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慧
(安徽三聯學院 動漫與教學藝術學院, 合肥 230601)
中國傳統紋樣課程在藝術院校開展相對較早,經過數年的實踐教學,進入到一定規模的發展階段。伴隨著21世紀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逐漸形成從傳統向現代化教學模式的轉換,這種教學模式的變化伴隨著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為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線上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鑒賞力,同時提升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序引入線上教學是提升教學手段和拓寬教學模式的新時代要求。
國內的藝術類院校對紋樣課程教學,一般設定在48—64課時。教學分成基礎理論和設計實踐兩部分。在基礎理論學習中,教師在線下課堂上有系統地對紋樣分類和創新設計的特征、形式、方法的講解。紋樣基礎理論部分的學習從紋樣的起源發展開始,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遵循紋樣摹古、對紋樣構成造型的類型進行分門別類的分析比較、結合形式美法則。學生先通過學習色彩運用的傳統規律,進而進行臨摹、寫生變化、色彩練習、組織構成的設計實踐模塊。
紋樣課程線上教學是對傳統教學引導學生了解紋樣變化發展的規律,在紋樣課程學習中帶領學生體會傳統文化審美的變遷,線上教學過程符合現代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單純的機械臨摹無法真正掌握紋樣造型的特色和精髓,學生的創造力很難在短期練習中得到培養,正確引導和提升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是加強創新設計思路的必由之路。
傳統的教育思維方式已不能有效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變化,線上教學模式注重媒介形式和技術的高度契合。傳統的教育方式也亟需適當調整,轉向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變成引導者與主動學習者的關系。在教學資源上,了解傳統紋樣基礎知識的來源及發展面貌,指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參與傳統紋樣的應用實踐,對專業核心知識的鞏固理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水平。為提升現代化教學水平,通過掌握紋樣的造型構成方式學習紋樣,間接培養學生審美力,通過階段性的設計實訓來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不斷提高藝術修養。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5G等新技術涌入的時代背景下,學生找資源學習的狀況大為改觀。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新知,這對學生的自主態度學習提高了要求,現有網絡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是線上教學的優勢所在,享受共享的教學資源,讓名師課堂充分共享成為可能。學習的常態化發展使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逐漸形成終身學習的良好態勢。
依托線上學習環境、技術支持、服務保障等方面,形成對教學網絡工具再認識。多元化現代科技手段介入,勢必對傳統紋樣的教學有啟發和探尋的途徑。早在2018年,故宮博物院、新華社全程編程中心和騰訊強強聯手,開發名為暢游多寶閣的APP,里面介紹紫禁城里文房四寶,珍貴典藏的珍寶通過展現不同紋樣的種類進行編輯,隨著指尖在屏幕上的滑動可以領略琺瑯冠架上出現的勾蓮紋、花卉紋,龍耳瓶上的纏枝蓮紋樣,白色蓋冠上的團花紋等。每一個紋樣對應的詳情介紹和關聯知識點觸手可及,大大拓展了書本上條框制定的局限,補充了書本上的單一描述。通過紋樣多樣化的接觸形式,不僅能感受到造型優雅的傳統紋樣的線條美結合,紋樣依托在文物的造型美猶如天工開物、渾然一體,令人嘆為觀止。還能把對探索高質量的視覺體驗間接傳遞給線上教學更多的可能性以很大的信心。多元化的教學平臺不單單依靠校級的網絡,可以延伸到省級慕課網絡課堂的學習,其他媒體傳播的途徑。通過網絡從不同的視角了解歷史文化、深入了解紋樣的發展特點以及引導對傳統紋樣的現代解讀與運用。我們面臨變化發展的教學環境,多種教學手段的提高和擴展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是極具現實存在意義的。
紋樣屬于平面的、符合視覺審美的傳統藝術形式。紋樣課程主要涉及“形”的創造,“形”與骨格,以及“形”與構圖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學習傳統紋樣圖像化的造型,理解獨特的東方文化氣質。傳統紋樣造型中蘊含著樸素,崇尚自然的審美視角。紋樣蘊藏時代審美文化的變遷,沿用至今具有“東方美”的經典紋樣離不開造型、色彩和工藝的別具匠心。中國傳統紋樣的教學范例多來源各個朝代“流行風尚”的紋飾典范。從抽象的幾何紋樣的萌芽到唐代植物紋樣的興盛,審美是連接著人與自然的某種必然聯系,它是人的心理對自然環境的覺察與互動的結果,紋樣發展的歷史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發展的反映。能產生這種互相參照式的對稱出現,演化過程中自然而然就體現了紋樣變化的形式與意義。同時,審美心理對提高審美鑒賞力有著特殊存在的意義。審美心理一般是指審美主體經歷關注、熱情和期待的過程,最終實現審美態度的完成。就如同一件優秀的紋樣設計是對審美感知,情感、聯想、理解、認識進而形成的創作軌跡,并最終達到審美心理預期設定。
