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哲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3)
從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后,中國與沿線65 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家加大了與沿線國家的教育互通,加大了兩地留學生的互助交流機會,并設立了專項的獎學金,用于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要的專項教育人才。通過共同構建多元化、具有彈性的教育合作機制,滿足“一帶一路”國家的各方教育互利合作需要,促進共同的教育發展。
1.高職院校多元化合作現狀
在我國,也有很多高等職業院校走在了時代發展的前端,與跨國企業合作,發揮自身的教育專業優勢,為企業培養現在急切需要的專業性人才。比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和貝寧CERCO 學校合作成立的“中非(貝寧)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創浙江高等職業院校海外辦學的先河,學校以貝寧為中心,為西非各國和在非中資企業培訓各類實用的技能型人才。
2.基于“魯班工坊”的交流合作現狀
很多職業院校堅持貫徹“一帶一路”的根本思想,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傳播到“一帶一路”沿邊國家。就比如天津市創立的“魯班工坊”,以魯班的“大國工匠”形象為依托,在境外創建的學歷教育和技術培訓相結合的合作機構,將我國優秀的職業技術和職業文化與世界分享,搭建起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3.基于專業特點的國際合作
還有一些有專業特色的高等職業學院,例如,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校開設有專業的印染和紡織課程,而且其專業能力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的,學校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技術如蜀錦蜀繡、蠟染等工藝積極通過多種途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吸引了新加坡、印度、老撾和印尼等國的學生前來學習,讓更多的留學生能夠了解中國的傳統藝術。
4.基于創設新模式的多元化合作
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在“一帶一路”的政策指引下,利用各種途徑和平臺建立了職教聯盟。如陜西職業技術學校組織的“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籌備研討會、寧波職業技術學校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產教協同峰會,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創建與沿邊國家的合作交流機會,從而達到資源共享,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
職業院校在與國內外院校、政府、企業和社會機構合作辦學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客觀因素,這里的客觀因素包括“一帶一路”合作的沿邊國家的地區差異、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和法律體制的差異等,所以在辦學合作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提前做好研究,制訂好辦學的全部規劃和緊急處理方案。
1.不同國家間政治經濟的差異化
很多沿邊國家的政治形勢變化不斷,例如,東南亞的國家政治轉型速度較快,因此會產生政黨分歧。[1]在一些中東地區,面臨著新舊政權的更替和變革,國內局勢動蕩不安,而在南亞地區的一些小國家雖然對“一帶一路”的倡議有很大的期盼,但其國內政黨紛爭不斷,導致局部地區發生戰爭。這些國家的動蕩局勢對職業院校的教育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同時受政治環境的影響,這些國家在經濟和文化發展上也會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職業院校全球多元化合作模式也會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2.不同國家間教育體制的差異化
職業院校與國外或者境外國家合作辦學中,會受到教育體制差異化的影響。在“一帶一路”沿邊國家中,國家的發展水平不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制度、教育體制包括政治背景都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各個國家內部每個學校的教育機制和辦學風格也都不盡相同,在與沿邊國家合作辦學過程中,沒有一個可以遵循的標準,所有的問題都要在辦學的過程慢慢摸索總結,在不斷地改進和協商中達成共識,達到學歷互認、學分互認的教育共享模式。
3.職業院校的服務能力有待改進
職業院校的教育發展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且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指引下,會有更多的高等職業院校“走出去”與國外的院校、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合作辦學,為人才的輸出和引進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但同時,面臨著未來企業的人才緊缺,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提高整體的辦學水平,為跨國企業和國內合作企業提供更多的重要性高素質人才,這也是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根本,定向培養技能型人才是職業院校未來的發展定位,也是實現職業院校多元化模式的最終方向。
4.職業院校的發展戰略急需優化
當前職業院校的海外合作伙伴較多,教育合作與交流頻繁,但部分院校對自身定位并不明確。如境外院校的專業類型較多,但配置不合理,將大部分教育資源投向漢語專業,而它和國內的孔子高等院校的專業類似,導致教育資源重疊。另外,一些院校盲目地建設學校,沒有明確定位,也沒有制訂科學的發展計劃,如它們通常為建立高等院校還是專業技能培訓機構而猶豫。正是因為前期沒有明確的計劃和定位,后期在實施階段會出現師資配置糾紛等問題。
