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蒲琴琴
從2017年將“獲得感”援引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以來,便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這一新的提法,為評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一個新的標準。在全面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整體進程中運用數字思維與技術進行教育評價創新將成為必然趨勢[1]。所以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變革進程中,迫切需要運用數字思維和大數據技術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賦能,創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成效評價體系,破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傳統評價的困境,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數字化轉型。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的數字化能夠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評估的科學性、智能性、精準性以及預測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場景、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活動的數字化變革是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條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與環境數字化的情景下,通過數字化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客體、教育方法、教育場景等參與要素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以數字信息為驅動的新型智能評價方式。不管是教育者在施教活動中所表現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態度,還是受教育者在受教過程的情緒體驗、心理感受、獲得體驗,無一不能通過數據的方式被記錄儲存下來,供思想政治教育者參考和使用,它意味著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相關的幾乎所有的評價要素與指標都已經具備了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條件,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能。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技術層面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數字化轉型是通過數字化場景、數字化增強技術、數字化評價方法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賦權增能效果。其并不是數字化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量化指標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大數據算法技術全面且深層次地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數字化轉變賦能,是一套結合多領域、多平臺、全方位的數字技術體系,是深度融合的過程。二是從認知層面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數字化進程一方面促進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維方式的變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各個內容要素數字化存在方式也使得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的轉變,所以其認知轉變是雙向存在的,而不是某一單方面群體認知的轉變。
數字化時代,大學生們的生活方式也變得數字化,所以,為了主動迎合大學生的時代特點,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數字化的變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以及時代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教育對象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以及過程后,因實實在在地收獲而產生的持續的正向的主觀感受與積極體驗[2]。而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就是將教育對象在網絡空間留下的一切與獲得感相關的行動軌跡甚至情感偏好都記錄下來,通過對這些網絡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可以更加精確且全面地分析出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動向,從而可以判定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是否產生了積極的收獲感。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中受科學技術限制而無法挖掘到的大量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相關的網絡特征,為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數字資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數字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的精準性與個性化,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者的思想以及行為動向。一方面,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產生過程中的一切要素轉化為具體的數據,根據大學生獲得感高低的準確預判,可以全面并動態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宏觀整體的教學情況以及大學生微觀個體的思想動態,為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提供了科學的有利條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親和力。另一方面,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整個教學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的長期跟蹤,觀察數字化環境下每個教育對象的特性并挖掘其思想行為形成與發展的規律,有利于更好實現因材施教,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同時也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在21世紀數字化浪潮到來之際,借助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之間的共性,運用數字化思維與大數據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進行數字化評價創新將成為必然趨勢,這是一個時代課題。大數據具有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相通的時間上的記憶性、空間上的共享性、產生過程的可追溯性等特性,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解決方案。大學生在虛擬的數字交往中所產生的與思想動態、情感變化、行為偏向等一切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相關的行動軌跡都將轉變為一串又一串的二進制的計算機語言,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評價創新提供了肥沃土壤,進而使其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評價轉型成為現實可能,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健康碼的應用實現了在時間與空間上對每個人行動軌跡的精準定位,讓原本復雜的疫情傳播變得有序化,提升了防控工作的實效性,其中大數據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彰顯。那么如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估的數字化轉型,大數據也給我們帶來了最優解。所以為積極應對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變革進程,必須從資源、技術、方法等層面利用好大數據這個時代工具,主動迎接大數據時代給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帶來的機遇。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階段,教育者對教育對象所產生的獲得感強弱的判斷在時間上是斷層的、在空間上是割裂的。但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突破,數據收集手段更加便捷,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化資源。
1.大數據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數字資源
一方面,高校為大學生提供如慕課、學習強國等App,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資源的來源,不僅形式更加多樣,而且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資源的無限開發。另一方面,平臺多樣化使得參與主體更多元,形成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合力。數字化生存環境下,大家都是創作者,教育者與受教者的身份界限逐漸模糊。大學生可以在各種數據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訴求,凸顯了主體性和平等性,能夠極大地提高大學生的滿足感,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數字內容。
2.大數據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資源在時間上的連續
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將反映學生思想行為以及感受相關的游離數據全部收集起來,彌補其在時間上斷層的缺陷。另外,通過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式的組合,可以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時間上的限制,讓學生時刻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輸出,確保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產生在過程上的連續性以及在時間上的持續性,能夠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產生率,也能進一步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的科學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
3.大數據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資源在空間上的貫通
首先,從廣義空間論說,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搭建起了一個數字虛擬新空間,在現實與虛擬雙向融通的數字空間中,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在空間延伸的連續性。其次,在狹義空間論域下,大數據促進了各個網絡平臺中數據的公開共享,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資源的云空間,可以對各個平臺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采集與加工,從而掌握數據背后所折射出的有關教育對象的思想情況,同時回應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大數據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在數字空間內外的全面貫通,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新領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資源的新空間。
大數據因具有強大數據畫像功能、長期的監測功能以及及時的預測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提供了技術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產生首先是基于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其次教育者通過傳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并使其產生情感關聯,最后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精神獲得的感知。所以實現教育對象實際需求、情感變化以及行為取向的數字化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轉型的重要一環。
1.大數據畫像技術能夠滿足數字化教育對象的實際需求
通過問題5,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的零點即對應方程的根.上面三個函數有的有零點,有的沒有零點,自然引導學生思考:函數存在零點的條件是什么?于是引出將要研究的問題:函數零點的存在性.
