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云龍,吉學武
(吉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東珠”是一種盛產于我國東北松花江、嫩江、黑龍江等流域的珍珠,它作為天然物不僅具有“勻圓瑩白”“光澤圓潤”的特點,而且也是歷代統治者權利的象征。尤其在清代,東珠作為賞賜和裝飾品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皇室的專有物。清代的東珠采捕即有專門的機構,設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收集、采摘東珠。久而久之,采“東珠”這種活動便由勞動游戲向體育運動演進。為了紀念這一活動,滿族青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歡慶豐收之際,在陸地上用“繡球”比作大顆珍珠,采珠人在水區設法擺脫蛤蚌區的防守,將繡球投到伙伴手里,就形成了如今的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珍珠球”,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了競賽規則,并成為少數民族運動項目之一。
本文對“珍珠球”運動的起源以及對珍珠球運動在歷史嬗變過程中的形成與發展進行了研究。旨在于理清珍珠球發展淵源,推動珍珠球運動發展傳承,為拓展民族體育運動提供理論依據。
“東珠”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的金朝、元朝、明朝這三個時期成為名貴的珠寶,并且對于女真人采珠、獻珠具也有明確的記載。金朝末年為了與蒙古議和,金朝皇帝向成吉思汗貢獻大量的“東珠”來進行求和。到了明朝末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了麻痹明朝皇帝而進獻“東珠”,在清朝它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清入關前努爾哈赤時期,“東珠”的采捕管理并不是很嚴格,主要由八旗共管,所得“東珠”歸八旗所有。皇太極時期,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采捕所得的“東珠”終歸君主所有。清入關以后,“東珠”越來越少,清政府嚴禁民間采珠,由內務府統一組織采珠。咸豐朝以后,隨著朝廷的衰落,沙俄勢力的侵入,以及“東珠”資源的枯竭,黑龍江流域具有千年歷史的東珠采捕業,最終逐步走向了消亡。
采“東珠”活動蘊含著一定的健身價值。采珠人的勞作是很辛苦的,常常冒著嚴寒跳進水中與波浪進行搏擊,長期的采珠作業不但練就了健康的體魄而且還增強了他們的運動技能(游泳),采珠時經常面臨各種危險的環境,克服嚴寒、疾病與挨餓,采珠人大多情況都很艱難,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品質是很難生存下來的。另外,可以提高心理素質,采珠時會面臨著許多困難,同時還會有一定的生命危險,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很難從事該項工作。采“東珠”這一勞動過程除了具有一定的體育價值外,還有一定的娛樂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也是為什么滿族先人能夠將這一勞動過程演變成游戲,最后演化成現代珍珠球運動的體育價值所在。
采“東珠”時,大小船只浩浩蕩蕩地駛進松花江水域,他們遇到高山、古樹、河口時擊鼓,擺香案,放鞭炮。當他們選定好作業的水域后,生火做飯、叩拜江神,“珠把式”立在船頭根據水流和浪紋判斷水下是否有蚌蛤,晚上星星都出來了之后才進行捕撈,這是沿襲數百年的規矩。采珠作業周期很長,有時半年回不了家。在生活中,他們為了打發寂寞的時間,也為了紀念那些因采珠而死去的人,漸漸地將采“東珠”這一勞動過程演變成了游戲。形象地將捕撈的抄網和蚌蛤當作運動器材,將動物的膀胱比作珍珠向船上拋,在水中的幾條船相互爭搶“珍珠”,后來,將這一游戲帶回到岸上用來慶祝豐收的季節。滿族先人們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并且形成簡單的場地和游戲規則,在民間廣為盛行。就這樣,滿族先人將采“東珠”這一勞動過程形象地演變成今天珍珠球運動的雛形。
據史料記載,“采珍珠”(采東珠)是當時滿族人漁獵捕撈生活的主要勞動內容之一,人們將打撈上來的蛤蚌拋向漁船,站在船上的人伸出抄網接住蛤蚌,這就是滿族人的采珍珠的過程[1]27。人們將這一勞動過程漸漸演變成了一項民間的游戲,將珍珠制成“繡球”,形象地將場地劃分為“威呼(船)區、蛤蚌區、河區”,在游戲過程中人們將繡球通過蛤蚌區拋向網兜,拋的越多代表著勝利,也代表著吉祥如意[1]28。人們將這種游戲通過不斷的發展與進化,經過長期的加工整理,產生了簡單的規則和比賽方法,從而形成了珍珠球運動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有關部門廣泛收集歷史記載資料和民間流傳形式,對珍珠球項目進行挖掘和整理,并將籃球和手球的競賽規則引入珍珠球比賽當中。
珍珠球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經過漫長歲月的轉變,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價值。從清代采“東珠”到民間的采珠游戲,再到近代形成珍珠球運動,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展現滿族先人曾經的漁獵生活場景,而且對于滿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也起到了促進和豐富作用。從物質文化傳承角度來看,早期的珍珠球器材是人們用來狩獵的漁具、蚌蛤貝殼和動物的膀胱構成,而現代珍珠球的器材按照其原型設計出抄網、樹脂材料球拍、皮革制成的球,珍珠球的發展緊密與時代物質文化發展相結合,與社會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從精神文化傳承角度來看,從珍珠球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采珠人的艱辛,同時也看到他們身上具有的堅毅、果敢、頑強以及合作精神,近代珍珠球運動沿襲了這一歷史精神,同時體現出了合作、拼搏、競爭的精神,對于參與者和觀賞者都有很好的文化教育作用。
