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重慶三峽學院 重慶 404020)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它會對人的行為及行為效果產生影響。早在20 世紀20 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對焦慮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并把焦慮分為了三種類型,分別是客觀性焦慮、神經性焦慮和道德焦慮。此后,焦慮便成了各國心理學界的研究焦點。戴維·保羅·奧蘇貝爾把焦慮定義為一種對于當下或者能夠預料的情景對自身造成潛在威脅時,傾向于做出恐懼反應的一種狀態。張慶宗在其著作中提到“焦慮是個體擔憂自己不能達成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緊張不安的情緒的心理狀態”。由此可見,焦慮能引起人恐懼、煩惱、緊張的心理,而這種心理狀態常常發生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及時調整狀態,長期以來則會形成一種品質,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一般而言,學習焦慮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現實或預期的對自己自尊心和價值感構成威脅的特定學習結果擔憂的情緒反應,是學習者產生的憂慮、煩惱、緊張甚至恐懼等情緒體驗。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學習焦慮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除了關注學習焦慮給學生帶來的種種影響,還關注到導致學習焦慮產生的原因。研究發現,學生之所以學習焦慮主要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這兩個方面所造成的,具體的內外因素表現為學業壓力、考試壓力、自我認知差、同學間競爭等。國外對于學習焦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考試引起的焦慮,而國內則不同。葉仁敏、漢德克研究發現,中國大部分中學生考試焦慮不高,并且成就動機較高,智力水平也較好。還有學者研究發現,學生的人格類型與考試焦慮有關,外向型學生考試焦慮水平顯著高于內向型學生。在對學生學習焦慮研究的基礎上,教育學者逐漸把目光轉向了外語學習焦慮。
1.外語學習焦慮的概念
外語學習焦慮與學習焦慮不同,它是被研究者發現并進一步成為所研究的對象,這里的外語不單指英語,還可能指的是俄語、日語等非母語學習的第二語言。通常來說,外語學習焦慮主要指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或用外語進行表達時所產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是一種特有的心理狀態。早期的學者霍維茨和楊格率先提出“外語學習焦慮”,他們認為外語學習焦慮是“一個與課堂語言學習有關的,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顯著的自我知覺、信念和情感情結”。麥金太爾和賈德納將外語學習焦慮定義為“與外語語境(聽、說、讀、寫等)有特殊關系的緊張與畏懼感覺”。對于國內的中學生來說,英語是必學的一門課程,而英語便是所說的外語,正是由于英語是第二語言,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困難,便會給學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學生學習成績下滑、自信心消退、不愿回答問題等一系列問題。
2.外語學習焦慮的分類
據國外學者研究,焦慮分為促進性焦慮和退縮性焦慮兩大類。顧名思義,焦慮既有促進作用又起阻礙作用,適當的焦慮能激發學生學習前進的動力去迎接新的挑戰,從而不斷靠近學習目標,而過度焦慮會導致學生意志消沉,時常回避學習任務,嚴重阻礙學生主動學習。此外,還有學者根據焦慮的不同來源將外語焦慮分為了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前者是對發生在瞬間的短時間事件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后者是長時的、持久的轉化為心理特征的一種特質。關于外語焦慮的分類還有很多,用得最為廣泛的是由霍維茨等人提出的外語學習焦慮分類,分別是:交際焦慮、考試焦慮、負評價焦慮。交際焦慮是指與他人真實的或預期的交流所產生的恐懼,考試焦慮是擔心自己考不好而產生的焦慮,負評價焦慮是擔心別人對自己否定的評價。為了測量學生外語學習焦慮的程度如何,霍維茨設計了一個“外語課堂焦慮量表”(FLCAS),量表呈現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而這些情況正是根據交際焦慮、考試焦慮、負評價焦慮來細細劃分的。
近幾年,國內外有關外語學習焦慮的研究呈上升趨勢,因霍維茨設計的外語課題焦慮量表經過多次檢驗且效度較高,許多研究都以外語課堂焦慮量表為基準來測試學生的焦慮與哪些因素有關。國外研究學者提出較低的自我評價和競爭意識是引起焦慮的兩大重要因素;也有人認為,學習者的個別特征、學習活動形式、教學方法是引發學習焦慮的原因;更有其他學者指出學習者與他人的競爭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態度、教師對語言教學的態度、外語課堂活動形式和外語測試都可能導致學習者的外語學習焦慮。國內學者也對外語學習焦慮進行了探討,有的把外語學習劃分成聽說讀寫這四個板塊,研究焦慮對外語的聽說讀寫部分造成的影響;有的以高中生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調查英語學生課堂焦慮感與口語水平的關系;有的以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探討促進性焦慮和抑制性焦慮對聽力成績的影響;還有的對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寫作方面的焦慮進行了研究。除了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有所不同,還有學者對量表的使用進行了創新。石運章、劉振前以Saito 等人編制的“外語閱讀焦慮量表”和霍維茨等人設計的“外語課堂焦慮量表”兩表相結合的方式對中國非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進行外語閱讀焦慮感測試。可見,國內外學者十分重視外語學習焦慮在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所造成的原因,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還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所表現出來的反應能力,心理素質強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如果心理素質比較差,遇事就容易緊張,而持續的緊張感容易引發焦慮,嚴重的話會影響到正常學習和生活。一般而言,學生容易在考試前產生緊張感,具體表現有身體的不自覺顫抖、心跳加速、大腦一片空白等情況。近年來,中考英語進行多次改革,學生也不得不跟隨考試改革帶來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現如今部分省份已經實行了中考改革的新方案,英語作為主科目的主考地位逐漸下降,與以往不同的是英語口語考試被納入了考試范圍。由此可見,英語測試內容逐漸發展成熟,因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強調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而增加英語口語考試這一題型無疑能更加全面地考查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除此之外,口語考試還能檢測出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學生出現說話斷斷續續、吞吞吐吐、吐字不清等情況便是一個人心理素質較低的體現。