職業院校向國際化推進時,要始終嚴抓教育質量問題,若教育質量無保障,則國際化將無法推進,“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及地區的經濟將受到制約。此外,要積極尋求資格證書的認證,提高我國教育的社會認可度。[2]基于此,職業院校首先要認識到教育質量是教育行業的生存根本,是教育生命的起點,要樹立科學、明確的教學理念,建立良好的教育機制,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注重教師專業素質培訓,鼓勵其他主體參與制定相關技能評價標準、教學質量標準、課程標準和專業標準。在人才培訓方面,鼓勵企業資深人士和職業院校教師一起傳授課業,并采取企業、院校和行政管理機構聯合評價機制,即院校教師負責評定理論分數,企業專業人士負責評定實操分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頒發相關證書。職業院校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國際法律認知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另外要鼓勵其他關聯主體共同參與制定國際普遍接受的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在此基礎上進行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學生只有完成職業院校考核,才能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對一個院校而言,可通過院校專業特征、專業水平和學員技能掌握情況來衡量自身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這就需要在專業方面進行改革。首先,要善于對比分析,擴大我國院校的強勢專業或特色專業的優勢,著重培養該專業相關的技術型人才,并針對弱勢專業和其他教育機構開展深層次的合作互利活動。其次,職業學校要迅速適應國際教育環境,堅持“一帶一路”的多樣化教育合作原則,對產業相關專業進行調整,優化課程體系,以“一帶一路”教育標準為參考,設置合適的專業課程,為國際化企業提供人才保障。最后,各地職業院校要以“一帶一路”的倡導思想為依據,培養對口的產業人才,合理配置專業資源,根據當地的支柱產業劃分專業類型。例如,新疆農業職校根據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專業,申報了亞洲農業技術交流項目;廣東德順職校與UCSI大學、順峰企業合作,辦理了海外高等院校,在海外得到快速發展。
地理優勢在獲取民心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國際化職業教育需要院校有廣闊的視野和較高的境界,要依托于自身地區特色,根據實際功能運作和特征來合理地定位和制訂發展計劃。海外教育合作和交流機構的選址很重要,一般選擇地理位置較近、文化風俗相似、氣候相似、語言接近的地理位置,這樣可以降低溝通與合作的難度,提高合作效果。如廣西某院校選擇與東盟國家的高等院校和集團合作,同柬埔寨、越南等國家展開教育交流與合作;內蒙古某院校認為與俄羅斯和蒙古國相鄰,可與這兩國的院校展開各類教育合作活動,并制定了教育合作優化規則、政策和運作機制。黑龍江和俄羅斯接壤,兩者教育合作相關的項目多達80 個,包括了俄羅斯20 多所大學,涉及專業30 多個,因此我國同俄羅斯教育合作次數最多的省份是黑龍江省。
職業院校在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溝通協作時,可汲取海外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觀念,通過對國外教育素材的處理,設計出符合產業、職業需求的課程系統和專業項目。[3]職業院校要以教學為本,不斷創新技能培訓機制,通過實踐工作能力來評估院校的教學能力。本國在創辦海外職業院校時,要以擴大國際社會影響力為目的,建立國內外院校互通、國際學分認證互通、國內外職業技能證書互通的教育機制,根據國際統一標準來設計課程和職業評定內容。另外,學院還應根據地方文化和經濟環境來設置科學的專業課程,充分發揮本土教育優勢。如成都工業職校積極與澳大利亞國家合作,引入和改進澳大利亞的課程教材、評估指標,推出了TAFE 項目。成都國際電焊培訓機構以奧地利WIFI 課程為基礎,建立了等級評定標準,并制訂了專業的培訓方案,參考奧地利經濟大學的教育培訓模式,根據ISO9606/EN287-1 國際標準開展學生培訓,并制定了詳細的考核體系。成都職校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在新加坡創辦研習機構,合作和交流涉及多個方面,如教育教學、語言教學和民俗文化教學等。
基于教育的執教聯盟是指有著一致利益需求與目標的高等職業院校,通過交流協商并制定標準、合作區域、準入門檻的組合。該聯盟會根據合作對象的特色或優勢來劃分合作范圍,選擇合作方式或類型,不同職業院校可看作一個整體,利用對方優勢來彌補自身不足,并形成合力。院校可依托合作戰略聯盟,尋找契合點與“走出去”的企業開展深度合作。[4]院校在建設或參與過程中,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得到提升。在“一帶一路”政策影響下,各院校必須加強合作,這樣才能提升自身競爭實力,擴大專業優勢,畢竟獨立的高等院校沒有完整的資源體系,但海外教育聯盟的教育資源是充足的,是滿足長期發展需求的。所以,職業院校要積極與國際社會主體合作,通過資源優化和重新配置來獲取共享資源,為各成員的海外院校創辦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和地區有60 多個,很多院校的機電、地理、建筑、語言等專業具有較大優勢,如阿聯酋境內的石油學院等。我國一些院校在課程和專業上優勢明顯,可積極同“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的院校加強合作,形成職業教育沿線的合力,和其他成員展開多元化合作,建立合作互助聯盟,共同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推進企業國際化進程,并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對口的人才。國內院校要充分發掘沿線國家的傳統文化價值,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建立文化互通平臺,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國內職業院校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國內出現了多種合作模式,特別是在國外建立合作交流機構、海外合作院校。職業院校相關主體經過多年探索后,制定了涉及范圍廣、合作更規范、多領域相交融的合作機制。職業教育合作呈多元化發展,如在論壇上推行職業教育合作方法、跨國際的院校教育合作互動、“魯班工坊”的出現如雨后春筍、“職教聯盟”的發展、海外培訓院校的運作等。海外創辦的院校的教學質量越來越高,聲譽越來越好,得到當地政府機關、企業和學生的認可,為其長足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但職業院校在多元化合作發展中會遇到很多麻煩,需要國家政府、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
本研究突出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其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使命,并對“一帶一路”倡議實行后的職業教育合作發展進行了探究。筆者收集并分析了國內外有關職業教育合作的重要資料,以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職業教育多元化合作發展體系,并提出相應的實施措施。本次創新性探索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根據教育思路劃分教育內容,對本人的理論要求較高。且該戰略是近幾年才推出的,而教育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就給研究者造成了一定難度。所以筆者以實踐研究為主,注重數據收集和分析,不斷地提升個人實踐能力。盡管本文的研究思路新穎,研究視角獨特,但由于本人知識儲備不夠,研究創新能力不足,所提出的建議尚缺乏實踐驗證。在后續的學習和研究中,本人將不斷改善研究方法,優化設計框架,不斷完善研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