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晉璇
(吉林農業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其中撤銷中職教育類中的學前教育專業,仍保留2019年增設的“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在此新形勢下,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如何適應其發展,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要的幼師人才,成為當前需要探討的熱點問題。
2018年教育部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培養體系要以本專科為主體,中等職業學校相關專業重點培養“保育員”。2020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國控專業設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自2021年起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停止招收新生,可轉設為“幼兒保育專業”。2021年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其中撤銷了中職教育中的“學前教育專業”,保留2019年增設的“中職幼兒保育專業”。新政策文件的出臺,表明了國家對學前教育更加重視,學前教育專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幼兒教育師資的培養更加具體化、專業化。因此中職學校要立足當下,抓住此次機遇,對本校的學前教育專業進行轉設,以期能培養出更專業、社會需要的幼師人才。
隨著二胎、三胎政策的不斷開放,目前第一批二胎政策開放后出生的適齡兒童已達到入園年齡。相關研究預測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后,2019年學前教育階段新增適齡兒童達600萬人,預計到2021年,幼兒教師和保育員缺口將會超過300萬人。按照國家的規定,幼兒園需全面落實“二教一保”,“兩教”即每個班級需配備兩位專任教師,專門負責幼兒的教學活動工作;“一保”即每個班級需配備一位保育員,負責幼兒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以及配合專任教師的工作。但實際上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例如經費不足、社會對保育員的認可度不高、工作繁瑣、工作流動性較大等,很多幼兒園只能保證每班配備一名專任教師、多班一名保育員。同時,“二胎政策”使得有更多生育計劃的幼兒教師增加請假、休假時間,因此幼兒園需要招聘更多的幼兒教師。雖然政策規定幼兒教師的培養體系要以本專科為主體,但是巨大的幼兒教師缺口使得中職學校學前教育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依然很不錯。因此,中職學校加大對保育人才的培養,可以對幼兒園的相關崗位提供必要的人才補充[1]。
目前我國保育員的就業門檻比較低,年齡要求在45歲以下,學歷初中以上即可。大多數保育員僅接受了簡單的職前培訓、經考試獲得保育員資格證即可上崗,而職前培訓多是簡單照顧幼兒的技能以及崗位的制度要求等,并不涉及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幼兒生理、衛生保健知識等,在帶班時沒有發揮真正的保育作用,僅僅是照看幼兒日常吃飯、喝水、午睡以及保持幼兒衣著干凈等,沒有完成輔助專任教師共同組織教育活動的職責。上崗的保育員多是依據自身的育兒經驗進行工作,由于其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技能的缺乏,導致我國保育員的專業性較低,進而影響了我國整體幼兒教育的發展。因此,中職學校應承擔起培養專業保育人才的責任,提升保育員的理論、技能水平,為我國幼兒教育輸出源源不斷的專業性保育人才,進而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
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中職學校依據國家教育總目的、政策要求以及社會崗位需求對受教育者提出的具體的標準和要求。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相關課程等都基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已經把學前教育專業劃分為中等職業教育類專業之一,并明確其職業資格為“保育員”。中職學校學前教育旨在培養出具有專業的教育理論知識、技能以及保教能力的人才,但是目前部分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教育部規定的并不相符,依然以培養幼兒教師、幼兒園管理人員等為主,存在著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方案未能體現中職教育特有的實踐性等問題[2]。
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定向的職業資格為“保育員”,然而多數中職學校在課程設置時依舊體現了“重教輕保”,“保育技能類課程”應該是中職學校學前教育的重要課程,但是學校更加重視學前教育的理論知識以及藝體技能的訓練,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保育相關知識及技能的培訓有所忽視。同時,大部分中職院校的頂崗實習集中在最后一學年,導致教學與實踐無法緊密銜接,學生掌握的理論和技能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訓練,進而影響后期實習中學生的實踐教學水平,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綜合素質較低,不符合行業需求。與本專科層次的學前教育課程相比,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更應該立足“實踐性”,不斷關注行業的實際需求,科學設置課程,切實提高本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核心素養,進而提升畢業生的職業勝任力。
“二胎政策”的開放使得適齡兒童數量呈增長狀態,同時幼兒教師的缺口也是不斷增長的狀態。因此中職學前教育畢業生就業率是比較不錯的,多數學校都會與不同的幼兒園進行合作并輸送優秀畢業生,實際上中職學校畢業生有從事幼兒教育的意愿,就業是相對容易的。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社會對幼兒教師的認同感較低,認為保育老師僅僅是“保姆”的角色、并不算是教師,同時幼兒教師的薪資、福利待遇遠低于教育標準,其次幼兒教育工作的繁瑣也會導致幼兒教師的流動性比較大,就業情況不是很穩定。我國目前幼兒園分為公辦和民辦兩種,許多民辦幼兒園由于資金、實力等的限制,無法保證幼兒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使得幼兒教師晉升發展空間有限。畢業生在擇業時會考慮從事該工作是否有發展前景。
教育部相關文件的頒布為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明確了發展方向,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前教育專業可轉設為幼兒保育專業,培養保育員。保育員專業化的重要性多次被我國的教育專家提及,有的專家甚至提出在學前教育階段應將“保育”置于“教育”之前的首要地位。同時家長也希望幼兒園的保育老師能夠接受系統的教育,更好的保證幼兒活動的進行。因此,社會各界都應重視保育員的專業化發展,首先要轉變傳統“重教輕保”的教育觀念,樹立“保教一體”的理念,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計劃等過程中立足“保教一體”理念。同時應加大宣傳力度,改變社會上傳統“保育阿姨”的固化思維,提高保育員的地位和待遇,為保育專業吸納更多人才,進而為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3]。
