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晉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一時間,全國高校掀起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討論熱潮,思政教育改革拉開序幕。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提出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等要求。因此,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本課程深挖實訓教學環節中的思政教育點,調整實訓項目實施方案,科學設計實訓環節,主動向同類專業相關課程“取經”,努力讓課程思政從討論的熱點逐步變為實戰的亮點。
《廣播新聞節目制作》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廣播節目制作中多個環節的基本原理與技巧,貼近廣播傳媒的運作實踐,重點培養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有的教師會在課程第一講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職業素養方面的講解;有的教師認為課上或者課下觀摩具有思想教育意義的案例便是課程思政。無論是教師自身的講解,還是借他人之口的說教,顯然都窄化了課程思政的范圍,沒有深度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更談不上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貫穿教學全過程,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實訓教學是應用類本科教育中非常關鍵的一環,但是目前的實訓教學存在重技巧、重結果的現象。本課程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廣播節目的制作,教師將大部分學時用在專業知識講授和實訓實踐指導上,忽視了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和塑造,很少有教師重視培養學生從實訓結果倒推實訓過程是否科學有效這種能力,更不用說重視實訓項目本身所具有的傳播價值。因此,即便是獨立完成了節目制作,學生的成就感也僅僅是在設備或者技術應用層面,很難達到《綱要》中要求的全面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
本課程的實訓教學是學生在學習廣播節目界定、特征、分類等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廣播音響報道的制作方法和要求,獨立完成錄音新聞、廣播訪談和新聞廣播劇的編輯和制作。通過多次實訓,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增強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下面以2020—2021年第二學期的教學為例,介紹實訓的組織實施過程。
在節目策劃中有“主題化編排”這一概念,意思是將同一主題形式下的節目編排在一起,整合包裝后播出。這種方式是頻道專業化后的產物,更加明確了頻道與頻道內欄目的定位。筆者借鑒這一概念,認為采用主題化編排的方式便于將思政教學貫穿實訓全過程,立足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視角,體現媒體是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實訓項目的設置契合“立足政治環境”的策劃要求,幫助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潤物細無聲”地達成教學中的素質目標。
首先,用一個主題將三次實訓串聯起來,主題從學期所在年份的國家重大主題事件里面摘取,或者從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中挖掘,要求學生在制作錄音新聞時,須保證有一條新聞是符合既定主題的。其次,根據廣播訪談的相關要求,對先前選定的那條新聞中的人物進行采訪,挖掘符合主題的多個事件,完成一期廣播訪談節目。再次,以采訪到的事實為依據創作一期新聞廣播劇。以一個主題貫穿到底的實訓模式,解決學生找選題“撞車”問題,從橫向比較得出學生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同時提高三個實訓項目的質量。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筆者選取“我與共產黨的故事”這一主題,聚焦“奉獻者”這一人物特征,于2021年3—6月指導2018級廣播電視學1班和2班的近一百名學生,制作了20期錄音新聞(每班10組10期)、20期廣播訪談(每班10組10期)、12期新聞廣播劇(每班6組6期)。實訓一“錄音新聞”中選取一個新聞人物,這個人物要么是共產黨員,要么是做著共產黨員應做的事情,具備共產黨員應有的品格;實訓二“廣播訪談”中對這一人物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訪談,深入挖掘他(她)身上具有奉獻意義的故事;實訓三“新聞廣播劇”中,整合小組資源,每班選取最典型的人物,10個組拆分成6組,將這個人物的事跡做成一期完整的新聞廣播劇。