現代珍珠球運動,比賽場地劃分為五個區域。得分區(黃色),抄網隊員手持抄網,“抄”中本方隊員的投球得1分或2分,采用正、反手抄球技術。隔離區(紅色),該區域是位于封鎖區和得分區之間,主要用于限制持拍的防守隊員與“持抄”的進攻隊員之間相互沖撞,同時也鼓勵進攻隊員和防守隊員奮力的進攻與防守。封鎖區(黃色),兩名“持拍”隊員雙臂張開或一上一側利用滑步或跳躍進行防守,通過封擋和攔截來阻止對方得分。限制區(紅色),進攻、防守隊員不得進入,行進間投球隊員可以落到限制區(不允許穿越限制區),但必須立即離開該區域[2]。水區(藍色),水區的進攻隊員運用腳步移動技術,傳球、運球、投球技術等,以及運用傳切、突分、掩護、策應、快攻等戰術來破壞防守進行得分。水區的防守隊員通過移動技術,搶打斷球技術,防守有球隊員、無球隊員等相關技術,以及運用防守快攻、半場人盯人、全場人盯人、混合防守等防守戰術來阻止進攻隊員得分。
珍珠球運動在我國東北、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等部分高校進行傳承和發展,有的高校已成為珍珠球運動傳承基地,其發展較為成熟,有的高校將珍珠球項目納入到了學校體育課程體系中,開課形式主要分為專業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3]。與此同時,高校在開設課程的基礎上還分別組建了男子運動隊和女子運動隊,構建了專業的師資隊伍和科研團隊,在地方少數民族運動會以及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就高校目前開展的現狀來看仍然有一定的不足。首先,宣傳缺少力度和推廣不夠深入。部分教師和學生不了解,有的甚至沒聽說過珍珠球運動。其次,珍珠球運動是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受眾面相對較小,其影響力和發展空間遠落后于現代體育項目,因此不愿花費人力、物力去開展此項目。
珍珠球運動本身具有較強的競技價值、文化價值、娛樂價值、健身價值、教育價值,這些價值符合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4]。珍珠球運動進入高校有助于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對于豐富校園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進高校體育教學體系改革和豐富教學內容。現今,大部分高校開設的體育課程均是現代競技體育項目,長期的課程模式使部分學生在某種程度上產生審美疲勞感,珍珠球的運動魅力可以給學生“眼前一亮”的感覺,珍珠球運動場上位置的多樣化可以滿足學生角色的轉換,讓更多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找到存在感。珍珠球運動所具有的娛樂性、觀賞性、趣味性可以豐富大學生的體育文化需求,滿足當代大學生對“未知”的“求知”愿望。
高校在珍珠球運動的普及和發展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①珍珠球運動在社會和廣大的師生群體當中宣傳的力度不夠,影響珍珠球運動發展的社會效應。②在我國僅僅有部分高校開設了珍珠球課程,雖開設了課程但僅僅局限于普修課程,沒有形成規?;膶I訓練團隊,相關的比賽也比較少,這影響了珍珠球運動的普及和發展。③社會和學校對珍珠球運動發展的支持不夠,主要體現在缺乏資金、師資隊伍建設不夠完善、缺乏相關方面的科研能力。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幾點建議:①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媒體和比賽來提升珍珠球運動“知名度”。②高校應該在開設課程同時組建專業的訓練隊,加強對外交流和比賽,組建科研隊伍和派遣教師出去學習。③社會、政府、單位等給予大量的物資支持,使珍珠球運動發展的資源更加豐富。
清代“東珠”自身價值和功能,以及采“東珠”過程中蘊含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體育價值,采“東珠”這一勞動過程演變成民間游戲,經過長期歷史演變和不斷發展,漸漸形成今天我們所熟識的“珍珠球”運動,它的形成集中體現了滿族先人的智慧。
如今,珍珠球運動已得到了較大發展,競賽規則和技、戰術水平得到了完善,使其更加成熟。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成為主要的競賽體育項目,各省、市以及地方也都舉辦規模和形式不同的體育比賽,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同時,高校也成為珍珠球運動發展的良性溫床,珍珠球運動開展的價值得到了部分高校的認可,先后開設課程、組建運動隊、構建了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和科研團隊,珍珠球運動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珍珠球運動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重視和認可,我們應該積極推動珍珠球運動的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珍珠球這項運動。它既可以提升國人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又可以傳承和弘揚民族體育運動文化??梢?,對珍珠球運動的歷史挖掘,即可以為推動珍珠球運動的發展和拓展民族體育運動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