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媛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岱山分校 210041)
“教學支點”是指教師在處理教學內容的時候為學生所設計的教學基本點,即教師在這個支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在這個點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互動方式能夠將教與學實現最大程度的聯系,提高化學教學與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興趣與學習特點找到合適的教學支點,從而引導學生開展高效的化學學習過程.
興趣是支撐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當學生對某一知識擁有較高的研究興趣之后,他們會愿意自主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他們的學習效率往往也比較高,但是實際的教學情況往往是教師并沒有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此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被動的任務,這樣的狀態難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化學是一門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善于從生活中找到理論知識的支點,從而讓知識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但是在實際的化學課堂中,教師仍然以講授法為主,忽視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且不注重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地結合.這樣的教學理念帶來的后果便是教師的教授方法往往比較枯燥,學生不愿意參與到化學課堂之中.這便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降低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效率和質量.
當下的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按照舊有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沒有進行相應的創新,這樣的教學理念導致初中化學課堂呈現一種壓抑的氣氛.在這種課堂氛圍之中,教師和學生都沒有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具體體現在教師沒有利用良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校興趣,沒有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展開有效率的教學.學生在課堂之中也沒有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學習新知識.當教師與學生雙方都沒有參與到課堂之中的時候,課堂的氛圍沒有被很好地調動,這時師生的教與學往往比較低效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日益廣泛的運用,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圖片、視頻、多媒體課件等方式將課本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靈活生動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借助豐富直觀的多媒體資源來進行教學,將化學中抽象晦澀的知識以一種趣味性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逐步掌握化學學習的規律和技巧.并且,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設計有趣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展開學習過程.
以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常見的酸和堿”中鹽酸和硫酸的性質這一部分的教學為例,鹽酸和硫酸都屬于中學化學中的強酸.本部分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鹽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并學會濃硫酸的稀釋方法.然而濃鹽酸和濃硫酸的強腐蝕性使得它們不便直接在課堂中給學生展示,此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來幫助學生了解其特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鹽酸和硫酸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了解它們的物理性質:鹽酸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具有刺激性氣味,在打開盛濃鹽酸的試劑瓶后會有白霧冒出;硫酸是無色無味的油狀液體.教師可以將實驗10-3內容提前錄制成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這樣既保證了安全性,又能讓學生了解濃硫酸的強腐蝕性,讓學生養成規范操作、認真對待化學試劑的實驗習慣.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播放濃硫酸稀釋實驗的視頻,通過視頻讓學生掌握該實驗的要點:將濃硫酸緩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防止液體飛濺,根據稀釋前后溶液溫度的變化可知濃硫酸稀釋過程是放熱的過程.通過多媒體資源可以將現實中實施有困難的實驗展示給學生,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過程,形成嚴謹規范的操作意識,提升自身科學素養.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來創設生活化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本中理論知識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深入探究其中的化學原理,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將化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之中,根據化學原理來進行創新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知識運用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化學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以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酸的化學性質”這一部分的教學為例,本部分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酸與金屬、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學生初次學習酸的化學性質,對其反應原理和反應現象的理解較為困難,這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用醋除鐵銹的經驗來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從而理解知識的內涵.教師可以先提問:“大家見過家里生銹的鐵釘或者生銹的金屬嘛?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怎么去掉這些鐵銹呢?”有的學生會回憶起用醋除鐵銹的經歷,教師給予肯定:“沒錯,我們可以用醋除去這些鐵銹,那么大家知不知道為什么小小的醋能有這么神奇的作用呢?”學生會根據醋很酸這一特點將本部分酸的化學性質與生活經歷聯系起來,思考酸與金屬之間的反應.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點撥:“醋酸是酸的一種,醋可以去除鐵銹是因為醋酸和鐵銹發生了化學反應,那么大家想一想,是只有醋酸這一種酸能除鐵銹嗎?我們之前學的鹽酸和硫酸可不可以呢?大家來看我們課本上的實驗.”通過醋除鐵銹這一生活化場景將學生引入到酸的化學性質的學習中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去理解課本內容,掌握酸與金屬、金屬氧化物反應的原理,學會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此外,在學習完酸與金屬及其氧化物的反應后,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拓展:“醋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大用處,除了鐵銹,大家肯定也知道可以用醋去除水壺里的水垢吧,大家能想到這是誰和誰發生了什么化學反應嗎?”再次結合生活情景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從而提高邏輯分析能力和化學學科素養.
化學是一門基于實驗的學科,化學實驗是明確物質化學性質、制備化學試劑、觀察化學反應過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學教學的重難點所在.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起點,要格外重視對學生實驗操作規范性的培養,讓學生樹立起嚴謹細致的科研態度,認真對待每一次化學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物質化學性質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和魅力.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機會,在確保實驗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驗器材和試劑,鼓勵學生利用不同的反應物來創新實驗,以此來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加深學生對于物質化學性質的理解.
以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氧氣的制取和性質”這一部分的教學為例,這一實驗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實驗之一,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和收集方法以及性質探究是本實驗的重點內容,因此教師對該實驗過程要進行詳細的講解.在實驗時,教師可以先進行演示,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注意酒精燈的使用,保證實驗安全.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實驗器材,然后針對實驗中的細節進行講解,比如實驗前先要檢查實驗裝置氣密性,是否存在裝置漏氣的現象,其次注意要在高錳酸鉀試管口放一團棉花,試管口略低于試管底部,在收集裝置部分要注意導管只能伸到集氣瓶口,當導管口的氣泡連續且均勻出現的時候才開始收集.教師演示并講解完實驗細節后要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實驗,讓學生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深化對實驗過程的掌握,明確各個實驗裝置的作用以及每個步驟的意義,當學生制得氧氣并收集完后,教師可以提問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氣?這利用了氧氣哪個物理性質?收集到氧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剩余的實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氧氣的性質,并思考其中的反應原理.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既能感受到動手的樂趣,又能深入學習氧氣的制備知識,還能培養自身的實驗操作能力,并進行創新性的探究實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化學能力和科學素養.
開展課堂提問是保證學生課堂注意力的有效方式,這對化學學科來說有尤其重要.化學是一門抽象難度較高的學科,初中生的知識水平畢竟有限,教師如果一味地采取輸出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學生往往會產生厭倦的心理.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和問題研究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思考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自然界的水”為例,教師在課堂伊始,首先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基礎知識,展開自主學習,同時為了保證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對學生的預習過程進行相關的指導.以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比如,采用任務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預習,為學生設計一份任務清單,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清單,并鼓勵學生展開大膽地思考:“海水淡化是向海水要淡水的一種方法,海水淡化能夠作為人類應對淡水短缺的重要途徑嗎?為什么?”“城鎮居民水資源用水收費項目為什么有三項?這說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水與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有哪些關系?”在預習之前,教師根據知識內容為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并將問題作為支點,以此引導學生展開逐步探究活動,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靈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初中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支點,并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化學學習,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打破傳統化學教學枯燥晦澀的局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發現其魅力,在探究物質化學性質的同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鍛煉自身的化學思維,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科學素養真正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