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花
(安康市第二小學 陜西安康 725000)
作業是教師檢驗小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之一,是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學習目標,讓其明確自身的學習方向,從而能夠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根據目前諸多小學中語文科目的作業完成情況來看,存在著部分學生完成速度較快、質量較高,另外一部分學生完成速度較慢、質量較低的狀況,這是由于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以后,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語文基礎,但是每位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天賦有一定程度的差別,導致他們的學習基礎并不同,從而,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才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布置較難的作業對一些學習能力較弱、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存在較大的完成難度,布置容易的作業又會讓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太快完成作業,并且得不到能力上的鍛煉。因此,需要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作業進行合理的分層設計與實施,讓每位小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
每位小學生都是獨立的人,存在著不同的遺傳天性,導致其本身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質來制定教學目標與教學措施、手段,這樣才能符合當下最新的教育政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當然,作業的布置也屬于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作業也同樣應該做到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和特性進行設計。除此之外,小學階段的教育時間較長,低年級的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基礎的文化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高年級的學習中便會結合部分具有理解難度的知識點。但是對于高年級來說,其教學效果與小學生之前的學習狀況有很大的關系,造成了學生語文基礎參差不齊的狀況,這也意味著教師所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天賦,還要考慮學生之前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質量,多元化地思考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作業進行合理的設定,保障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在完成作業的時候實現能力的提升和知識的鞏固[1]。
在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下,統一布置作業是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選擇的教學形式,這種方式能讓教師的工作量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只需要將作業根據統一的答案批改即可。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這種方式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存在部分學生難以完成作業、另一部分學生感覺作業難度不夠沒有鍛煉到思維的情況。對作業實施分層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一狀況,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大的提升,分層作業對每位學生來說都是突破自我的超越。
小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其個人的學習積極性有較大的關聯,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更強學習意識的學生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當學生對學習這件事情產生了強烈的自信心時,自然會存在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人格,讓其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平等性,然后有自信心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也同樣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如果作業難度過高,學生依靠自身的能力無法獨立完成作業的時候自信心便會受挫,對自身產生懷疑,不利于教師的教學開展,而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個人能力,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就不會出現部分作業難度過大無法完成的情況,從而能夠在自身的能力范圍內被完成作業的喜悅所鼓勵[2]。
除此之外,學生完成的作業需要經過教師的批改,在統一布置作業的時候,存在部分學生作業內容完全正確、部分學生作業內容正確率較低的狀況,對于這兩類學生來說都是非常不好的學習狀況,會讓學習較好的學生產生自負心理,從而形成粗心大意的不好習慣;會讓學習較弱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長此以往,形成對學習的厭惡心理,這對于教學行為來說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教學現象,而通過分層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完成自身能力范圍以內的作業內容,則能夠幫助學生平衡學習思想,提高教學的合理性。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經過預習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可以幫助學生指明預習的方向,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在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設計的預習作業可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教材中都是固定的內容,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只會對教師所講解的任務進行深入思考,由于大部分小學生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邏輯思維,在預習的時候很難自身尋找閱讀的反向,都是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或是任務引導對課文進行了解。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布置預習任務的時候也要進行合理的分層,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符合其學習能力的預習任務,還可以讓其與同樣任務的學生進行正確率和預習效果的競賽,以這種方式讓其在自身的層次中不斷地進行突破,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保障學生的預習效果[3]。
