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長生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
會計專業實踐性強,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需要科學課程體系的支持,也需要產教融合教學手段的輔助,在此條件下,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才能良好適應市場。深入思考產教融合深化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手段,注重提高人才的素質和技術技能,優秀的人才涌入市場,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科學的產教融合思路,實施實訓教學機制,充分發揮產教融合的教學優勢。
高職院校積極更新會計專業的教學理念,重視引導學生理清未來發展方向,做好職業規劃,使得學生對自身的未來充滿信心,有自豪感。產教協同育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無論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模式都堅持與時俱進,設置的人才培養目標符合企業生產活動對人才的需求。會計專業的知識應用性強,注重培養學生的會計業務能力非常關鍵。學校做好理論知識教學,并與企業合作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更新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前往企業實習的機會,學生積極嘗試將學校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會計業務中,有效鍛煉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1+X”證書制度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當前國家人力資源部門制定的資格證書已經超過500多種,獲得專業證書,能體現個人的專業能力。這一教育理念能大大提高人才培養水平,使得會計專業的學生能夠良好掌握實務操作、財務報表分析以及納稅申報專業知識[1]。學校培養財會人才,高度符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專業人才更好適應企業實際工作。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獲得的證書有初級會計證、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證書、經濟師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學校要加強職業資格證書的宣傳,鼓勵學生獲得這些職業資格證書,增強社會競爭力,更容易獲得企業的認可。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的核心是校企雙元主體育人。學生是學生和學徒雙重結合的主體。構建情境化的教學條件,使得學生能夠良好銜接學習和就業。現代學徒制與產教融合有很強的契合度,培養會計專業人才應充分考量本地經濟的發展及學生學習專業的理論知識體系,并在教師創建的情境中進行實踐性的操作,以工作為導向,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為有效踐行產教融合背景下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需有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理念和模式。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所確定的專業課程體系要與職業崗位的現實需求良好銜接,構建的會計課程體系,要符合財務管理相關就業崗位的具體要求。
首先,做好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確保為課程教學提供科學依據,促進課程建設。高職院校有效革新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創新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院校需做專業調查工作,圍繞崗位需要、職業技能要求、企業財務管理要求做調研,實現課程體系與工作體系的良好對接,在創設學習任務時,也要以職業相關任務要求為中心,當學生的學習任務是合理的,也就意味著產教融合背景下,學校的課程體系和內容價值更大。
其次,為了保證學生樂于學習,學校需重視革新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傳統的會計專業教學活動有可取之處,應予以保留,在此基礎上實行產教結合,設置專業化教學體系,良好適應行業的發展需要,根據時代發展及時革新教學標準和內容,高職院校撰寫相關教學材料,滿足情境教學、實訓教學、創業、就業、科研成果落地的需求,為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
再次,重視實訓項目的開發,實訓項目能夠滿足會計專業的實踐性要求,注重完善實訓環境和條件。搭建孵化基地,滿足創業和創新需求,以企業的實際業務為基準,開發實訓項目,優質的軟硬件支持,使得實訓項目得以順利開展。
最后,及時更新教學方法,這是一項長期事業,屬于過程性教學工作,所執行的教學方法要能夠保證學生易于堅持,并從中獲得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穿插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確保學生在接受教學時,能有所收獲。借助學校課程資源庫、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支持,有效深化會計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高職院校創建實踐平臺,為實訓機制的落實提供支持,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學生的從業信心。建立產教融合實訓教學機制,創建真實的職業情境。所建立的實訓機制,有社會企業的參與,在校方的努力下,使得企業能夠有效發揮教育作用。學校與代賬公司合作,學生就能接觸到不同企業的財務情況,并接受與現實工作和業務有緊密聯系的培訓活動,能做專業化的財務分析工作。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也能良好把握工作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知曉企業對專業人才的知識要求和技能要求,這也是產教融合教學針對性的有效體現。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型模式,“1+X”證書制度是新時期職業教育的新使命。該人才培養模式統一了培養標準和企業內部的標準。評價方式也有很強的綜合性,統一學校的評價和社會的評價。實施“1+X”證書制度能真正體現職業學校的辦學實力,也能有效促進學校與企業合作,使得企業也能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中。“1+X”證書培養模式,需要建設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置專業和課程、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做好教學評價和教學質量的監控。