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苑
(西安雁塔融僑小學 陜西西安 710000)
在小學語文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將其作為小學生語言學習的材料,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對文章進行深入的解讀;也可以將其選作為文學類的鑒賞型材料,從欣賞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所謂的文本教學解讀主要是指將課程中的文本資料作為小學生學習語言的材料或者生活中隨時可以運用到的例子,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需要在老師正確的指引下對文本進行詳細、合理的分析。在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可以通過對文本進行閱讀來提高語言的學習能力,在閱讀中逐漸掌握語言的基本使用規則和使用技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在不斷的記憶加強與運用理解中,才能使小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文學的魅力[1]。
在文學作品和非文學類的作品涌入到小學語文課本之后,教學上的差異化并不是很大,本質上都是從字詞為教學的介入點,都是通過閱讀進行文本內容的掌握,即使是內容差異很大的不同種類文本,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都統一被作為小學生語言學習的材料來進行對待,即便有極高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在解讀的過程中,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則和技巧仍然是放在學習的第一位,作品的文學價值要以服務學生的語言學習為基本目標。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關于語言學習指向的文本解讀,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解讀文本的原初意義。在教學乃至日常生活的閱讀中,一篇文章內容所要表達的基本信息和內容含義就是文章的原初意義。原初意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通過對文章自身的閱讀所發現的意義。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原初意義,在文章所表達出以原初意義構成的語言情境中進行語言形式的學習。把抽象或者聽起來比較懵懂的語言賦予豐富的意義情境,使其生動鮮活起來。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但文章的原初意義比較復雜,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但是如果在閱讀過程中抓住作者對于故事進展的描寫,就會很容易理解了。這是一篇很有鋪墊性的文章,從小貓到小雞再到小蜘蛛,每當老屋想要放棄的時候,總會有一個微弱的聲音發出求助的訊號,支撐著老屋“堅持下去”。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小學生很難一次就能理解出文章的本意,但是都能明白老屋一次又一次的堅持是為了幫助別人,在經過教師的引導與反復閱讀后,結合故事的結局,小學生慢慢都能“品味”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本意,人生的堅持與不妥協都源自一個能夠讓自己價值得到體現的意義,以已所能及的力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2)文本的語言表達。語言的表達可以看作是整篇文章的反推,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原初本意,如果將原初本意從文章中摘除,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埋到土壤里,那么這顆種子的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就是他語言表達所展示的全過程。語言表達無論是通過字、詞匯、句式還是修辭手法等運用,都是為了更好地描述這顆種子生長過程。
(3)文本的篇章結構。對文本篇章結構的掌握,可以使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準確地掌握段落篇章中的關鍵詞,確定文章中所闡述的觀點。
(4)文本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主要表現為加強小學生的閱讀語感,使其能夠對語言形式的掌握、文字與詞語自身意義的理解、語言內容的解析和語言情境的分析與判斷,在語感形成的過程中需要讓小學生進行大量文本閱讀與文本內容的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感受和理解文章的語言,才能進一步完成學習以及使用。
在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語言運用能力、語言詞匯能力累積、學文識字等為主要的學習內容,但是文本的文學解讀與文本的教學解讀相比,也有著屬于自己的特點與規律。文本的文學講解主要是從文學鑒賞的角度,通過品讀對其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在此之上主要分為兩種理論觀點。
(1)文本批評。此觀點擁護文學作品的自在性與獨立性,人為文學作品應該是屬于一種全封閉的存在和客觀的認識對象,應講作品所體現的價值歸納與作品的本身,在文學鑒賞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所著者身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思想狀態來對文章的本意進行理解[2]。
(2)接受美學。此觀點認為文學作品只有經過品讀者的讀后感知和想象,才能將其藝術價值顯現出來,就如同莎士比亞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rsetion”一樣,在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意義只存在于解釋閱讀者對于他的理解中。
在閱讀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解讀時對文本原有意義的尊重;其次,在對課本資料中文學作品的解讀時要具有個性化的特征,來增加小學生學習時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在小學階段的文本教學中要以品鑒為主,根據小學的學習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從而可以培養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建立初步的文學理解和一些較為基本的文學表達方法。
在小學語文的本文解讀中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語文教育中閱讀教學的文學解讀和專業的文學解讀有著極大的區別。教學時以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和對文章所用語言及內容的審美接受能力做出的培養,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主要分為以下及方面內容。
(1)形象的審美特征。在文學作品的閱讀工程中,需要一邊閱讀一邊對作品中所涉及的意境、任務以及事件等進行分析,文章所描繪的意境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所在。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特征,充分地感受、分析和體驗閱讀過程中審美帶來的愉悅感。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中《丁香結》一文中,作者以丁香為故事描述的主線,思緒如同丁香花一樣緩緩綻放,將文章的情感平穩地推進,直到最后從淡淡的思緒中做出了對人生的感悟。這是一篇極具沉浸感的文章,文章以丁香為進入點也以丁香為核心,意境描繪極富淡然的美感,進而感染讀者的情緒跟著作者一起游蕩在朦朧細雨中。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富有感地去引導學生發現、品味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審美特征。
