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第五中學 741400)
生活是知識的來源,更是知識應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人們探尋知識、尋求真理,獲得了充足而豐富的科學內涵.而數學作為一門理論性學科,也是研究生活的科學,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階段,作為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各方面思維能力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因此以學生為本,在初中數學課堂開拓出新的教學方法,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應當實施的重要措施.
學生的學習的主體,而生活又是知識的載體,因此數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生活化的元素.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那么何為生活化教學呢?顧名思義,是指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生活化的背景下開展學科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情景下吸收知識,拓展能力,促使他們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繼而學會生活.生活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它立足于學生需求的角度,實施合理有效的方式,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有效融合,促使學生在知識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知識,從而促成了知識的靈活應用.
基于教學經驗來看,在當教師真正意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意義之后,則會更有動力去探索相應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所以很有必要探討其中的意義.具體而言,其意義主要在于如下三方面:首先是可以幫助學生累積更多的數學經驗.實際上在生活中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習有了數學化的情境,所以數學知識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并且反應用到生活中的.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數學學習,讓學生總結歸納,建構屬于自己的數學體系,積累更多的數學經驗,對數學能夠擁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生活中能夠獨自運用課本上的理論以及自己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對某些問題進行解決,從而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彰顯數學課程的應用價值.隨著生活化教學真正地落實到學生的數學課堂之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課堂上通過理論完成對數學問題的解決,就能夠讓學生明白數學在生活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讓他們明白數學對人類生活的促進效用,展現出數學的價值,繼而促使學生可以自覺地培養自己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除此以外,生活化教學還能夠打破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狀態,讓他們主動地說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盡管教育教學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改革,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有些教師會更加注重自己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沒有注意到學生是否真正地理解生活中的數學,也更加看重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能夠明白課本理論知識,是否能夠靈活的應用知識,沒有把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對學生的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以及題目設計與生活完全無關,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感到乏味,覺得數學知識的學習過于虛無、抽象復雜.而隨著教師將數學真正的生活化,把數學教學與生活因素相結合,從學生的生活周邊抽取素材,就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理解生活與數學的關聯,最終點燃學習、探究數學知識的熱情,提升學習的成效.
數學理論性強,但實用性更強,因此,強化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是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關鍵.初中階段作為夯實基礎、鋪墊進階的轉折階段,具有更加全面的學習要求和知識體系,需要學生用新的思維去面對和接受.利用生活化教學,讓學生獲得的是更加形象和真實的知識理論,更加靈活和從容的知識應用能力.因此,引入生活化教學,促成初中數學課堂的質量提升,是教師應當探索和積極實踐并努力達成的目標.
數學知識源自生活,因此,課堂也應當源于生活.也就是說,數學課堂應當立足于生活內容,將空泛的數學知識與親切而真實的生活相聯系,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看到”知識的內涵,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與探索能力,也保持著對新事物的探究熱忱,同樣,來源于生活的理論對他們來說更具有親切感和說服力,他們更加愿意去接受身邊的事物,也愿意從中去探索新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要緊密聯系生活,將生活中的有效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生活知識,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理論,繼而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理論的“可視化”,讓他們更加清晰地理解數學知識.
以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數軸》教學為例,數軸上有原點、正方向以及規定的單位長度,這是數學知識的“可視化”表示,而在生活中也有數軸的應用,如溫度計的顯示等,要想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軸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元素,借助溫度計的刻度、標尺等生活事物,從更加形象的角度向學生解釋數軸的概念,而通過對這些生活元素的觀察和探索,學生能夠發現他們的共同特征,繼而從中理解數軸的具體涵義.融入生活元素的課堂,將空泛的數學知識和理論轉化為可視可見的實體事物,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去理解數學理念,更加能夠促使學生獲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性,從而使得他們更加親近數學,愛學數學.
教學情境是助力學科知識深度內化的重要途徑,無論是文學類的學科抑或是理論性的學科,在借助教學情境的基礎上都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知識體驗,收獲理解和深化.同時,將教學情境與生活相融合,以熟悉、常見的生活場景為依托,在生動的生活情境中學生能夠很輕松地接觸新的知識,感受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繼而內化知識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將生活與情境相聯系,教師就能夠為學生構建生動形象的知識場景,幫助他們更好地去理解知識,看到知識的應用方法,促成知識的應用技能.
以七年級下冊《一次方程組》教學為例,方程組在生活中具有實際的應用性,但是在日常課堂學習中,學生很難去理解它的應用性,因此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以“雞兔同籠”為主題,構建相應的生活問題,如在生活中遇到雞和兔同籠的問題,怎么才能夠去分別多少只雞多少只兔.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能夠知曉兔子和雞的不同特征,并以此為據去探索如何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學生探索的過程就是他們思維構建的過程,當學生意識到其中的未知數如何設置、方程式的關系如何建立時,就是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性得以深化的過程,繼而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而知識依托于實踐的感知,因此,生活亦是實踐的途徑.數學知識雖然為理論性的知識,但其支撐的是科學化的生活工具,在生活中具有廣泛應用.而面對復雜又多變的生活事物,書本知識顯得更加單薄,如何才能夠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基礎上獲得真正的數學能力?這就需要實踐的支撐.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去參與生活實踐,將實踐與生活有效融入,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探索更多新穎又未知的問題,從而逐步提升所學知識的實用性.
以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教學為例,圖形的應用是初中數學十分重要的一節內容,而圖形在生活中亦經常出現.但圖形的特性如何具體應用到生活中呢?這就需要實踐來體驗.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去開展生活實踐,用生活中的圖形問題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比如在修理桌椅或者搭建舞臺時,需要尋找相同的三角形部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運用所學的知識找到相同的部件.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將數學理論與實際操作相聯系,也增強了自己內心的數學思維與生活的聯結性,使得知識變得更加飽滿并具有實用性.
科學的評價手段是促進學生全面提升的重要環節,尤其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良好的評價和鼓勵能夠幫助他們增強信心,讓學生更加熱衷學習與探索.而數學知識是以生活為基礎的知識,最終需要實現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因此,數學評價當然也離不開生活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合理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僅要涵蓋成果評價,還需要包含過程性評價,而成果評價中必不可少的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過程評價中必不可少的是生活實際問題中的創新思想和意識,只有基于生活的學習全過程的科學評價,才能夠更加客觀地幫助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學習目標,更加有效的推動他們的數學思想的創新和提升.
比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函數及其圖像》內容時,學生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應用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去關注學生獲得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實踐運用,同時還需要關注他們實踐的過程,如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靈活程度、創新程度,以及解決實際問題后所獲得的知識是否符合生活實際,能否真正解決生活問題等.通過全方位的教學評價,學生獲得了客觀的肯定,也幫助他們發現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繼而推動學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數學應用的可行性與過程性,繼而不斷推動數學創新思想.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需要引入一些案例或者例題來輔助完成知識的講解,與此同時,在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數學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知識解決,所以就可以讓案例結合生活,這樣就能夠讓數學課程變得更為生動.實際上在授課期間,教師能夠發現很多學生都缺乏應用意識,不能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在面對生活問題時,往往無從下手.
總之,生活化教學的開展,為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讓課堂內容、課堂情境以及課堂實踐有機結合,促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豐富與充實.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能夠產生對課堂極大的興趣,并在其中感受到更多的樂趣與親切感,從而樂于參與探索,激發他們內心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是自主性的,做是學的路徑,而生活就是學與做的平臺,教師應當在教學時把握好生活化教學的方法,以更加契合學生內心需求的教學方式出發,幫助學生開拓思維,促使學生獲得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