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愛梅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商學院,廣州 510420)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瑞士的皮亞杰,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及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內部都存在著一種成長機制,這種機制可以促使人們在環境許可條件下實現潛能,家庭與學校教育都可以協同幫助個體成長[1]。而對于高等教育的教學,其承擔的部分責任也是將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1952年,美國卡爾·羅杰斯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理念。這代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他認為人類具有學習的自然傾向或學習的內在潛能,從而充分估價了學生的潛能,認為我們不能直接教一個人學習,只能吸引他們學習。這有點類似這個古老的諺語“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不能強迫他喝水”所表達的意思[2]。在此過程中,給予學生機會去形成經驗,發現、發展和完善內心深處的自我,據此形成完整的人。在此基礎上羅杰斯提出“無結構教學”方法,非指導性的教學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充分自由和包容的環境成長出自己的內在性和潛能[3]。在這種教學中,學生是被鼓勵思考、被鼓勵去探索自己的。羅杰斯之后,美國學者提出“以學生為中心”本科教育理念,引發本科教育基本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的系列變革,給高等教育帶來巨大影響。而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正成為我國教育界熱門話題并引發廣泛討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就呼吁“教育應該真正以學生為中心”。
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分析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內涵及應用要點。“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研究在國內尚屬剛剛興起的課題。有學者認為,教師講授的教材內容及其過程十分重要,教師應該通過分享三大權力即課堂權力,課程大綱權力和考核評估權力以及轉換相應角色來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促進學生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發展[4]。另有研究則認為,要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鍵在于調整并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師應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啟迪學生和激勵學生,力求建立和諧、協調而又獨特的師生關系。而“以學生為中心”視角下的教學評價也將面臨著相關方面的轉換:“評價的教學”轉為“教學的評價”[5];主體轉換,從客位到主客結合;評教到評學;從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等[6]。還有從學校教務處教學管理改革視角的分析,探討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制度,提出柔性教學管理改革方案[7]。這些研究大都是從某一個層面論述“以學生為中心”的實施方法,受眾了解的深度和廣度仍不夠。華中科技大學的趙炬明[8]教授近年來也探討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追根溯源深度剖析,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科學的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腦科學、神經科學、大學生發展研究、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以及學習心理學等,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并輔之以環境改革以及綜合評價改革。
營銷專業實踐性強且變化大。學習分為“認知學習”和“經驗學習”。課程教學一方面需要理論思考與分析,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慮現實情景的變化,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探討。相比認知學習,經驗學習的環節顯得尤為重要。營銷專業的這種特點決定學生需求更多元,對教師提出的挑戰更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分為“認知學習”和“經驗學習”兩種,前者是無意義的學習,后者是有意義的學習。目前,大部分的教學活動都是以認知學習為主,以知識與信息的填充為主,較少個人感情的投入,是麻木的,無意義的。而經驗學習,是學生參與其中,自主發生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興趣得到最大限度激發,注意力高度集中。國外實踐“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是按照“課前閱讀,課中討論,課后作業”的方式進行。但中國目前較多采取折中方案,部分講授與部分討論結合的形式。“對分課堂”就是這樣一種將教師講授和學生參與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根據大學生認知特點以及市場營銷專業特性,開展“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具體化,是將認知學習與經驗學習相結合的實踐化。
市場營銷專業由于專業獨特性及對市場環境相依性,表現出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性: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實踐能夠使教育教學回歸育人本質。高等教育教學不是為了高等教育機構本身,也不是為了教師的發展,而是為社會培養創造性人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能夠更好服務于這個目標。②“以學生為中心”的營銷教學模式改革有利于營銷專業教學與學生發展。當今數字化營銷環境發生巨變,學生體驗到的營銷也發生了改變。教學模式改革能順應并促進新環境下的師生共同進步。“以學生為中心”的營銷專業教學模式探討與實踐將幫助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營銷環境中主動學習,探索、掌握學習方法和工具,積極應對將來變化不止的外部商業環境。③“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價值。培養學生成長也是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學領域的創造與應用。它強調了學生在學校的主體地位(不否定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理解尊重學生,服務啟迪學生,激勵學生,更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教學改革從學生需求出發,接受實踐的檢驗,這是新時期專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們需要探索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的多元化教學思路。