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更自由,包容性更高。因此在數字化時代,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感受也變得更加豐富與復雜。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下我們難以對同一教育對象開展單獨交談,不能準確地把握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動態。那么如何能夠精準把握大學生的需求動向,及時了解并進一步滿足需求,實現需求滿足個性化呢?“有了大數據的幫助,我們會意識到世界本質上是由信息構成的。將世界看作可以理解的數據海洋,這是可以滲透到所有生活領域的世界觀。[3]”大數據具有的數據標簽功能與人群分類功能可以對教育對象的實際需求進行精準匹配,實現教育對象實際需求的數字化。
2.大數據監測技術能夠掌握數字化教育對象的情感變化
隨著教育對象實際需求的滿足,大學生的獲得感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繼而產生新的需求。但這種微妙的情感變化實際是很難被快速發現的,具有嚴重的滯后性。如果并不能及時回應大學生的情緒變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就會受到阻礙。大數據可以對教育對象產生的行為數據進行長期的收集儲存,對其情緒變化進行實時跟蹤、及時發現、科學響應。通過對教育對象情感動向的數字化,能夠為大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情感對話,并隨時調整,提高了對大學生情感關懷的速度與溫度。當大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關心被重視被看到,內心的思想、精神以及情感方面的獲得感也會更加強烈。
3.大數據預測機制能夠判斷數字化教育對象的行為取向
傳統思維方式下主要是憑教育者的個人經驗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社交等行為進行判斷,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在數字化生存條件環境下,大數據技術可以對這些原始的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取證,可以提高教育者對大學生思想動態研判的準確性。通過對教育對象行為取向的數字化,教育者可以通過實時產生的數據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預判,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避免因為主觀的判斷失誤而錯失了對教育對象進行行為引導的最佳時機。
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會促進人們產生新的思維方式[4]。大數據技術的突破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改革提供了新的工具,也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數字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那么如何克服傳統評價滯后的缺陷,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中復雜關系的客觀評判,其中大數據思維就體現出了明顯的評價優勢,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評價方式,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的數字化。
1.大數據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評價更全面
2.大數據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評價更智能
首先,大數據使得獲得感評價過程動態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期望-參與-滿足-認同”與“期望-整合-優化-共建”的內生機制與外生機制內外聯動的結果[5]。借助大數據可以將每個階段產生的數據進行量化處理,及時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變化情況。其次,大數據使得獲得感評價結果動態化。獲得感的產生需要一個過程,是過程和結果的統一,過程評估動態化必然導致結果評估動態化。借助大數據Hash定位數據節點技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時刻關注教育對象獲得感強弱的數據波動情況,挖掘數據變動的原因,及時作出判斷和預估。再次,結果動態化進一步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目標動態化。其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引導教育對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大數據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數字化評價更直觀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如何將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相關的各項指標進行數字轉化并完成建模是一個技術難題。由于大數據所具備的數據化與和智能化趨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有數據建模的可能,在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指標量化的同時,評價手段也就變得更加智能,大數據的模型思維方式為評估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指引,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價結果模糊化問題和促進成效可視化提供了可能,進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評估的直觀性、比較性以及理解性。這種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