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龍虎 肖 紅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9)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多維且多樣,需要農戶、農業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參與,在提升區域經濟水平、推動區域產業升級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主要包括農業內部融合模式、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產業交叉融合模式以及先進技術滲透模式等等,且展開策略與手段更為豐富,需要參考不同區域的現實需求選擇、落實更為合適的推進機制,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的加速,驅動農村產業升級。
在創新土地、資金與融資政策的整合機制的過程中,衡陽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推進農村土地順利流轉。依托對相關政策宣傳力度與正面引導力度的加大,強化區域內農戶對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認識程度與配合程度,并協調辦理農村土地流轉手續、調節矛盾糾紛。
第二,開發利用老宅,解決用地問題。切實在區域內推行“一戶一宅”政策,加大對違章建筑的治理力度,緩解住宅基地空閑化、農村空心化的問題。
第三,積極緩解融資困難問題現狀。重點對金融機構供給服務展開強化,并對涉農財政資金落實集中性的投用,支持重點項目的建設。
在建立緊密的利益聯動機制的過程中,衡陽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構建訂單協作型的利益聯合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與訂單,并以此為基礎,搭建訂單農業信用體系,并保證所有訂單合同均通過法律顧問的審核,設置統一編號備案。
第二,構建股份合作型的利益聯結模式。深化推行農村地區的產權制度改革,將村民轉變為股民,組織農戶利用農業土地資源入股,引導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實現雙向入股。
第三,構建產銷聯動型的利益聯合模式。鼓勵農戶與農產品批發與零售商、大型農貿市場與超市、各類交易平臺等展開雙向合作,聯合農戶、農產品批發與零售商等在區域內建立標準化且規模化的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形成產業聯盟以及“農超對接”的利益聯結模式。
第四,構建并強化推行鏈式利益聯結模式。對信息鏈、物流鏈、價值鏈實施整合處理,搭建起具有統一性的農產品生產標準、規范性的農產品生產銷售體系,形成縱橫兩向的產業聯盟。
現階段,我國部分地區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處于初級階段,且市場同質化競爭問題顯著,錯位競爭以及特色化、個性化服務體驗方面問題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的前景理想且預估收益誘人,但是實際所顯現出的經營結果較為慘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融資難度較高、項目落實與推進難度偏大、優質人才吸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高等等,其中,創新能力方面的缺陷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實成效不理想的主要成因。基于這樣的情況,衡陽市在發展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的過程中,將項目加速推行的著力點設定為搭建農村產業融合創新能力強化的平臺,包括新型職業農民與高端人才培訓平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本土人才培訓平臺、銷產銜接與市場信息平臺等等。
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切實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促使農村地區的產業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并共享產業融合發展成果。從根本上來說,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可以視為促進農業工業化建設、工業服務化建設、服務產業化建設、產業信息化建設,其中,農村服務業占據著“畫龍點睛”的地位,需要重點發展。基于這樣的情況,衡陽市在發展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的過程中,將項目加速推行的著力點設定為創新農村服務業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對于農村服務業的發展理念進行持續性更新,以此豐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內涵。
重視搭建并持續性更新土地、資金與融資政策的整合機制,推進農村土地順利流轉,積極開發農村土地應用的創新路徑,探索并推行“國土+”的土地使用途徑,結合多種支持性、補貼性政策的制定與推行,加速農村土地資源向著資產、資本、資金的方向轉變。在此基礎上,對宅基展開充分性利用,由農村集體出資收購具備更高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宅建筑,以此為核心,建設鄉村旅游景點;對不具備保留價值的宅基實施復墾處理,以此達到提升農村土地實際利用率的效果。積極吸引工商資本“上山下鄉”,同時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抵押擔保政策落實持續性更新完善,加大資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實現對農村地區融資困難問題的全面性解決。
同時著重搭建并推行利益聯動機制,鼓勵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貸款融資支持以及金融服務,利用資金鏈,對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基于訂單協作的利益聯合模式進行強化;依托土地資源、資金、勞動、專業技術等,由農戶入股龍頭企業;依托技術、資金、品牌等資源,由龍頭企業入股專業合作社,并在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推行“保底收成+股份分紅”的利潤二次分配模式;鼓勵農戶與農產品批發與零售商、大型農貿市場與超市、各類交易平臺等展開雙向合作,形成產業聯盟。
第一,搭建農村產業融合創新能力強化的平臺,包括新型職業農民與高端人才培訓平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本土人才培訓平臺、銷產銜接與市場信息平臺等等。在落實并加速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與高端人才發揮著“領頭羊”的引領性作用;本土人才則承擔著“預梁柱”的角色,因此,針對性搭建培訓平臺極為必要。同時,配合銷產銜接與市場信息平臺的構建與應用,能夠為農村地區創造市場、引領市場、適應市場等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以此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升級。
第二,在發展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的過程中,將項目加速推行的著力點設定為創新農村服務業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對于農村服務業的發展理念進行持續性更新,以此實現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內涵的豐富。依托體制機制的創新保障農村服務業更好發展,加速農村服務業的市場化建設、產業化建設、網絡化建設,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更為理想的條件。實踐中,以城鄉的統籌性建設發展為核心,驅動城市服務業發展的同時,以此帶動農村服務業的升級,實現農村服務業發展質量、水平的提升,切實發揮城市消費在加速發展農村產業融合方面的優勢性。