《逆行三百公里》講述了武漢市金口中心衛生院范湖分院的化驗員甘如意的故事,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封城無車的情況下,她踏上了“千里走單騎的路途”。四天三夜,從荊州到武漢,跨越300多公里,她僅僅靠著一輛自行車向武漢一路逆行。《幕阜山下的回響》講述了江西修水縣扶貧干部吳應譜、樊貞子的故事。2018年12月16日下午,吳應譜、樊貞子夫婦走訪完貧困戶后的返程途中,車輛失控墜河,夫婦倆及腹中兩個月的胎兒不幸遇難,這對新婚伉儷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他們用年輕的生命書寫了精彩的人生答卷,用青春詮釋了扶貧初心和共產黨人的使命與擔當。《忠誠的信仰》的主人公是王忠信,1924年出生于山西省長治市新家街村,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多次立功受獎,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以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頒發的二級獨立勛章和三級國旗勛章。《連翹花開時》和《連翹到了花期,我很想你》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了第一書記郭子涵的故事。2019年8月2日,郭子涵的父親郭建平不幸犧牲在扶貧一線,年僅51歲。父親離世僅十天,郭子涵放棄了既定的考研規劃,毅然向組織提出申請成為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第一書記。23歲的郭子涵帶著父親未曾完成的工作,踏著父親生前的足跡,毅然決然走上了充滿艱辛與挑戰的扶貧之路。2021年2月25日,郭子涵作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獲獎者參加了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她上任一年多的時間里,帶著臺北村成為脫貧攻堅示范村。《一線的她》講述了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孫夢醒的故事。在16年的記者生涯當中,她一次次地奔赴新聞事件的第一現場,一次次地頂著危險記錄下珍貴的現場瞬間。在2020年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孫夢醒的作品《新聞特寫:誰在守護我的家》獲電視專題二等獎。2019年3月27日,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王陶鄉郭家坪村發生森林火災,孫夢醒所在的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成為唯一一家允許靠近火場報道的媒體,孫夢醒跟隨消防員進入了火場最前線。《回望入黨路,不忘紅旗心》講述了一位老黨員一波三折的入黨歷程。然而,在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他迎來了更大的考驗,面對權錢交易的考驗,他毅然決然地拒絕,彰顯了共產黨員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并且,他告誡年輕人一定要安分守己,扎扎實實盡好自己的本分,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最美的愛情模樣:你扶貧,我支教》講述一對“95后”情侶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走進烏英苗寨駐村支教的真實故事。
以上12期新聞廣播劇中,甘如意、吳應譜、樊貞子、王忠信等人物身上發生的故事均體現了“奉獻”精神,形成了“我與共產黨的故事”這一主題下的人物群像。像這樣以主題化編排實訓項目進行創作的方式,打破了過去分散的、以個人興趣為選題出發點的局限性,學生對人的“奉獻”這一樸素而珍貴的品質進行深挖,用真實、自然且生動的聲音語言還原了現實世界發生過的真人真事。
2018年以來,本課程的考核方式發生了轉變,從測試記憶類知識調整為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項目實訓,從單純的期末卷面成績調整為階段性項目評價。一方面,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動手創作的積極性。筆者結合《綱要》要求,樹立全程育人的理念,在項目考核的基礎上,深挖思政考查點,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撰寫實訓報告”的考核方式檢驗教學成果,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2.2.1 微信公眾平臺發布,擴大思政傳播范圍
“山傳NEWS人”是山西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為給學生發布作業而創建的微信公眾平臺,學生組成平臺運行團隊,作業指導教師承擔內容的審核工作。本課程選擇了三次實訓中的新聞廣播劇,以音頻節目為主、圖文報道為輔的形式發布于平臺,形成了12篇推文。每一篇推文包含音頻和圖文,是各個小組的學生經過大量查閱資料,對所選人物身上的故事進行再創作而產生的。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通過實地調查、采訪、查閱文字資料、搜集視音頻素材等方式,發現了一批承載著中國精神的人,有體現職業精神的記者、有助力脫貧的干部、有始終將中國共產黨作為信仰的老一輩革命家等,這些被記錄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用行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比如,《一線的她》講述了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孫夢醒的故事。傳媒類院校的學生對記者這一職業有著天然的崇拜,帶著對記者所從事工作的好奇,學生走近了這位省內知名的記者,分別采用消息、訪談和廣播劇的方式對她的典型事跡進行了報道。此作業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后引起了許多學生的關注,在記者孫夢醒的身上,他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記者的職業道德等理論的應用。
這樣把課程思政融入實訓教學全程的方式非常適合大學生,因為所有的思政點都是他們在實踐中獲取,教師僅僅起到引領作用,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手里,更加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進而提高個人審美與創作能力。12篇推文包含了學生(即創作者)對是與非、美與丑、進步與落后等觀念的價值判斷,對自身價值的形成能夠產生影響。推文在公眾號“系列式”推出,在朋友圈不斷被轉發,影響了周圍人對奉獻者這一群體的知覺反應,間接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2.2.2 撰寫實訓報告,提升自身思政意識