(2)內容的審美理解。在文學作品中,對于內容的審美與讀者的理解能力往往會存在一定的距離,這使得學生在對作品中的審美內容很容易產生不理解、難以接受,為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在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程度建立與文本審美的橋梁,從審美的角度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匆匆》一文,是就是這類型的代表,以身邊事物的變化來形容期間來去的匆促,“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深入地品讀會感覺自己的情緒跟著作者一樣如風中殘柳,驀然回首皆是感慨。這就如同小學的生活一樣,回頭看入學的時間仿佛就在昨天,猛然驚醒就快要到畢業的時候了,人生匆匆如白駒過隙,所以更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①形式的審美價值。文章中語言形式所帶來的美就是其自身存在的審美價值,如所運用的修辭語法、句式篇章結構等。在具有深度文化審美價值的美學作品中,其修辭的運用與一般文學作品相比顯得更加突出,是文章作品意義闡釋的主要依賴,修辭的存在,可以說是文章之所以可稱作是文學作品的關鍵所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文學類作品所含有的修辭美,用以培養學生對語言形式美的感受能力[3]。
②學生的審美創造。學會審美和審美創造的思想方向是一致的,是審美中的另一種升華。審美創造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學教育中最具思想性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方法,如:《論語》《史記》《王文成公全書》等都有后來之人為其注疏、正義,這便是審美創造的一種,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內容的深度解讀,發掘出常人所沒有看透的東西,進一步深入分析,得出適合自己審美方向的結果,正所謂“文之思也,其神遠矣。”在語文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文本解讀的學習要著重與培養學生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造能力。
以上這四種審美的過程其實是相輔相成,在文學作品的解讀中,只要帶領學生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學習自然而然地便會牽引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是幫助學生提高文本解讀水平的重要途徑。
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對于文本解讀教學的關注點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即是:原初意義、語言表達、篇章結構以及文章中所用修辭語言的綜合運用,學生可以通過這四個方面內容的學習鍛煉自己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方便理解,本文以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教材中魯迅先生《好的故事》為例,展開教學設計的思路。
教學目標:
(1)教學完成后,學生可以簡潔概括出文章所描寫的具體內容,明白作者的中心思想和語言表達情感。
(2)在學習中掌握文章中出現的生字生詞,學習書寫并通過對文章段落的解析,理解關鍵詞語所需表達的含義。
(3)掌握文章結構,充分理解文中詞句所具備的表達特點,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句式結構與當代句式結構的差異化。
(4)對本篇文章的結構特點進行全面的學習掌握。
教學過程:
①閱讀課文。去發現標題《好的故事》中的“故事”,是一個怎么樣的“故事”,它與我們日常所說的故事有什么不同?這個“故事”是由什么組成的?作者想要通過它來表達什么?文中所使用的表達手法與現代表現習慣上有什么不同?將其找出,并分析其不同結構所突出表達含義的不同。
②結果評論。通過閱讀建立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程度,發現文章中句式和篇章結構的特點,并與日常的生活進行關聯,思考有沒有在自己的身上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或者相似的夢境經歷,是否可以通過對當時情境的回想,結合對于文章閱讀后的感受,將其書寫出來。
在本課程的教學設計上,主要是以引導方式幫助學生可以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去學習這篇課文,加強學生對文學類作品的審美接受能力,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提升文本解讀能力。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所描繪的夢境具有哪些形象特點。
(2)通過學習了解文中作者所用修辭手法。
(3)結合對于文章的理解,分析作者在《好的故事》中所想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①在首次閱讀完成后,教師引領學生分別說說文章中“好的故事”,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發表一下自己的閱讀感受與閱讀理解,帶著自己的想法跟其他的同學進行一次思維上的碰撞。
②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在“故事”中所描寫的場景具有什么樣的特點?都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如何借助修辭的手段增加對描述場景的意會,加深情感。
③深度教學,與學生一起探討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走入了夢境中,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從夢境中脫離出來的?如莊周夢蝶般,究竟是作者走進了夢中,還是在編制的夢境中走進了作者?夢里夢外的場景轉換,作者是想表達怎樣的情感?
(1)通過對全文的理解,分析:“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這一段內容的含義,通過文章中細節的描述想象一下這是怎樣一副場景,可以通過書面描寫或者繪畫的形式,將自己的閱讀情感表達出來。
(2)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是如何理解標題《好的故事》如圣光閃現般出現在作者轉瞬即逝的夢境中?
教學反饋:
基于本文寫作于我國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所用語言表達與現代并不能進行,所以有些詞語相較于小學生而言比較晦澀難懂,因此在初次學習時,可以先進行通體閱讀,將難以理解的內容進行標注,再次閱讀時可嘗試以承上啟下的方法,用文章所具有的含義去進行有自主意識的理解。教師也應重視對于該類詞語的著重講解,帶領學生挖掘更深層次的含義,理解在那樣一個年代,文字所能帶來的力量與精神上的支持。
通過對文章修辭手法的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文學類作品的敏感度,對于文化內涵、氣質素養、寫作能力上有著極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本文客觀和實際運用的角度上分別闡述小學語文文本的解讀的重要性與實際教學中的運用性,幫助學生在閱讀教學時設計明確的目標,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安排以及修辭手法的學習運用,從基礎學習的層面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文學審美能力進行綜合性的培養,使其能夠在學習中理清文本教學的解讀和文本文學解讀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