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憲軍
(空軍航空大學 學報編輯部,長春 1300220)
融合出版,是將出版業務與新興技術和管理創新融為一體的新型出版形態,是傳統出版適應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廣泛應用而發展的新型出版方式,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已有所拓展[1]。這種出版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期刊的分發渠道和核心競爭力,擴大期刊的服務范圍,推動期刊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平臺化轉型,拓展傳播時空,塑造內容傳播的新生態,實現內容和服務模式的迭代升級和創新發展。
2021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通知》,啟動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2]。2021年11月,《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3]的頒發,提示融合出版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出版單位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把出版融合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4]。軍校期刊作為軍隊學術成果傳播和交流的主陣地,必然要把出版深度融合擺在工作首位。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軍事變革也愈加迅速[5]。在發展過程中,軍隊讀者對于信息獲取的便捷性也提出新的需求,希望在保密規定的允許范圍內,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數字技術,多角度展現出版物的內容,提高閱讀的時效性、便利性。因此,軍校期刊也需順應時代要求,尋求合理有效增加新媒體手段的途徑,擴展期刊傳播途徑,提升期刊影響力,提高期刊時效性。
隨著手持移動終端的不斷升級,移動閱讀越來越方便,也越來越智能化。讀者只需要在移動終端安裝相應的App,即可實現不同格式的文件的閱讀,或者使用專用電子閱讀器,體驗高質量的閱讀感受。更可以運用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提升讀者閱讀的帶入感,催生期刊數字化出版與各種移動設備發展相結合。
在學習、工作過程中,不一定隨時能翻看紙質期刊,使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平板、手機或專業閱讀器查找、查看、閱讀更為方便、直接,讀者使用不同終端能夠隨時隨地查看感興趣內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內容傳播的時效性。而在閱讀過程中,單純的文字只能單向傳播知識內容和科技成果,缺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互動的途徑,因此,在融合出版的考量中,更應重視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聯互通方式的開發。
隨著新聞出版體制的不斷改革和發展,軍校期刊出版弊端逐漸顯露[6]。大部分出版單位仍然以傳統紙質出版為主,僅將紙質期刊文字、圖片電子版上傳至網站,這種做法只是出版的數字化,僅能作為數字化出版的第一步。傳統出版應與新興出版“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利用數字技術為內容賦能。應進一步完善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新型出版傳播體系[4],始終用主流價值引領出版輿論,進一步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因此,融合出版不是單純的將傳統紙質出版物的內容轉成PDF或HTML格式在期刊官網上發布。
與地方科技期刊相比,軍校期刊由于性質的特殊性和刊載內容的涉軍性,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受到更多的限制[7],不是所有出版內容都適合多渠道數字化出版,因此,對傳播內容保密審查要求更高。由于軍隊內部出版刊物需要符合保密要求,因而,從技術層面來說,入駐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號等基于移動端的新媒體平臺還存在一定困難。部分軍校期刊已經實現期刊數字化,在門戶網站,采用專業的采編系統實現在線投稿、審稿、加工處理全過程。作者也可以通過該系統接受專家審稿意見,實時了解稿件的最新動態[8]。然而,大多軍校期刊只是將符合保密規定的紙質內容照搬到媒體平臺上,缺乏對各平臺綜合利用的系統規劃,沒有實現各平臺的差異運營。
目前,軍校期刊出版更多的關注閱讀對象的專業類別和人員類別,沒有加強對用戶閱讀習慣、個性化推薦等方面的關注,推送內容單一[9],缺少對相關大數據的分析,用戶思維有待強化。一是在新媒體平臺上將紙質期刊數字化,減少了印制環節,縮短了期刊的發行周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時效性。但實際操作中,只是直接將紙質期刊內容以圖片形式、PDF格式/HTML格式推送,或者簡單地推送某期目錄列表,對用戶吸力不足,且用戶可操作性不強,優質內容在平臺上體現不明顯。二是缺少對用戶需求的探索和挖掘。例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感興趣內容的檢索不夠方便,缺少個性化服務的提供,缺乏與用戶互動環節的設置。對用戶閱讀感受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
融合出版對編輯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缺少具備融合出版運用能力的人才,迫切需要在現有人才隊伍中培養,或者通過引進相關人才方式擴大融合出版編輯隊伍。從制度層面來說,缺少融合發展人才隊伍建設規范,人才發展方向不明確;從單位轉型態度來說,部分單位轉型決心不堅定,動作遲緩[6],或處于觀望狀態;從人員能力來說,編輯隊伍中具有數字化創新理念和數字化技術能力,實現數字融合出版的編輯人員數量少,急需培養一批能夠適應期刊數字化轉型及多渠道融合出版的編輯人才。
