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丁山(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過去,鄉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城市出現經濟困境時,提供了很好的軟著陸空間。但是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崛起,城市就像“抽水機”一樣源源不斷地將農村的人才、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抽”到城市,導致農村地區愈加落后。黨中央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說是正當其時,相信不久的將來,鄉村將煥發新的風貌,為國內大循環提供持續的內需支撐,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金融是近幾年興起的新一代金融服務,將互聯網、數字技術與傳統的金融相結合,突破地理空間束縛,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可負擔的、低成本的、風險控制強的金融服務,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一把“利器”(梁榜和張建華,2018)[1]。政府高度重視數字金融的發展,推動大型金融機構設立數字金融服務部門并在鄉村地區不斷發力。在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尚待破局的形勢之下,作為經濟運行“血液”的數字金融如何影響鄉村振興? 數字金融在服務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諸如此類問題的探討,對于促進鄉村數字金融發展、加快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關于數字金融和鄉村振興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加,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數字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有效路徑的研究。劉琳(2021)[2]認為,當前數字金融的人才較少、傳統的金融服務向數字金融服務的轉型滯后、鄉村居民對數字金融的信任度不夠等問題制約了數字金融在鄉村的推廣,因而提出提高鄉村居民的數字金融素養、完善征信體系和風險分擔等路徑,以發揮數字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董志勇等(2021)[3]認為,數字金融能夠提高鄉村居民的金融可得性、促進鄉村居民實現消費升級,進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并提出數字金融基礎設施、提升金融機構數字金融的服務水平、加強數字金融服務的相關監管等路徑選擇。二是數字金融對鄉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劉自強和張天(2021)[4]通過構建空間計量模型,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居民收入結構,提升鄉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時還存在空間效應。朱兵(2021)[5]采用省級面板數據構建面板模型,研究發現數字金融能夠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發揮減貧功能,其中數字金融中的覆蓋廣度對居民收入改善的效果最強,因此他提出當前階段應該加大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普及數字金融產品,加大數字金融在鄉村的推廣力度等建議。
綜上所述,已有文獻多側重研究數字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以及數字金融對鄉村居民收入的影響,較少聚焦數字金融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而且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鄉村振興的主要內涵出發的機制研究系統分析框架還不夠充分。因此,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金融發展復雜性的思考,本文通過梳理大量文獻資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在深入分析數字金融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基礎上,進一步剖析當前數字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從政府和金融機構兩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推動數字金融在農村地區的普及,促進鄉村振興。
數字金融作為數字技術和金融服務相結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務,能夠突破地理界線,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低成本、便捷、風險可控的金融服務,能夠有效地緩解過去農業農村發展中金融排斥問題,為農村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在過去的幾十年,政府在應對經濟困境以及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方面,先后實施了一系列的區域性發展戰略以及支持農村發展的戰略,取得的成效十分顯著,形成大量的設施性資產,扶持并發展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的服務性產業,加速了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這些產業的發展、設施性資產的使用催生了大量的資金需求。而數字金融開始出現后,便不斷深入鄉村,為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許多農村金融機構也不斷優化數字金融以更好地適應農村的發展(謝地和蘇博,2021)[6]。鄉村居民通過數字金融服務終端、網絡服務平臺觸手便可獲得低成本、便捷的貸款。另外,許多農村的企業都是小微企業,由于其財務信息不夠規范造成的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村地區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但是數字金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能夠很好地改善農村地區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過去,農村由于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大量的農村土地污染,同時一些鄉鎮企業由于技術水平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在生產過程中直接排放污染物,造成農村地區污染嚴重。在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美麗中國”政策及理念的背景之下,可以說農村是承載生態文明的重要空間。數字金融能很好地發揮金融的要素資源引向功能,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綠色農業、綠色產業,拓寬了鄉村地區環保項目和環境污染治理項目的資本來源。與此同時,數字金融還能提高鄉村居民的環保意識,營造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理念。由此可見,數字金融通過助推鄉村“生態宜居”進而促進鄉村振興(譚燕芝等,2021)[7]。