發動職業培訓機構的力量,制定證書職業技能的標準。促進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體現教學的開放性。學生獲得證書的概率可以是評價職業院校教學水平的一個標準,也是用人單位評價人才的一項關鍵指標。科技不斷進步,出現了智能財稅,數字化的管理會計能實現財務共享,學校執行“1+X”證書制度,使得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時俱進,朝著正確的人才培養方向發展,較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就會計職業資格而言,獲得良好發展需要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建立評價機制,起到為將來學生就業提供支持的作用[2]。組織相應的考試活動,設置統一的及格線,有筆試環節,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管理知識以及實操部分。學生通過努力學習,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學校為學生提供專業培訓活動的場地、師資力量、學習材料等。這其中還涉及到職業培訓機構,學校允許這些機構的參與,為學生提供更為細致和專業的服務,使得學生能夠順利通過職業資格考試。高職院校積極利用改革機遇,與職業培訓機構積極合作,建設多個主體評價體系,實現對人才專業力量的評價,也是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執行該制度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大學校園內學到有用的知識,順利獲得多種層次和多種類型的職業證書。學校方面加強對該制度的管理,制定學分轉換管理制度,對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考慮,不斷細化學分轉換規則。比如學生取得初級會計證,就免修初級會計課和經濟法,學生獲得初級會計證,也能得到這兩門課程的學分。
重新構建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服務產業經濟的考察,開展企業調查工作。在國家層面有“X”證書考核標準,將這些標準與“1”深度融合,使得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得到完善,由此提高教學模式的合理性。專業教學的標準與會計職業技能標準結合,確定培養會計人才的重要專業內容,設置會計課程追求精益求精,剔除那些與專業課程不相符合的內容,加入一些新型的會計專業知識。選課有更強的開放性,允許學生跨專業、跨門類。例如在初級會計考試前的備考時間里,學校方面就要做相應的考慮,結合考試內容,規劃課程和教學,統一處理并整合初級會計管理和實務的相關內容[3]。構建課程與證書學分互換制度,這樣能有效避免學生重復學習,節省大量的教學資源,在此條件下,學生的職業實踐經驗也會有所增加。重視多方聯動,使得高職學生能夠重視會計職業證書,并借助學校的力量和自身的努力獲得這些證書,學校深入開發網絡課程資源,學生根據自身考證的需求,觀看這些課程,有效學習會計知識,充分發揮網課教學的作用,促進高職學生獨立學習,延長學習時間,提高學習質量。
產教融合背景下,重構人才培養方案,要積極建立實訓平臺、校外實習基地,所建立的培養模式要實現技能與素養的結合,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框架,有理念、平臺和實習基地。
現代學徒制理念將多項內容有效結合,這其中包括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專業知識進一步細分為會計專業的通識以及特定的會計知識。職業道德進一步細分為個人的行動工作動機、個人的責任感和個人的道德感。專業技能可進一步細分為觀察、記憶、思維以及操作能力[4]。所形成的課程設置體系包含基礎課、核心課、實訓課以及人文素養課,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正式授課期間采用的教學方式有明顯的遞進式特征,無論是在理論課教學還是產業實訓課教學活動中,都充分體現出對學生會計智商和情商的有效提高,全面結合職業技能和素養。
現代學徒制的教育平臺可以是校內的技能大賽,實現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培養。競賽團隊由專業的骨干教師、會計專業的學生組成。競賽的同時,也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實訓,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會計實訓過程中,就能接觸到會計專業理論知識。通過會計職業技能大賽,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促進專業知識得到有效鞏固,有堅定的終身學習意識,通過技能競賽這一平臺,提升會計專業學徒的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以賽促學。除了技能大賽這一平臺,還有線上教學平臺,也就是微課、云課堂以及超星學習,這些平臺借助網絡手段,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便于會計專業的教師布置學習或工作任務,便于學徒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和技能。
踐行現代學徒制教學理念,需要有實習基地的支持。需要學校與社會上的一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或其他行業的公司建立合作關系[5]。產教融合背景下,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有學校的參與,還有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以便充分發揮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的作用,使得學生畢業即上崗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夠順利實現。學校與信息技術公司合作,該公司能教學會計軟件,也能在會計技能大賽的培訓和總結中發揮作用。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也就是學校與企業對接的成果,使得在校的情境化教學順利轉化成為實際的會計工作。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革新,所踐行的培養機制能實現對學生真實操作能力的有效鍛煉,在此期間會計專業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高職院校發展會計專業人才教學,采用產教融合方式,應具備與時俱進的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會計業務能力,鼓勵學生在校上學期間就努力學習獲得多種職業資格證書,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在實施現代學徒制教學時,借助技能大賽,加強業務情境的建設,促進學生步入企業后能順利適應工作環境,高度滿足崗位業務需求。學校實施“1+X”證書制度,關注學分互換,提高學校專業教學合理性,使得學生能夠有較多精力去考取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