思維。教師在學生互評后,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成員推選出小組內最優秀的作文,并由小組內其他成員講述推選的理由,總結作文描寫順序等,這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為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要將生活化理念與小學語文寫作相結合。立足于生活化視角,構建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模式。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具體來說,應當深入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抓住生活中的寫作契機,創設相關情境還原事實,在寫作指導中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意,并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文寫作、互評及推選。以此,提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