數字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信用體系的建設,數字金融利用大數據技術,判斷申請貸款居民的還款能力、信用水平并精準化畫像,從而決定申請人的額度。鄉村居民要想獲得數字金融的資金支持,必須在平時注重自己的信用,信用好的鄉村居民或者鄉村小微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數字金融支持、更優惠的利率。由此,倒逼鄉村居民營造良好的“鄉風文明”氛圍,守信、誠實。
數字金融的發展能夠幫助鄉村居民更好地適應智能手機時代,提升居民對移動互聯網、相關APP的使用能力,為鄉村精準化治理提供了很好的互聯網應用素質,方便數字化治理手段的普及,提高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另一方面,數字金融在廣大鄉村地區普及過程中,基層組織承擔了一定數字金融相關政策宣傳的工作以及協助金融機構為鄉村居民征信,在此過程中能夠提升基層組織負責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金融素養,從而提升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
數字金融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能有效地緩解過去資本在城鄉之間單向流動的困境,使鄉村居民能夠獲得低成本的貸款支持,利用于農事活動或者企業經營,從而提升鄉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外,隨著數字金融在鄉村地區的不斷推進,數據應用得到更好的協調和分享,農業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使農業生產活動的風險得以控制,進而穩定鄉村居民的收入。由此可見,數字金融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鄉村居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民“生活富裕”(夏詩園,2021)[8]。
數字金融在鄉村發展迅速,日益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幾年的實踐發現,數字金融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短板。
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的金融主要由農業銀行、農信社和郵儲銀行等主體供給,以及一些農村當地的非法定的民間借貸。這些傳統的農村地區金融供給主體由于缺乏競爭,因此在數字金融服務方面的激勵不夠,導致供給效率低。與此同時,各個供給主體之間缺乏合作,各自為政,使得各主體收集的信息無法相互共享,增加獲取相關信息數據的成本。
由于數字金融是新興事物,發展時間較短,對數字金融監管的技術和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使得政府監管無法及時跟上數字金融的發展,導致監管相對滯后。近些年,鄉村出現利用數字技術進行非法放貸、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未得到有效監管,導致鄉村居民對數字金融產生信任危機。農村數字金融服務相關法律制度的邊界相對模糊,也極大地限制了數字金融發展。
由于鄉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于數字金融和數字技術的接受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阻礙了數字金融在鄉村的進一步發展(楊農,2021)[9]。部分鄉村居民在金融機構辦理的服務主要是存、借、匯等業務,擔心信息不對稱導致自己上當受騙,難以接受作為新興事物的數字金融服務,產生信任問題。
大力推動農村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因地制宜研發并推廣更多針對農事活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數字金融產品。完善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加快統一數據標準,建立農村金融機構間數據信息的共享平臺。數字技術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政府應加大相關基礎設施的投入,支持移動網絡公司在偏遠鄉村覆蓋網絡服務。另外,政府通過政策性扶持相關金融機構,進一步引導數字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發展。
加快完善數字金融相關法律制度體系,加強數字金融監管,提升監管技術水平。
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與高校聯合培養適合農村金融發展的金融科技人才、金融監管人才。對于數字金融違法行為,一定要提高其違法成本,加大懲處力度。監管部門要完善提供數字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及時懲處誤導銷售、金融欺詐等不法行為。另外,政府相關部門要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以防范跨行業、跨領域傳播風險。
推動專家下鄉村舉辦培訓會,加強宣傳數字金融相關知識,培養鄉村居民的數字金融素養,以利用數字金融服務于鄉村振興。政府和相關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平臺,重點宣傳數字金融產品,提高鄉村居民對數字金融的認識度與接受度。普及數字金融安全知識,預防非法集資、電信詐騙、銀行卡被盜刷等潛在的金融風險。農村金融機構在提供數字金融服務時也要注重向客戶宣傳數字金融相關知識,增強其識別金融欺詐以及防范風險的能力。
相關鏈接
數字金融是指通過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服務業態相結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務。
根據易觀智庫的產業結構分類,數字金融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網上銀行、金融服務外包及網上貸款、網上保險、網上基金等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