比如在講解五年級課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時,教師可以設定多種多樣的預習任務,其中包括基礎任務:對課文中的生僻字的讀音進行標注、通讀全文、劃線標注文章中優美的語句并闡述自身的理由,這些任務較為簡單,只需要通過翻閱字典、反復閱讀全文、大致理解文章含義即可實現。還可以設定有難度的進階預習任務:通過資料搜尋了解我國西部地區的美景和風俗、將自身了解的其他美景和風俗與拉薩進行有效的比對、表述自身對西部地區的感受等,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查閱資料,對資料內容進行整合才能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需要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要做到充分了解課文中每個段落、每句話的具體含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完成難度。在設計完不同層次的預習任務以后,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任務的分配,通過合理的分配促使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將個人能力作為任務分配的基礎,用學生能力范圍以內的任務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了解興趣。
能力不同的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不盡相同,即使是在以往統一作業內容的情況下,有部分學生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全部作業,而有部分學生則可能需要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將作業完成,因此,在設定作業的時候需要考慮到作業的量對于學生的設定是否合理,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速率來對學生需要完成的作業量進行合理的分配,在設定作業的時候,可以給思維能力較弱、語文素養較差的學生安排更少的作業量,給具有更強思維能力的學生布置適宜的作業量,確保兩者完成作業的時間不會出現較大的差異。隨著“雙減”政策的公布,其中對教師布置的作業完成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教師需要依照既定的要求對作業的量進行把控,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分層,以作業完成時間為核心來實現作業的完成[4]。
比如在講解《小珊迪》這篇語文課文的時候,講解結束以后教師要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語文作業,其中可以包括對生詞、新詞以及重點語句的摘抄,還要能夠有感情通讀全文、根據文章的情節情況,進行《我的童年》作文的寫作,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就要讓學習能力較弱、作業完成速度較慢的學生僅完成前兩項作業內容,對于作業完成較快、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完成后兩項作業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同樣都需要完成兩項作業,不會引發學生的過多思考,并且還實現了作業完成量的分層。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其對世界的認知和對事物的感知都依靠教師和家長的悉心教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成熟的心智、優異的能力,在這一教育目標下,需要充分重視作業的布置,作業是學生課后進行知識鞏固的關鍵環節,也是對知識進行拓展的環節,要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教師需要對作業難度進行合理的設置,保障學生能夠完成作業內容,提高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消化程度,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層作業的設計需要對作業的難度進行合理的分層,再依照學生的能力進行合理的分配,語文作業的類型大部分都是與字、詞、句、文章有關,并且需要思考的內容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思考,給部分思維能力較強、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多地布置需要思考的作業內容。
在設計作業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作業進行分層,其中包括基礎型的題目、提升型的題目以及發展型的題目,這些不同類型的題目所針對的學生層次不同,對一些優等生,教師可以盡可能地布置發展型題目,讓其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在對教材內容有良好理解程度的基礎上鍛煉其發散思維,發展型的語文題目可以是部分讀物的讀后感,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鍛煉其寫作能力,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前提下,有效地進行拓展能力的提升。對一些中等生布置提升型的題目,實際上提升型的題目不用重新設計,只需要讓中等生以基礎題中較難的題目為主要作業,再完成部分拓展作業即可。其余學習能力較弱、對課堂知識掌握程度較低的學生就可以盡可能地完成基礎作業,把課文中的生詞進行深入的了解,充分理解課堂內容,不斷地夯實基礎,提高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對作業難度進行分層能夠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在安排作業的時候可以對學生的實際完成情況進行實時的觀察,每隔一段時間就對學生的作業級別和學習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實現學生個人的良好發展。
作業的分層不僅限于從學生的作業量和作業難度層面進行分層,還需要對學生的作業批改方式和評價考核標準進行分層,小學生年齡較小,其對教師有著一種特殊的尊重感,對教師所給予的評價有較高的重視程度,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感受,根據小學生的性格選擇評價的語句、根據小學生的能力制定評價的標準。教師可以將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對不同層級的小學生進行不同要求的標準,比如:在作業批改的時候,教師給學習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制定的標準可以是工整完成作業內容,并且做到高質量完成;對學習成績靠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制定的標準則可以是認真完成基礎作業,能力不同,完成作業的要求就要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進行作業評價的時候也應該有一定的差異,對于學習較為落后的學生來說,其在學習的時候本就存在著對語文學科的排斥、學習基礎較差、沒有學習自信心的狀況,要讓其有良好的學習狀況,就需要激發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其有良好的學習自信心,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的時候就需要更多地采用鼓勵性的詞語,即使其與其他學生之間有一定的差距,也要引導其與自身進行比較,督促其完成基礎任務,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5]。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其關系著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鍛煉與養成,為了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教師會給高年級的小學生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需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分層作業的形式來激勵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充分感受到教師所給予的鼓勵,建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小學語文作業大致分為兩類,其一是課前的預習作業,其二是課后作業,這兩類作業都應該進行合理的設計,從作業量、作業難度和作業評價標準方面進行合理的分層,讓學生在自身能力范圍以內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