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貞芳
(保定市蓮池區職教中心 河北保定 071000)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促進了地理教學目標的升級,新的教學目標重視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運用,教學設計從設計一個知識點或課時轉變為設計一個大單元。“大單元設計”是在“單元設計”基礎上延伸的概念。單元設計是指教師基于對課標、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將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整合后再分割為不同的教學單元,對每一單元進行統籌安排并制定教學策略,以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相較于單元設計,“大單元設計”是以抽象的學科大概念、大任務、大項目或大問題作為邏輯主線,統整有利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相關內容和情境素材,實現學生素養培育的情境性、連續性和進階性。本文以中學地理必修模塊中的“大氣”大單元為例,探討中學地理大單元設計的思路和方法,希望有助于落實“課程內容結構化和情境化”的中學地理課程設計指導思想,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推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
科學規劃地理教學方案,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重視課堂教學質量,改善枯燥式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設立各種形式的地理教學項目,提高趣味性問題在課堂中的占比,使師生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溝通,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漏洞。學生在學習中的優勢和不足都會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逐步引導,使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進步和成長過程中予以鼓勵和表揚,使學生自己認可自己,樹立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增加學習動力,也是地理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要對教學大綱研讀透徹,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案,結合實際情況更新完善教學內容。
表現性目標的確定,即確定評價的內容。在任何評價中,明確的目標是開展后續評價的導向,也是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后的知識、技能以及素養等的直觀體現。在進行中學地理學科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立足于課本,分析中學地理教材中的哪些教學內容可以依靠表現性評價的方式進行評定;其次,在明確好評估內容后,設計相應的評定目標,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基本點,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養評價的整體理念,把握現代化地理課程的評定標準,將其逐步解析為現代化的教學目標,以確保表現性評價目標符合相關的課程標準規范;最后,界定學習依據,明確學生在進行課堂的學習后應掌握的相應內容,并以此為判斷標準評定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了中學地理學科理想化的教學目標。在進行實際地理知識的講解時,可以將中學地理學科的教學分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高階的技能。其中:地理教材中闡述的地理區位因素等為事實性依據,因此其屬于地理知識中的基本概念性知識;在地理教材中,如繪圖等,便是地理程序性的知識;而在學生進行地理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層面的內容,則屬于地理知識中的較深層面的認知。將中學的地理教學進行知識層面的分層,便于教師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以及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定。因此,在進行實際的檢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將直觀觀察到的學生解題狀態作為表現性評價的評定方式之一。以地理教材“大氣受熱過程”一節的教學內容為例,其教學目標是繪制大氣受熱過程圖,描述大氣的削弱和保溫作用,此節的內容來源于實際的生活,包含的知識較為復雜,其要求學生具有基本的繪圖能力。另外,此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涉及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動手繪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力等。具體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找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
就地理學科知識而言,其包含多個領域知識,這門學科要與其他學科之間構建一定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對地理知識而言,其涉及三個維度的知識:地方綜合、時空關系、地理要素,所以教師為了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需要把每一個維度的知識聯系起來考慮,這里還涉及同一水平與不同水平之間的聯系,且均與地理有關的知識。總體來看,這些知識聯系體現出縱向與橫向的關系。以縱向聯系為角度分析,其知識的類型有兩種:其一,自下而上知識的聯系;其二,自上而下知識的聯系。以橫向聯系為角度分析,這些知識體現出并列關系,反映出相關地理概念與事物之間的關系。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在分析地理現象與事物的時候,更加系統更加全面,最終建構地理知識系統,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可以非常有效地把一些碎片化的知識聯系到一起,且更加系統地理解零碎知識,使抽象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此過程是一個提取和辨別零散知識的過程。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可以完成對地理知識的融會貫通,使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強,最終學生養成綜合性思維。例如,在開展《河流流向的大小與季節的分配特征》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要將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進行整理,學生學習起來不是很容易,因此,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地理教師采取比較分析的方法來進行,基于此,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重難點知識。為了更加有效地進行比較,教師要先選擇比較對象,此節課應該選擇流量差別相對較大的兩條河流,從內容來看,教師應該選擇如下內容:流域面積與河流的流量補給差等。例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長江和密西西比河的時候,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來進行,同時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分析與對比地理知識。基于對比法的使用,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知與研究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最終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同時學生的地理學習素養得以形成。
