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上琦
(南昌大學附屬中學紅谷灘分校 江西南昌 330038)
語文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初中學生在感知方面對詩歌進行體驗和分析感受進而培養初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知識,初中學生階段的發展潛力是無窮的,及時開展詩歌鑒賞能對初中學生的發展潛力進行很大程度上的挖掘,對于開發初中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培養情感意識、興趣愛好等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學生階段的語文鑒賞教育必須得到重視,大力發展初中學生的語文鑒賞教學活動,為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更多的可能性做出貢獻。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進行,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師和學生對于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工作的重要作用沒有樹立正確的認識,雖然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作為初中教學工作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很多老師的對于詩歌鑒賞教學的認識程度僅僅停留在了應對考試上面,很難利用詩歌鑒賞教學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在實際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初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時間不斷被壓縮,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詩歌鑒賞教學。并且在初中語文鑒賞教學中,還在采用比較傳統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語文鑒賞理論知識的教學,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訓練,陳舊的教學理念也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有著限制作用。學校和家長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生中考重點考試科目和易得分部分的學習上,這對于語文老師的詩歌鑒賞教學熱情是一種打擊,使得語文鑒賞教學質量沒有很好地提高。
在初中語文教師隊伍中,有著很多非語文專業的老師參與到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工作中,導致初中語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不同分地區,初中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有不同,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初中語文教師的有著較高的專業素養,但是很多地區的教學理念較為落后,老師對于詩歌鑒賞教學工作沒有足夠的教學經驗,無法對學生以更加新穎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指導,并且在很多學校中沒有足夠的詩歌鑒賞教學資源為初中語文老師的教學工作提供支持,老師的專業素養也不能夠對學生進行有質量的語文鑒賞教學,造成了初中語文教學存在地域差異的現象。所以,就必須在初中內建設一支專業化的語文教學隊伍,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學生時期對情緒的表達和感受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詩歌包含著創作者的諸多情緒,在對詩歌的鑒賞過程中教師有意引導初中學生對創作者的情緒進行體會和感知鍛煉,在鍛煉過程中使初中學生形成一定的感受和領悟能力以及將感受表達出來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包括了想象和創造能力,這一系列的能力培養都對初中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有較大幫助,詩歌通過給初中學生構建一個想象空間,促使初中學生通過自身的想象和創造能力對詩歌提出更多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些問題再展開進一步的思考和思想表達,這些過程最終都能使初中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內心,對初中學生的情感培養做出貢獻。詩歌鑒賞中展現的各類詩歌都蘊含著作者的各種情緒或思想感情,對詩歌的鑒賞過程就是和作者的內心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這過程中鑒賞者對于詩歌的分析和感受更多是建立在鑒賞者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上,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由于缺乏足夠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縱觀我國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諸多詩歌,大多是國內外歷史上著名的經典語文作品,還具有顯著的人文性和歷史性,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情感,感受詩歌中蘊含的正能量也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比如對于性格較為內斂的學生,通過欣賞奔放的詩歌,能夠以熱烈活躍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拋開束縛在詩歌的海洋中暢游,而在詩歌鑒賞中能夠逐漸消除學生對人際交往或者在公眾場合下的緊張感,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沉浸到課堂體驗中去,而對于性格較為急躁的學生,通過欣賞平靜的詩歌,能夠逐漸平復學生躁動的心境,久而久之能夠幫助學生在性格上更加完善,人格的發展也更加健全。
處于初中學生階段時對世界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學習與觀察,此時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必須經過實際觀察來對世界進行感知。詩歌鑒賞即教師通過對初中學生進行引導,使初中學生能夠運用自身感知能力對詩歌進行體驗和分析,貼合初中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途徑,大幅度擴展了初中學生的視野,使得初中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觀察世界。例如在詩歌鑒賞中可以通過展示不同年代和歷史背景的詩歌,使初中學生能更直觀地體驗地體驗到歷史事件包含的宏偉和悲壯等情感,還能通過展示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詩歌,來讓初中學生對不同的語文風格有更直觀的感受,進一步了解到東西方的文化差距,豐富了知識面,視野也得到了擴展。語文作為一門學科,并不像詩歌、美術那樣在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文藝性,由于詩歌形式以及詩歌內容的覆蓋面十分廣泛,因此,語文教學在內容上往往是諸多領域的結合,對于學生而言,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一樣,其中既有民族風情又有自然風光,而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對不同詩歌的欣賞能夠領略到各種不同的風光,從而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并且通過欣賞不同形式的詩歌,感受詩歌在文字和表達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也能夠針對性地拓展學生的學科視野,使得學生在文學素養方面的積累更加深厚。另外,通過在語文欣賞中感受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同時在輔以對詩歌創作背景和創造者個人經歷的講解,能夠有效豐富學生對詩歌的立體認知,從而實現對詩歌全方位、立體性地欣賞,以此提升的不僅是學生在語文知識方面的積累,也能在歷史、人文等領域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
教材作為教師教學的依據和重要參考,決定著教師選用什么樣的課堂模式和教學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該在保證研讀教材內容的同時還要對學生具體的發展情況有所掌握,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發展情況上有很大的特殊性,教師要把握這一階段的學生特點,以學生的客觀實際為基礎打造適合學生能夠吸引學生的詩歌鑒賞課堂。同時教師也要明確教材作為全國或者全省份統一制定的書籍,在內容的編排上更多是對整個地區的綜合,教師要明確教學應該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教材為準,在實際教學中發展教材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或者和當前的學生發展情況有出入要及時改正,不要一味地沿用教材。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詩歌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其能夠理解的層面進行詩歌解讀,通過一些通俗易懂或者較為形象化的用詞來幫助學生建立對詩歌的想象,以此來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完成對詩歌的鑒賞,這種貼合學生客觀情況的教學能夠保證學生對知識的徹底吸收消化,以提高語文鑒賞能力的培養實效性。老師在初中語文鑒賞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所以要在實際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教學的隊伍,努力提高語文老師的專業素養,符合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老師的要求。提高對語文教師的專業培訓強度,對初中語文教師經常進行專業能力考核,提高老師的專業化意識,在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積極性有效的語文鑒賞教學,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
