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朗
(都安瑤族自治縣菁盛鄉菁盛小學 廣西河池 530731)
當前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已成為現階段小學教育中的重點改革內容。但相關實踐表明,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的設計,仍存在作業內容量大且新意不足的問題,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精心構思,合理設計作業內容,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讓作業真正起到檢測學生學習效果、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的作用,以此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一種潛在的求知欲和動力。因此在設計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時,教師應遵循興趣原則。小學生通常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教師如果布置千篇一律的作業,學生很難產生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按照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多布置一些形式多樣的作業,如游戲化作業、小組合作作業及聯系生活實踐類型的作業等。以此滿足學生對每次教師布置作業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
在設計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時,遵循分層原則非常重要。分層原則所指的是按照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和內容均不同的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分層設計作業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更高效地完成數學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不斷收獲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學生以更加細心、認真的態度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海洋中。中國教育家葉瀾教授曾說:“要承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相互之間的差異,這就是學生觀中差異性的主要含義。”因此教師在分層設計作業時,應做到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設計數學作業任務。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去解決問題,這與新課程的標準要求也是不謀而合的。但是現階段小學高年級作業普遍存在作業多、任務重、機械作業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造成了影響,有些學生還會出現消極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設計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時,應遵循創造性的原則,不僅要包括書面、口頭的,還要包括啟發思維、動手操作的,以此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創作空間,不斷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在做數學作業時不斷思考和探索,用創新的思維解決數學作業中遇到的問題。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連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激發觸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數學本就是一門抽象且邏輯思維性較強的學科,若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仍舊沿用傳統千篇一律布置作業的方式,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導致學生出現厭煩數學知識的現象。因此教師應結合高年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學習能力,為高年級學生設計一些趣味性作業,通過為學生精心設計新穎的作業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有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數學知識學習中,從而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用數對確定位置》這一課程內容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正整數)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并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趣味性的數學作業,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行、什么是列嗎?如果我們想要運用行和列去確定班里學生的位置,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帶領學生開展趣味游戲,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學習和掌握行與列的知識,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座位在班級里的哪一行、哪一列。思考完之后教師緊接著指導學生進行擊鼓傳花,點名分別讓不同行不同列的學生回答問題,通過設計此種趣味性的游戲作業,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本節課的知識點。課后教師還可讓學生借助網絡或者書籍了解,如何運用數對明確位置在生活中的運用,提升學生課程參與感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古希臘一位哲學家曾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因此高年級數學教師應摒棄作業設計“一刀切”的現象,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個性特征,設計有針對性的、差異性的作業內容。如設計學習能力強學生的數學作業時,應注重所設計作業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性,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設計學習能力一般學生的數學作業時應立足教材,指導學生掌握數學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適度做一些延伸題,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設計學習能力差學生的數學作業時,則應以基本的概念和公式為主。通過布置有層次的數學作業,有效提升不同層次學生的綜合能力,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例如,教師在教學完人教版《圓的認識》這一課程內容后,就可以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為其設計拓展類作業,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調查了解“井蓋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設計立足教材提高類的作業,讓學生用不同大小的圓設計豐富的圖案;對于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可為其設計基礎性作業,如讓學生給圓規做一個使用說明書。通過設計此種分層次的作業,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再例如,教師在教學完人教版《比的應用》這一課程內容后,也可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設計延伸性作業,如“氫和氧按1∶6 的重量化合成水,那么400g 的水中含氫多少?含氧多少?”對于學習能力一般及較差的學生,教師可適當降低作業難度,布置一些較為簡單的作業,如“藥和水的比例是1∶30,那藥占藥水的比例是多少?”通過設計梯度的作業,能使各層次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所收獲,繼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
數學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通過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自主獨立地完成作業,或者在家人的引導下完成作業,可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因此,作為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可設計一些可以操作、可以動手的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并把教材中所學的知識點有效運用于生活實踐中,以此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在教學完人教版《扇形統計圖》這一課程內容后,可先向學生提出用水量、月份等關鍵詞,明確學生的思路,然后教師為學生設計“自家用水情況調查”的實踐任務,讓學生制作扇形統計圖,通過設計此種實踐性作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數據采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對自家的用水情況有所了解,并懂得了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再例如,教師在教學完人教版《百分數》這一課程內容后,因為百分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附近銀行對最新的利率進行調查,并按照教材中所學的具體內容,對國家調整利率的原因進行了解。當然學生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借助信息技術對該方面的知識進行查詢。通過設計實踐性的數學作業,可讓學生將課堂中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效運用到實踐中,也可讓學生明確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之后自身的教學提供良好的鋪墊。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已逐漸從低階的“概念知識學習”跨越到了高階的“問題解決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注重作業的探究性,通過為學生設計一些具備探究價值且能鍛煉學生思維的作業,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得到多方面感官的訓練和提升。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面積的變化》這一課程內容前,就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究性的預習作業,讓學生借助不同的學習資源,對正方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圓的面積隨邊長或者半徑變化的關系進行探究,此種布置探究性作業的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探究水平。再例如,教師在教學完人教版《因數與倍數》這一課程內容后,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基本掌握了2、3、5 倍數的特征,并能對其倍數進行有效的判斷,同時掌握奇數和偶數的概念。針對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究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學習了2、3、5 倍數的特征,那同學們知道4、6、10 倍數的特征嗎?”之后教師就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探究,對照2、3、5 倍數的特征檢驗其他數字倍數的特征是否準確。此種布置探究性作業的方式,明顯比單純課堂講授規律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鍛煉學生的學科能力。同時,設計探究性的數學作業,還能更好地推動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能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和開放,這也是學生較強學科能力的一種良好體現。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是新課標改革對小學生所提出的新期望,并且也是當前社會發展下小學生必須要具備的心理品質。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注重作業的開放性,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在教學完人教版《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課程內容后,就可以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如“已知一根繩子長1 米,請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編一道用分數列式的應用題,編完題目后自行解答。”再如“已知有兩根1 米長的繩子,請學生發動小腦子編一道用分數列式的應用題,編完題目后仍是自行解答。”教師通過設計此種開放性的數學作業,學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編寫題目并解答,這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鞏固,同時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作力,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做作業中。再例如,教師在教學完人教版《確定位置》這一課程內容后,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會看簡單的線路圖,并能按照線路圖將行走的方向和路線說出來。教學過程中為有效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就可以設計開放性的數學作業,如讓學生發表自己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看法,并讓學生歸納整合學習本單元的收獲,這時學生既可以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也可以通過畫圖的形式進行歸納,這對于思維的發展有重要幫助作用。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班級附近的代表性地理位置,讓學生綜合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設計多種達到目的地的路線,并在多種線路圖中找出最近且最便捷的一條路。設計此種開放性的練習任務,不僅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學科綜合素養。可以說這樣的作業設計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和成長。
總而言之,如果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那數學作業就是提升思維的跳板。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想要提升數學教學質量,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的質量,更要對作業內容進行有效設計,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作為高年級數學教師,應精心設計有根源、有個性的作業內容,通過設計趣味性、分層性、實踐性、探究性以及開放性的數學作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探究者,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找到樂趣和興趣,從而取得顯著的進步,為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