著眼軍校期刊特點,充分挖掘適應軍校期刊出版融合發展業務需要的各類適配技術,克服軍校期刊出版融合發展弊端,打造軍校期刊融合出版品牌特色,促進軍校期刊融合出版內容向多介質、多角度延伸,發展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
堅持內容為王,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4],擴大優質內容供給。部分期刊已經將紙質期刊內容的電子版以PDF格式或圖片的形式發布在其官方網站,完成了最基礎的數字化搬移。通過將紙質期刊數字化,減少了印制環節,縮短了期刊的發行周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期刊出版的時效性,克服了紙質期刊不方便攜帶、不方便內容檢索、不夠直觀、缺少互動的不足,讓讀者隨時隨地閱讀期刊,還能與作者多角度互聯互通,通過多種傳播渠道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一是豐富內容供給形式。渠道上,可以通過二維碼、期刊官網、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發布出版內容,使出版內容能夠跨平臺使用;形式上,包含出版物電子版、動畫、短視頻、小程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出版內容,綜合運用多種媒體形式,滿足讀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讀者可以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掃描期刊封面提供的二維碼,在讀取文章內容的同時,還可以選擇與之相關的圖片、短視頻、Flash動畫、AR界面等。文章內容涉及實驗仿真、建模,可以通過融媒體技術、數字技術、AR技術將實驗過程與結果直觀展現出來,提升閱讀感受,更新了期刊與作者、期刊與讀者、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也進一步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圖,也提升了市場契合度。二是加強服務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強出版內容、產品、用戶數據庫建設,提高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和運用的能力[10],多形態出版的安全性。借鑒地方期刊的先進經驗,不斷發掘適合軍校期刊融合出版的渠道和模式,構建軍校期刊的新媒體矩陣。
合理資源配置,在保證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出版,擴展內容傳播渠道。一是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的內容傳播體系[8],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全渠道服務模式。二是綜合運用數字化傳播方式,為讀者提供電子版期刊服務,隨時隨地方便閱讀;提供讀稿功能,方便讀者聽文章;制作短視頻、flash動畫,方便讀者理解過程描述;運用小程序或增強現實技術,增加讀者與內容的互動[11]。在不違反保密規定的前提下,對于可以公開出版的內容,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視頻號、地方宣傳網、手機客戶端實現出版;對于只可軍內發行內容,應根據保密條例要求,適用軍用手機或軍用電腦在內部網絡環境下實現出版。
探索通過用戶畫像,利用熱點分析、相關度分析、語義關聯、個性化推薦等語義分析技術,有效提升多形態出版的質量和效率。在內容方面,挖掘讀者對閱讀內容的喜好,將期刊內容進行關聯和重組,形成用戶式個性服務鏈;依據讀者閱讀習慣,構建新的信息組織方式,打造個性化服務定制。在技術方面,把握讀者新型閱讀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數字出版產品和服務,實現交互式閱讀模式。在平臺方面,根據讀者需求,提供多種媒體形式的閱讀形式,例如,用彩色圖片、短視頻或者提供互動小程序,強化讀者感官,提升可閱讀性。
融合出版形勢下,對編輯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融媒體背景下,軍校學報編輯應及時轉變傳統思維方式,從紙媒思維轉變為融媒體思維[12],從理論上、能力上不斷提高個人編輯素養,探索適合本單位的期刊融合出版模式。在能力提升方面,通過專門的培訓班、研修班,重點圍繞融合發展新趨勢、新理念、新技能,著力培養“一專多能”的出版融合發展人才[13];在實踐方面,充分發揮編輯人才的創造力,鼓勵并支持具備融合出版實施能力的優秀人才不斷嘗試,找到適合軍校期刊的多平臺融合發展路徑和運營模式。
一方面,要強化編輯的基本素養,提升編輯的基本能力。對專門從事融合發展業務的人員實施專項培養計劃,參與高校、研究機構的高級人才培養計劃[14],開展面向出版企業在崗高級數字出版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人才建設主體作用[15]。編輯不僅要具有對內容價值觀的判讀能力、對內容價值的判斷能力、對作者價值的挖掘能力、對規范標準的執行能力、對出版發行的執行能力,還需要對新興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力、對出版渠道的篩選能力、對出版形式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編輯對新技術的學習,形成出版物數字化、信息化的前瞻性思維。靈活運用線上媒體轉型技術,增強運用大數據及相關技術的能力,合理選用數字技術,按需研發數字產品,創新數字化應用場景,多渠道展現媒體資源,構造融媒體矩陣,以實現多角度、多層次展現文章內容,以實現傳統出版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出版單位應根據出版融合發展事業需要,堅持全員參加與專人負責相結合、內部挖潛與外部引進相結合,不斷擴充融合發展人才隊伍,有條件的單位更可以跨單位調集優秀人才組建攻堅團隊。
在融合出版的大形勢下,軍校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傳播和交流的平臺,必然要全力配合融合出版,更好地服務軍事院校教育、服務軍隊科技發展、服務部隊建設,面向部隊,聚焦實戰,運用多重傳播技術、多種傳播平臺,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出版態勢,牢牢把握輿論宣傳這塊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