自我否定主要是指學生認為自己不能完成某項任務或不能達到目標的自我評價。學生如果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持懷疑態度,認為自己的學習成果與自身努力無關,那么就會使自己產生消極情緒,而過度的自我否定將嚴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尤其是英語考試存在大量的選擇題,學生反而容易出現猜題行為。因此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學生成績的進步,如果把進步歸結為自身猜題的運氣,那么之后學習者可能會減少對成功的期望,從而喪失對學習的欲望;二是成績的倒退,如果把成績倒退歸結為自身能力不足,那么學習者將產生沮喪、無能感,從而缺乏完成任務的堅持性。因此,要形成正確的成敗歸因觀念,不能單從運氣和一時的努力等不穩定的因素來否定自己的能力,只有找出問題的主要原因,才能采取措施,對癥下藥,從而轉變學習方式,啟發自己努力學習。
抱負水平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而規定的標準,抱負水平高的人要比抱負水平低的人更容易體驗到焦慮感。抱負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部分學生對英語成績的抱負水平過高,幻想在短期內能提升自身英語水平,這類學生往往有著自信心足、好勝心強的優點,但在面對學習困難的時候容易產生焦慮感,因為期望的目標值過高,越是追求成功心切,反而欲速則不達。因此,抱負水平的高低要適中,只有量力而行,制定出切合自身實際的期望值方可達到目標。
交際畏懼是指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或預期的語境下所產生的交流恐懼,也就是說學生容易在與別人進行交流的時候產生交流恐懼。由此而產生的焦慮具體體現在不敢使用英文進行對話、害怕同伴嘲笑自己、害怕犯錯誤等便形成啞巴英語。又由于英語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從所處的環境來看,學生使用英語的場合較少且僅限于課堂。正因為學生使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少,再加上學生害怕在口語課堂上交流犯錯或表現較差,直接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導致焦慮。大量的研究表明個人自尊與成就動機有密切相關的聯系。自尊水平低的個體在遇到他人的肯定時,會逐漸改善他的失落感、無力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肯定的積極心理。因此,當學生不敢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時候,教學者應當鼓勵學生勇于開口說英語,即便學生出現了語音或是語法上的錯誤也不要及時打斷,反而更應該鼓勵學生,這樣既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學生便能養成用英語的習慣。
我國地域廣大,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地域差異懸殊,許多邊遠農村地區的教育條件、師資水平極其落后。正因為如此,不同地區學生的英語水平存在極大的不平衡。在西部地區,甚至在中部發達地區的城市,師資力量都很難估量,對于沿海城市而言,其早期的進出口貿易促使了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的涌入,因此,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增多,教育質量也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得到很大的提升。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英語是表音體系的語言,其語音、語調極為關鍵,錯誤習慣一旦形成,將很難糾正,學生經常會出現發音不太標準的現象,但這并不能說明什么,也并非完全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其很有可能是教師本身的發音就不夠標準,正是由于這種情況,造成了區域之間教育水平的差異。
同時,地域差異還可能是由地方方言所引起的,即便學生想說標準的英語,也難以擺脫地方方言帶來的影響,如學生對/m/、/n/、//、/l/、/s/、/z/等音標的發音容易產生混淆,從而影響學生正確拼讀單詞,所以學生在進行英語口語交流時容易產生不自信和焦慮的情緒。盡管不能改變地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地方優勢,但是語言學習可以從小接觸。2001 年,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學習英語的起始年級從初中一年級提前至小學三年級,相較于那些中學才開始接觸英語的學生來說,從小接受英語語言學習的學生更具優勢。在小學階段學習了基礎的英語語言知識,除了認識英文字母,學習單詞,還包括學習和使用簡短對話,為初中英語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毋庸置疑,學生越早接觸語言學習越能快速發展語言知識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如孩子從牙牙學語到出口成章都離不開對母語的學習,對英語的學習亦是如此,地域差異所帶來的教育模式差異會影響學生接觸英語的時段,特別是沿海地區的學校,學生從一年級便開始接觸英語,甚至接觸的階段更早,這無疑加劇了中西部地區和沿海地區城市的教育水平發展不平衡,學生之間也會形成對比,容易造成學生的不自信、學習焦慮等情緒。
焦慮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本文從初中生英語學習焦慮的成因出發,關注到學生的心理素質、自我否定、抱負水平、交際畏懼因素,尤其是地域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焦慮對語言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研究學生英語學習焦慮成因可以幫助教師及時關注學生動態,更加了解學生,從而改進自身教學。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語言環境,克服焦慮等消極情感因素,還應從緩解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措施入手進行深入研究,幫助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