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湛丹(天健會計師事務所湖南分所)
內部審計指企業內部專門設置的審計部門,通過制定一定的標準,設計系統性的方案來對本企業內部的業務活動、管理活動進行風險管控,對企業既定的目標做出審查與評價。隨著企業多元化經營的不斷發展,其市場環境和管理環境也隨之變得更加冗雜,客觀上要求審計部門加強對本單位的經營活動的嚴格審查,以減少可能發生各種損失的風險。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最大的區別之一是內部審計只針對企業內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核查,檢查各項經營活動是否合法合規。
王光遠(1994)認為,以企業財務狀況為中心的傳統內部審計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不適合現代企業的發展,這就需要轉變審計模式,逐步實現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審計效果。朱本千(2016)認為,隨著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其業務范圍越來越廣,審計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要逐步扭轉過去只針對事后審計的舊模式,轉變為以增強事前風險識別與風險評估的審計新模式,才能減少內部審計的工作壓力,提升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郭永平(2016)認為,企業的經營業務發展不斷向全世界各地發展,其在業務領域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也需要在審計領域不斷實現審計技術的進步。要強調以風險管理作為導向的審計工作模式才能真正根治企業內部舞弊現象的發生。
嚴暉(2004)認為,內部審計只有隨著時代的步伐進行變革,與時俱進地落實風險識別與風險評估職能,才能提升監管的水平,更好地解決企業由于內外部經營模式的轉變所面臨的審計工作的復雜性。王光遠(2002)認為,建立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模式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應該從完善內部審計法規、明確具體管理流程方面著手,按照企業內部控制流程進行徹底的檢查,堵塞可能存在的風險漏洞。郭群(2004)認為,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識別風險點、篩選風險點和提交審計意見,這些工作需要借助更強大的信息化系統才能實現審計效率的提升。
密國強(2013)認為,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性還不夠強、獨立性還不夠高導致內部審計工作的成效不佳,需要重視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曾細莉(2015)認為,大部分國有企業的審計部門對內部風險點的關注度不足,工作范圍不夠廣。僅對重大的審計項目如離任審計等進行全面的、詳細的審計,而容易忽視日常存在的潛在風險的常規工作。魏巍(2016)認為,創新審計模式才能確保國有企業全面、深化的改革,以適應復雜的市場環境。要不斷地提升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程度,實現數字化審計和高效審計。
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是以風險評估為起點,重點分析企業內部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外部阻礙企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來制訂審計計劃、分配審計資源、選擇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以幫助企業發現風險管理漏洞,降低審計風險,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第一,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拓寬了審計范圍,提升了內部審計數據信息的準確性。風險導向不僅涉及企業的管理層面,還貫穿于企業經濟業務的各個階段,真正實現動態的、連續的全程監控。第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使審計的分析程序得到了全面的應用,使分析性測試的內容更好地應用到審計活動中,打破了傳統賬項審計的弊端,與現代管理的思想更為契合,審計模式得到了創新和改革。第三,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了更有價值的審計信息,提升了審計決策的準確性。從風險導向審計的職能上看,無論是審計的流程或者審計的方法,都是以發現風險和規避風險為核心職能,不僅具有評價和監督的作用,還有咨詢功能,這對幫助管理者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需要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就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企業的管理層缺乏一定的審計規劃意識,缺乏風險評估工作的規劃性,對風險評估的重視度不足。尤其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仍然停留在糾察錯誤、防止員工或機構之間徇私舞弊的一個階段。同時,部分管理層往往更多地關注本單位的業務進度而不重視內部審計部門,與內部審計部門的溝通較少,導致在進行風險評估工作中缺乏科學性的統一規劃,部分審計人員面對工作只是應付于“走過場”。再者,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會牽涉到相關人員的利益,導致其在企業里面存在感較低,與業務部門的工作銜接度也不高。
在風險導向模式的審計流程中,風險評估是內部審計工作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審計工作遵循著“目標——風險——控制”的方向來確定審計目標,進行風險識別、分析和評估,才能落實具體的審計流程。如果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的內部審計風險評估與實質性審查,可能會造成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在制定審計計劃時趨于形式化,僅僅是對風險做出初步、表面的識別與分析,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實施有效的風險評估程序,這會使審計工作得出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