第一,產業鏈的縱向與橫向延伸。(1)對產業鏈的縱向延伸落實優化完善,對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多項環節展開優化處理,促使農業生產全程整合發展,實現農業產業鏈的生產、營銷與流通的垂直一體化,驅動農業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建設。(2)對農業產業鏈實施橫向拓展,對其中所包含著的價值、創造潛能進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加速農產品加工技術、科研成果的轉化;在農村地區特有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支持下,開發鄉村旅游產業、休閑旅游產業,達到增加農村就業與農民經濟收入的效果。(3)深化一體化建設程度,推動農業產業整體性發展水平提升。將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設定為核心內容,對區域環境保護、農業產業布局等落實綜合性、統籌性考量,同時優化發展生態與產業;多手段調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的積極性,支持農業產業的集群發展,強化農村產業融合的規模效應,實現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
第二,切實發揮合作社在綜合服務方面的優勢。支持合作社與新型經營的對接,推動經營的組織化、規模化發展,也為農戶提供更具專業性與全面性的服務;搭建并推行合作社經營網絡,持續更新流通方式與業態;加速農村地區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股份制改革,激發社會資本、工商資本投入農業的積極性,依托農村股份合作社的發展在區域內逐步構建起“流轉+基地+農戶”的規模化發展格局。
第三,組建行業協會與產業聯盟。聯合區域龍頭企業、高等教育院校、職業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主體,共同搭建起產業聯盟,以此為基礎,在區域內推行抱團經營,形成聯合品牌,強化市場競爭力,并更好地實現對市場的開拓。
第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想要實現對農業產業的進一步強化,發展農業新業態是必然選擇。在衡陽市的實踐中,主要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結合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現代觀光休閑農業;加大對城郊都市農業的發展力度,聯合區域高校、科研機構,構建區域品牌農產品基地;支持區域內無污染的鄉村輕工業發展,實現農戶增收。
第一,規范生產經營。針對所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定管理制度、生產操作規范,并強化推行質量管理,促使農產品安全性與質量水平表現出大幅提升的趨勢。持續規范區域生產基地建設,形成并推行統一性生產標準,支持農產品市場營銷的更好展開。針對產業融合主體的經營活動提出合理的管理方案,著重規避、剔除隨意寬泛式的管理,以此達到強化產業融合主體經營質量的效果,提升產業融合主體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強化品牌建設。依托信息化建設手段強化農業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依托標準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打造影響力更強的品牌;完善品牌機制,在區域內篩選優質農產品展開統一性的品牌注冊、認證、監管與發展,促使相應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大幅提升;積極搭建并推行農產品建設平臺,直接對接大型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大超市、電商平臺等等,促使區域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展。
第三,發展電商平臺。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力度,在區域龍頭企業的牽頭下,帶動區域內更多農戶開設電子商務店鋪;完善區域內的配套物流體系建設,設置優質農產品線上銷售與線下配送點,促使優質農產品直接配送至消費者的餐桌;對區域內現有的農村電商賣家展開整合處理與發展,組建起電子商務行業協會,制定并推行統一的、合理的行業規范,實現按區域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升級。
在此基礎上,還要持續營造更為良好的產業融合環境,依托優化并完善政策支持、落實多點幫扶、加大在構造服務環境方面的投入力度等策略的展開,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更為理想的環境支持。
第一,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及高素質農民隊伍,是新時代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新目標,也是加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依托相應培訓工作的展開,促使農民群眾逐步發展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實際的培訓活動中,可以設置農民合作社建設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趨勢與路徑等理論課程;安排短視頻制作、直播策劃等實踐操作;展開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經驗分享、學員論壇等活動。
第二,積極吸納高端人才,培育本土人才。邀請在外務工、創業人才在家鄉辦分廠或直接返鄉創業辦廠,吸納高端人才,引回“在外人才+產業”,同時,立足本地資源,搭建孕育平臺,實施多元化培訓措施,積極協調區域內的人社、農業、殘聯、婦聯等部門組織專家到鄉村內開展縫紉、電焊工、手工藝、泥瓦工、木工、經濟作物和特色養殖等各類專業技能培訓,激活各類“本土人才”參與農村產業融合建設與發展,切實實現鄉村振興。
堅持將產業經濟與發展特色農業相結合。在衡陽市的工作實踐中,主要結合區域的農業產業促進行動,因地制宜確定了糧食、畜禽、油茶、林木、蔬菜、茶葉、特種水產、特色水果、中藥材、休閑農業作為衡陽市十大重點產業。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大力發展短平快特色產業,快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著眼長遠,大力發展油茶、林木、茶葉等持續長久有收益的產業,設置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專項資金,為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綜上所述,推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當前加速下鄉村振興戰略進程的重要手段,在增加農村經濟收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衡陽市的工作實踐中,積極搭建并推行了創新土地、資金與融資政策的整合機制以及搭建并推行利益聯動機制;與此同時,主動搭建農村產業融合創新能力強化的平臺,并展開對農村服務業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的創新。在此基礎上,通過增加產業融合的深度與廣度、持續提升產業融合產業化水平、重點強化人才建設、利用產業融合推進產業扶貧這些策略的實施,實現了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速度的提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提供了更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