構建積極的課堂環境要素是以發揮學生潛能與價值為原則。自我實現與超越則是對課程有相當的期待,希望自己在課程中鍛煉和開發自己的能力,發現和突破某個認知,有一種階段性達成目標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在課堂中打開自己,自主融入并尋找價值感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思考的問題。而積極的課堂環境要素有助于這一目的達成,真正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積極的課堂環境要素包括如下幾點:
(1)輕松與包容。學生在課堂中是感覺輕松自在、情緒飽滿的。這種輕松不是教師教學任務的容易讓人感覺輕松,而是教師營造的氛圍是輕松的,讓學生能夠順暢表達,有積極的情感流動,有創造力的發揮空間,教師的包容性會讓學生變得大膽,有足夠的勇氣展現自己的思考,嘗試新的、不同的思路,愿意與同學碰撞出不同的思維火花。這種課堂氛圍的營造是給學生思考與創新留有余地。不用擔心他們亂來,不講規矩。每個人都有內在的驅動力變得更好,從而成長。
(2)靈活與互動。靈活是課堂組織的多元與變化。學生是不斷變化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安排可以靈活多變,并且允許靈活多變,并且讓學生參與其中,根據學生的狀態臨時加入一些環節,或者允許學生臨時的創新舉動,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的創新安排中來,讓他們有自主性的體現,而不是唯一聽從教師的安排。讓這些生命看到課堂的流動性,自己的可能性。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首先要允許這種互動,有時間進行互動。而不是為了趕進度,因為學生之間互動產生的價值很有可能比教師給予的東西更大。所以課堂設計要允許一定的互動。
(3)意義與追尋。意義是指課堂中學生追求的意義,從課堂中能否引發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這種意義感是當今大學生格外在意卻最容易被忽視的內容。近來備受關注的“課程思政”就與此關聯密切,具體表現在如何在課程中滲入意義感的體察與感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否引領學生去追尋自己的理想,抬頭看到更遠處的目標與方向,這種追尋看似與課程教學無關,卻是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失的部分,某種程度決定學生走得多遠,能夠堅持多久。
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培養目標與方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是以學生未來發展為目標。發展包括什么?能力包括哪些?比如我院營銷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傳統文化底蘊、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精神、掌握系統營銷理論和技術,具備良好外語能力和互聯網應用技能的專業營銷人才。專業特色是把西方現代營銷理論與中國傳統營銷智慧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把全英教學與特色研究方向結合起來。這個專業目標的確定是根據市場的需要,以學生未來成長成才的需求為依據來確定專業的發展方向。
“對分課堂”以時間為對分維度,兼顧認知學習與實踐學習。它是一種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學習結合,先在時間上保證學生的角色發揮,然后倒逼教學的重新設計,諸如學生閱讀以及討論的安排。具體到營銷專業,則需調整教師講授比例,減少授課和理論的講解,加大學生自主性,把部分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不是放羊不管,而是讓思考、火花、思想、創新悄然發生。而如果沒有空間,沒有空隙的課堂,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以學生為中心的“對分課堂”強調學生在這個過程里的參與度與創造性,教師設計多樣化學習任務,訓練和強化學生的思考與認知。在時間上劃分好,照時間去安排,慢慢地各就其位,各行其是。但要警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容易變成一個噱頭。踐行該理念需要將之細化為行動指南,其中重要的教學環節就是根據學生發展需要,改革教學設計,改變傳統以教師主講的做法。根據認知科學的規律,分析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發展目標是什么,學生需要提升的能力又是什么,在此指導下進行對分課堂的教學設計。
改革教學模式,設計“認知+經驗”結合的多任務學習。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認知模型,以及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通過系統設計教學環節的多樣化學習任務和挑戰,支持和幫助學生通過營銷活動與實踐克服困難,在問題解決中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大腦和心智的發展。“認知學習”除了教師課堂講解之外,加強人文“經典閱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提升學生思維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市場營銷是一門多維理論綜合的學科,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提供的養分都非常重要,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提高認知水平。另外,在現實中引入營銷理論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教師通過設計不同學習任務,在“認知+經驗”模型建構過程中培養大學生表達能力、創造能力、思辨能力等,幫助學生建構和提升對其未來生活和事業發展有益有用的認知模型。
有效學習強調“知道”和“做到”。過去的學習更多聚焦在“知道”,掌握知識就可以了,新時代的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標準與要求,強調不僅“知道”,還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應用,去學會解決問題。有效學習在市場營銷專業教學中不僅包括當前的學習,還包括未來的潛力挖掘和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需要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體系,具有使學生行動起來的能力,使他們感到更自由、更坦率、更加具備適應能力,能夠保證最廣泛的討論、探索和實驗。
有效學習倒逼新的教學體系形成。“知道”和“做到”看起來容易,卻對現有教學提出巨大挑戰。就“知道”而言,營銷外部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格局和品牌傳播都有新的思路,教師如何在傳統模式下學習和擁抱新的變革,需要終身學習的思維與態度。只有在更新知識架構之后,才能帶領學生去探索,指引學生去“做到”。新的教學體系是一場變革,也需要高校營銷教師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如果固守傳統思維,營銷專業學生就無法達到有效學習的目標,在“知道”和“做到”兩個方面都會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