大部分的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都重視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使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實現了對企業財務資金的統一管理和控制,為管理層及時做出決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相比之下,企業在執行內部審計活動過程中,其信息化程度遠遠達不到財務信息化水平,財務系統和審計系統配套的接口建設工作依然滯后,計算機審計效率遠遠不能達標,無法通過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完全實現遠程審計,影響了審計效果和審計效率。另外,高素質的審計人才仍然短缺,特別是缺乏既精通審計業務又熟悉計算機軟件開發的復合型人才,企業內部審計項目的信息化水平建設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一套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能夠全方位地評價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質量,但是大部分的企業缺乏相應的激勵和獎懲量化指標,未完全建立一套完整的內部審計人員績效考核評價體系與激勵制度來優化審計資源的配置。因此,在審計人員的績效考評工作中,可能無法完全通過量化的考核指標來突出審計人員風險識別、分析和應對的能力,無法有效考核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質量和風險應對能力,難以調動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1)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制定審計的發展戰略規劃,加快審計部門架構建設。一方面,要從審計部門的架構上進行規劃改造,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切實提升審計部門在整個企業中的地位,優化審計部門的審計制度和審計參考指標。另一方面,由于審計部門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需要對審計部門的人員配置和崗位結構進行合理的規劃,對于企業內部的專職審計人員,需要每年按時進行專業的技能培訓,才能不斷優化審計部門內部的人才結構,提升人才架構建設水平。
(2)企業應構建完整的內部審計制度,完善審計體系,重視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和審計規范的建設。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積極改進內部審計制度和規定,建立一套高效、準確的風險識別機制。按照內部審計工作準則和企業實務指南中的規定,明確工作流程、執行程序及方法,落實內部審計組織的獨立性。
通過不斷完善審計部門的功能,全面推進內部審計系統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使其貫穿于內部審計工作的始終,才能為上級管理部門提供更多有效的審計信息。
(3)企業應制定內部審計工作具體指南,推進審計工作標準化。大部分的企業在推進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工作中,往往缺乏標準的內部審計工作具體指南,沒有注意到構建標準化的審計保障體系對于審計工作的重要意義。為此,要把制定內部審計工作具體指南放在重要的位置,進一步杜絕內部審計的形式主義,才能發揮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工作的優勢。
風險管理工作的重點是強調風險的事前控制,審計人員要著眼于企業所處的行業、法律、政策等對內部審計工作產生影響的環境,通過合理地設計審計工作方案、選擇風險評估指標、構建審計分析模型等流程來執行風險評估程序與實質性審查。在具體的審計工作中,將目標進行分解和量化,逐一設置對應的風險評估指標,以此來幫助審計人員建立正式的風險評估程序,按照風險評估指標正確地執行內部控制測試或實質性程序,避免審計人員在執行計劃時僅依靠經驗判斷的弊端發生。
隨著當前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和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越發復雜,純粹地依靠人力去處理大量的審計數據,不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錯誤率極高。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應用技術逐漸成為現代企業發展中必不或缺的時代,企業應加強內部審計項目信息化水平建設,包括加大先進審計軟件的開發力度、更新計算機系統設備和升級優化數據庫等,進一步整合審計數據處理能力,才能提高審計數據分析效率,保證數據分析的準確性,提升審計工作的綜合效率。除此之外,為了加強內部審計人員之間以及外部相關人員的橫向溝通,企業可以搭建專門的網絡應用平臺來加強聯絡和溝通。既能夠降低溝通成本,又能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還能減少外界因素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應完善現有的審計績效考核制度,探索更適合管理需要的審計人員考核制度。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雙重考核標準,針對員工對工作的心態與積極性以及工作的完成進度、完成效率等方面設計可量化的考核指標,并在考核工作中不斷完善內部審計考核與激勵機制建設。把物質獎勵和職級提拔機會及時授予工作積極性高、業務效率高的審計人員,從而提高整體隊伍的工作積極性。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多個維度來激勵審計人員,酌情從審計人員的工作激情、審計團隊的合作情況以及審計隊伍建設力度等方面綜合衡量審計人員所作貢獻,以便設計相應的獎勵方案。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是從企業戰略發展的角度來全面提升內部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可以使個人的權力得到相互制衡,減少舞弊行為的發生。內部審計工作能否有效地進行,也依托于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才能搭建良好的審計工作運行平臺,創造制度化的工作運行環境。如果企業管理層都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客觀性和權威性的優勢,為審計人員的工作更順利地開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后盾支撐。
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活動從企業整體的戰略目標出發,在制定相應戰略目標的基礎下,對業務活動中存在的風險提前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審計工作。雖然企業在實施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應用層面上還面臨不少的困難,但是,企業只要能夠以自身的經濟特點為根本出發點,結合國內審計制度和相關政策去構建風險導向的審計體系,就能逐步提升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不斷創新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方法,不斷積累成功的審計經驗,使企業在穩健的內部管理環境中得以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