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轉設為幼兒保育專業后,培養保育員以及其他相關機構所需要的保育人才。這表明中職保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區別于學前幼兒教師的培養目標。在幼兒園工作中,專任教師與保育員的職責分工都有所不同,專任教師是負責設計、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保育員則是既要完成對幼兒的生活照顧、又要協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首要關注“保”與“教”的關系,提升學生對保育工作的崗位認知,了解我國當前幼兒教育的發展形勢,掌握幼兒教育、心理、保育等基本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幼兒保育技能、藝體技能等,進而實現“保中有教、保教一體”。其次,要重視幼兒保育人才綜合素質的發展,保育員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責任心、耐心等素質在日常生活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為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要提高幼兒保育人才的綜合素質。因此,中職學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要以“保教一體”為核心,依據教育部的規定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進而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保育人才。
針對部分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不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人才培養的質量較低等問題,中職學校應從我國學前教育的實際出發、關注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結合教育部規定的教學標準,依據培養目標科學設置、調整現有課程。
(1)專業核心課。依據人才培養目標,中職學前幼兒保育課程的專業核心課應以“保教一體”為基本,開設幼兒衛生與保健、幼兒心理學基礎、幼兒教育學基礎、幼兒園保育、0-3歲嬰幼兒撫育與教育、幼兒園游戲、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等課程,這些課程是落實“保教一體”理念的基礎,專業核心課的創新可以更好地實現“保教結合”。一些核心技能課程應依照實際的工作場景來設置,以工作任務為主線,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依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來解決問題,學習、強化各項技能,進而縮短未來工作的磨合期。
(2)專業方向課。專業方向課應包括幼兒手工、繪畫、視唱、舞蹈、幼兒教師口語、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園教育課件制作等。中職學校培養的保育人才在掌握核心技能的同時也要掌握藝體技能和幼兒教師的教學技能,以更好地配合專任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及滿足自身能力的提升。
(3)專業選修課。專業選修課應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中職學校應根據專業方向設置不同的拓展課程,使學生在掌握更多技能的同時提升其綜合素養。中職學校可以開設兒童戲劇教育、幼兒突發事件處理、幼兒營養衛生、幼兒家庭教育指導以及項目式特色教學、蒙臺梭利教學等,既能鍛煉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又可提升學生的保教能力。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過去的人才培養以“就業為導向”,但從2018年至今,我國倡導培養以高中為起點的五年制學前教育人才,畢業生面臨著就業和升學兩種選擇,在《中職專業目錄》中,中職幼兒保育專業的對口高職、本科教育學科為“學前教育”。基于高職百萬擴招的政策,學前教育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招生規模擴大,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家長更加希望兒女能夠繼續提升學歷,因此中職學生升學的意愿也不斷提高。
基于此,中職學校應關注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保證學生可持續全面發展。一方面,加大對就業意向強烈的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該類學生的對口就業方向為保育員、早教培訓機構教師、社區幼教機構工作人員、兒童社會工作者等。對于此類學生,教師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應重視技能及綜合素養的培訓,并關注職業資格證考取的情況,以促使學生能順利就業。另一方面,對于有繼續升學意向的學生,學校要增加公共基礎課及文化課的比重,注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夯實學生的基礎,為升學做好充足的準備。
構建學生、教師、企業、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即改變傳統以終結性考核為主的評價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公共基礎課以書面考核為主。專業技能課則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體,將學生日常學習態度、學習表現、知識技能運用規范納入課程成績評價范圍,同時對于技能的考核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對技能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以保證學生真正掌握該技能,形成以過程性學業評價為主、期末考試為輔的評價體系。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以行業、企業評價標準為依據,注重學生在實習實訓中的成長發展,關注學生的進步,形成學校與企業專家共同參與學生實習環節的評價機制。
專業的教師隊伍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也是促進保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應建立“雙師型”專業教師團隊,首先學校要加大對校內現有專業教師的支持,支持教師團隊參與教研課題,提升教師教學、教研能力,在教師隊伍中開展多種類型的培訓,例如參加進修、學術研討等活動,讓教師不斷學習前沿教育理念,拓寬教師的專業知識層面。同時聘請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擔任學校的兼任教師,為專業建設提供切實的保障。鼓勵中職教師進入一線,一線教師進入學校,提升教師理實一體能力,要求專職教師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以增加學校“雙師型”教師的比重。
中職學校一般的實習課時安排為前兩年進行理論、技能知識的學習,最后一年進行頂崗實習。這種模式導致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脫節,一方面掌握知識后無法及時得到訓練,另一方面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對已學知識產生混淆甚至遺忘,導致工作磨合期變長。因此學校應增加實訓次數、縮短實訓周期,做到學習-實訓-反饋-學習-實訓,反復的學習和實踐、即時的反饋能夠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應與校外實踐基地緊密合作,進行多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加強園校合作的深度,根據學校自身水平可建設附屬幼兒園及實訓基地,將課堂設在實訓基地,讓學生進入角色,學校和幼兒園共同培養專業的保育人才,切實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在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中職學前教育只有緊跟時代步伐,才能有所發展。面對撤銷專業這一現狀,中職學前教育的轉型迫在眉睫,轉設為幼兒保育專業是當下的最優途徑,幼兒保育人才的專業化培養備受關注,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課程設置、評價體系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以適應社會行業崗位的需求。同時要注重“就業與升學”雙導向,為有升學意向的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就業意向的學生增強其職業勝任力,為我國學前教育的輸送更多專業化保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