在課程思政的引導下,本課程實訓教學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加多元,突破了“一卷定高低”的原有模式,注重全程育人、過程考核,真正把思政教育落在提高能力和提升素質的實處。除小組完成微信公眾平臺的推文外,個人需要撰寫教師自制的實訓報告,內容包含個人信息、在小組中擔任的職務,以及從專業、合作、思想三方面闡述問題與收獲。
實訓報告是對實訓過程的反思和總結,也是思政融入課程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給予初次撰寫的學生一定的指導,專業部分要寫在實訓過程中,如運用了哪些基礎知識,發現了自己對哪些知識點存在理解不足和理解偏差的問題,如何去解決;合作部分要寫在實訓過程中,如溝通、協作方面出現的問題,或者是具體闡述團結合作給節目制作帶來的積極意義;思想部分也要寫自己在實訓過程中,一方面談一談獲得了哪些思想方面的進步,另一方面是制作的節目對他人、對社會甚至于對國家有哪些傳播價值,是否能夠引發人們更多的思考。
通過撰寫實訓報告,學生對自己的實訓過程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回顧與總結,比如,有學生寫道:“我在作業中收獲的,更多的是人格與心理上的滿足與成長,學會的是與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相處。”學生的報告里充滿了真摯的語言,遠比記憶類測試更能體現新時代高校的育人目標。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把握怎樣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些根本性任務在實訓全程得到了“硬道理軟滲透”的效果。
《綱要》中強調,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本課程作為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核心課,實訓教學改革經過兩輪實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但存在的問題是,新聞廣播劇實訓項目的理論支撐不充分,筆者認識到這一問題,且探索了初步的解決方案。
筆者對新聞廣播劇在中國的發展進行了梳理。2016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推出《遇見海昏侯》,首次在新聞報道中加入了廣播劇形式,獲得當年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創新節目獎,自此,“新聞廣播劇”這個概念在廣播界應用開來。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涌現過一批借鑒了新聞報道手法的“新”廣播劇,1986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系列廣播報道劇《普通人》,后繼推出了《大碗茶》和連續廣播報道劇《我們是中國農民》;201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寧波北侖廣電中心聯合制作新聞廣播劇《不忘初心——尋找張人亞》;同年,為紀念石家莊解放70周年,河北故事廣播推出新聞廣播劇《石家莊1947》,再現了6天6夜激戰背后危難驚心、鮮為人知的故事;2018年,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長興廣播推出系列新聞廣播劇《歷史的回望》;2021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制作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廣播劇”《大涼山》,以四川涼山州的脫貧攻堅戰為背景,講述了數萬幫扶人員下基層,與百萬涼山兒女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脫貧摘帽、煥然新生的奮斗故事。可以說,相比其他類型的廣播節目,新聞廣播劇并不多,學界對新聞廣播劇的研究也少之又少。筆者在設計實訓項目時,除大量觀摩已播出的作品外,還借鑒了《廣播劇創作教程》等廣播類書籍,但是,尚未找到能直接應用于教學過程的相關研究成果,因此,新聞廣播劇項目的實施改革過程中存在理論支撐不充分的問題。
第一,新聞的嚴謹、強客觀性與廣播劇的生動、強文學性看似互斥的屬性,為廣播劇增添了新聞的理性,賦予了新聞廣播劇的故事性,這樣基于事實的藝術再現,既是對新聞故事的重構,也是對廣播劇創作思維的新突破。第二,“實踐先行”是傳媒類專業的特點之一,許多新的創作手法、創作形式,往往是先出現在受眾面前,而后進入理論界的視野。
基于以上兩點的思考,筆者一方面依據新聞的紀實性和廣播劇的創造性梳理出實訓教學方法。廣播劇是廣播媒體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二者結合的新聞廣播劇,是對事實的一種文學化的表達與傳播。12個小組置身真實場景,將聽到的、看到的故事用大量的細節敘述出來,加入音響的虛實處理、人物心理活動等元素,創造出一個聽眾可感知到的場景,制作出12期兼具新聞的“真”和藝術的“美”的節目。另一方面筆者也向業界“取經”,比如“我與共產黨的故事”這一主題實訓結束后,筆者請到山西廣播電視臺資深媒體人點評,包括綜合廣播頻率總監、新媒體部門負責人等,從新聞廣播劇的制作到微信公眾平臺的輸出,他們都給予了中肯的建議,這些建議可以進一步完善下一次實訓教學,啟發筆者去解決相關理論薄弱的問題。
綜上所述,傳媒高校的執教者應以扎根專業、培養人格為職業素養,讓學生盡可能“浸入式”體驗思政教育,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課教師在學生中有天然的親切感,有責任和義務不斷思考如何利用好這一優勢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服務專業思政育人目標,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增強團隊意識,感知并激發先進思想,提升創新實踐能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