地理事物和現象是不斷形成、變化和發展的。從時空和空間的角度對地理現象的認知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綜合,同時也是對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的演變。這種演變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文因素,即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共同作用下地理事物或現象的變化。因此,研究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就要把它們放到一定的歷史背景中加以分析,并結合具體的地域特點進行探討。地理事物和現象隨著時間演變進行空間格局的變化。一般情況下,時間是指空間位置上不可逆轉的過程,而空間則表示時間演變過程的空間特征。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二者有機地融合,才能更好地體現時間與空間的辯證關系。時間和空間都是地理的客觀存在,但兩者又是各自獨立地存在,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只要是存在就必然具有周期性;而空間是主觀概念,是由于受到人的意志活動的控制,所以空間本身沒有周期性。空間綜合是對地理事物從一個地域范圍向另一地域范圍延伸的動態過程及其特征的一種概括反映,即將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同屬性但不同時存在于同一地點上的不同類型的地理要素組合起來并加以考察,從而揭示出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在地理教學中,首先要分析時間尺度,其次再分析空間尺度,最后綜合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分析,結合發展現狀,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魚骨形”思維導圖,亦稱因果圖,是人們整理結構、分析原因、制定對策的常用方法。魚骨圖的特點是簡單、直觀,以魚骨的形態在“魚頭”上標明問題或者結果,然后在“魚刺”中列出理由或者構造關系。它可以用來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也可以用來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魚骨形思維導圖能夠呈現出清晰的思維脈絡,通過魚骨形思維導圖來描述事件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從時間與空間尺度認識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變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時空綜合素養。例如在“長江流域協作開發與環境保護”中同學們能夠利用魚骨形思維導圖比較長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在空間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空間比較思維的深度發展,也有助于學生從空間上全面地分析不同地區。通過空間線突出長江上、中、下游不同的開發情況,需要統籌規劃它們之間的關系,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以這種形式設計長江流域教學內容不但讓學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時間與空間演變發展,也有利于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
教學目標能夠指導教學方向、展示預期的學習效果并指導教師選擇教學方式、對教學成果進行評估,可見在教學設計中,目標設計的作用最為突出,不僅關系到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課程的最終目的能否達到。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即將立體的目標整合,并集中反映了人文關懷的內涵,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可以此為參考的路徑和方向。在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結構中,不可忽略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雙基”,表現為基礎技能與基礎知識;第二個層次是問題解決,即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時運用的基本方式;第三個層次是“學科思考”,指學生在學習地理時產生的認知、經驗、內化等情緒,并形成與之對應的價值觀念與思考方式,進而構建對該科目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在核心素養培養的大背景下,教師只有把握這三個層次的內涵,才能體現學科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和“雙基”。以“河流地貌的發育”為例,在這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實地考察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河流地貌特征,解答教科書中提及的問題,使學生能識別河流地貌類型,描述地形特征;通過對具體實例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與地形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地理學科思維,提高人地和諧意識。以河流地貌專題當中的“河曲”為實例,從因素的綜合性視角來看,河曲的成因要從地質(水流沖刷和堆積)、河岸的成分等方面進行分析;從時間和空間上的綜合觀點來看,河曲經歷了“平坦的河流—河曲—牛軛湖”的演化歷程;從地域整體的觀點來看,河曲的生成要與地域特性相聯系,同時還要考慮人為因素對地域的作用。所以,教師對地理學的內涵進行深入認識,可以為中學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相關課程目標的設置提供依據。
一堂好的地理課,有好的開頭也要有好的結尾,老師們通常會選擇在最后的十分鐘時間進行整堂課的知識總結以及進行相應的習題訓練加強鞏固,然而就是這最后的十分鐘左右往往是學生注意力最不集中,開始顯露疲倦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還給學生看大量的文字資料的話學生鞏固效果或將不甚理想。因而,教師在此時利用較為生動的微課進行知識的拓展及鞏固的話,將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這時候選用的微課就要注意盡量以拓展知識為主,但是又跟課堂所講的有所關聯,能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綜合分析方法去分析拓展部分的內容,既能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又能使得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鞏固。
總而言之,基于國家不斷實施新課改,促進中學地理教學方法的改變,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圍繞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來要求學生,使學生熟悉地理學科自身的特殊性,不斷優化與更新自己的教學策略,同時對學生及時進行指導,使其更多地把握地理知識,同時創新學習思路,積極使用信息技術,最終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綜合思維,從而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