在語文鑒賞教學過程中,一個良好的語文氛圍能夠幫助老師進行高效的教學工作,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之中。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鑒賞知識的積極性,更好地在課堂中接受知識。在語文鑒賞教學中,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自我表達的環境,促進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積極的表達,利用所學語文鑒賞知識來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在語文欣賞教學中學生的情感能否與詩歌的情感產生共鳴,是欣賞教學能否取得較高成效的關鍵,而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提高學生課堂沉浸度的關鍵,因此在語文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把欣賞詩歌的主題作為討論主題,以開放式的討論營造歡快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經典詩歌《再別康橋》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帶著感情的進行朗讀,隨后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生進行深入閱讀,認真體會開頭“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這句話所包含的情感,然后與詩歌最后部分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進行對比,分析徐志摩在寫作的時候的內心感受,積極促進小學合作交流,讓每個人的想法都大膽說出來,最終全體同學的想法最終匯聚為對這首詩歌的全部鑒賞內容,既體現了每個人對于這首詩歌的看法,也能幫助老師在課堂中更好地推進鑒賞教學工作,實現老師與學生的雙贏。
在素質教育改革以及雙減政策的推行下,強調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同時語文教學等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初中教學體系中逐漸受到了更多重視,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在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要充分結合素質教育和雙減政策的教育理念,將學生樹立為課堂的主人,把以往教師教學、學生聽講的課堂模式轉換為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索的教學模式,在詩歌鑒賞教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并引導學生在小組討論總結中收獲成長。而教師同時也要認識到,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方法和學習規劃上缺乏明確的思路,為學生設定整體的學習規劃,并明確學生在各個環節中應當完成的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對詩歌鑒賞進行探索。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利用互聯網技術自行搜索欣賞詩歌的相關知識,并在課上分享給全班同學,以帶領其他同學對詩歌進行欣賞,隨后再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每個同學都要發表自己的感受,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豐富學生的鑒賞視角,也通過感受的交流加深學生對該詩歌的理解,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評析。這種自主探索的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在語文欣賞教學中的表現欲,極大地契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得語文欣賞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促進學生在身心各方面的綜合提升。例如,在對王維山水詩《山居秋暝》進行鑒賞的時候,可以在課堂感受這首詩詩中空靈美的意境,首先就要了解這首詩最主要手法就是明暗共存的畫面對照,開場即為,天高云淡的背景下,陶醉于大自然中的詩人王維,寄情于山水的閑情逸致,徜徉出無限的恬淡、澄澈的禪意;后句加上雨后秋夜,月照松間,泉水潺潺流過,春花凋謝而去,在恬淡澄澈之中的美好禪意,反映出對于自然美景無限喜愛和逃離紛爭融入自然的獨特精神追求。其中的暗與明、動與靜、畫面與空白、沉寂與生命,明暗共存、動靜結合、上下呼應,靜中之動,以心化境,將詩人王維精神方面寄托在于秋天的迷人景色之中。獨特藝術處理手法,讓《山居秋暝》最為王維山水詩中,恬淡、澄澈自然美感的代表力作,體現出了后人難以匹敵的美感價值,更成了山水禪意的珍藏寶藏。通過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詩歌鑒賞模式,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感悟詩的意境和美。
通過對青春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的分析我們了解到,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往往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望,而這也是以住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制約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過去對于學生的這一特性,教師往往都選擇以壓制為主的管理方法,通過嚴格把控課堂紀律,削減學生的活動空間來確保教學效率,但是這一做法也加劇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使得教學效率的提升陷入停滯。在詩歌鑒賞教學中積極提升學生的課堂感受,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在詩歌鑒賞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時,可以發揮學生的這一特點,鼓勵學生根據詩歌內容進行劇本創作并開展角色扮演,使得學生在表演中感悟詩歌創作者的內在感受,同時,對表演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對詩歌內容的親切感。通過分析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教材中收錄的詩歌都是在國內外文明發展進程中流傳下來的名篇佳作,這些經典詩歌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因為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同時還因為這些詩歌體現著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蘊含著創作者獨特的思想內涵。而正如發展心理學中所提到的那樣,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個體,正是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頂峰,這時期他們對新奇事物的探索主動性較強,對于刻板的、模式化的教學內容較為排斥,這時期做好學科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后續的成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因此在詩歌鑒賞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增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深度,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詩歌的創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等客觀知識,從而幫助學生體悟詩歌的思想價值。
最后是詩歌鑒賞在每個人眼中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欣賞過程中,由于每個人在成長經歷和認知發展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所采取理解視角的不同,就導致每個人的鑒賞結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詩歌鑒賞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聯想,不要拘泥于具體的模板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對詩歌章進行思考和探索,從作者在字詞上的使用來聯想其當時的心情,以此通過開放性的閱讀環境來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