教學過程中為達到審美心理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指向性,我們通常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考察紋樣的變化、存在的文化語境和對紋樣出現的使用場合,每一種留存下的紋樣的色彩都是獨具特色文化內蘊的表達。教學過程講授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紋樣類型,闡述不同紋樣發展階段造型規律。以唐朝時期不同風格的敦煌紋樣演變規律為例,涵蓋了紋樣的造型、色彩的分析,演變的審美過程的教學工作是對學生學習內容進行合理的遞進補充,我們一直追尋美的事物,仰望著古老民族留下的優秀文化形式,多姿多彩的傳統工藝,孕育著紋樣美的特征。我們在課堂上講授紋樣審美的本質和意義,學生一方面可以通過線上豐富的教學活動感受到文化內涵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在教學中深入理解,欣賞分析的造型美,完善已有的紋樣認知規律。另一方面,紋樣的造型元素又會影響學生接受美的程度,心理和情感。線上教學改革過程中應注重在學生不同階段的審美心理的觀照。引導學生對造型美的風格的變化的認同,風格是體現不同歷史階段不同人群的心理寫照,照應出地理人文景觀,也映襯出對祖國河山的深切情懷,只有對傳統文化的充分理解才能真正使審美心理需求得到順利的發展,才會領略到美的意境的璀璨彼岸;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會對審美心理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們參考采用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的讀取是充分肯定審美心理,旨在提高學生審美力的前提下,重視和關注審美心理的這一層面,這是努力培養好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水平的關鍵一步。
目前,一般高校藝術類教學活動中,傳統的紋樣課程歸檔在圖案裝飾類,側重平面的應用造型變化。學院按照大綱要求會首先從中國傳統圖像概述進行歷史線索的梳理,羅列不同紋樣的分布情況,結合傳統的民間工藝作品欣賞。教學活動中會涉及到民間考察與資料整理的環節,重點放在第三部分紋樣的創新設計和設計應用環節。在前修“色彩”“構成基礎”課程為基礎鋪墊,后續“建筑裝飾材料工藝”“室內軟裝設計”等為專業課程學習提供了儲備力量,這兩種相互促進的模塊劃分有利于知識學習系統化,符合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也有利于知識的吸收和設計創作的發揮。
線上教學改革是多維度的。教學目標是特定的指向性的需要達到的目的地,為此,目標作為參數的各項教學工作也應全力以赴。由于教學資源的擴大,豐富的網絡資源延伸了課堂教學的空間,打破時間的限制、知識的國內外的流通渠道。課堂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注入新的教學授課方式,線上教學方式就是服務于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的一種手段,這種變化反映出教學的現代需求和課堂教學的再思考。教學目標亟需教師引導和教授學生掌握和具備應用設計的能力,通過學習紋樣課程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領略紋樣之美,同時與線上教學內容相輔相成“手牽手”,從而完成對設計元素的積累和儲備。教學效果體現在學生設計中應變的實戰操作能力,體現在學生參與國家級和省級設計賽事并取得的獎項中。
從解放固有思維模式的有益嘗試:設計者上臺展示設計作品,參與介紹設計過程的創作思路和設計理念。創新APP模式,接觸和學習的機會會加大,真實讓學生參與手繪設計形式。針對中國傳統紋樣教學過程中常采用挖掘紋樣的整體輪廓,然后對紋樣骨骼構成的歸納總結,接著指導紋樣造型設計,里面包含紋飾填充部分。紋樣的“零部件”很多,忠實于色彩的視覺感官的需要,尊重設計方案與色彩還原的結合。特色傳統色彩以永樂宮壁畫為例,色彩的使用很“中式”,我們可以通過對色彩的歸納總結出適合紋樣設計的設色搭配,博古通今,為現代教學活動所用。
遠程網絡教學就是利用信息的實效傳遞實現資源共享的特質,使傳統紋樣作為設計元素,充分利用學習多種開放式的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有效交流的媒介,提升紋樣課程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都具有很深遠的現實意義。
高效的線上教學平臺形成的完善的教學體系,開辟在校學習階段,每個學生既是教育資源的收獲者也是提供者,同學們可以把自己總結出的實用的設計資料信息共享在線上,在學生之間開展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也是很好的線上補充。對事物的求真求實的學習態度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與學之間的互動,離不開課堂以外的線上教學的高效率。教學內容充分合理的體系化,課程教授過程中完成立體的設計規劃,適當增加線上教學的趣味性實例供學生參考學習。
教學過程中提倡對設計主題的討論由來以久。紋樣的創作階段對細節的把握,色彩的運用,都需要通過共同的學習討論進行自主改進和修正。我們要鼓勵教學后續的討論,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紋樣的深層次的內涵了解,從而在新組合的構圖技巧和色彩搭配上進行有效優化。
線上網絡探尋定點定項地對學生人群進行分類和引導紋樣的學習模式。開發軟件的對應人群的紋樣選取,使學生最便捷最直接地選取需要的紋樣主題素材,減少紋樣資料繁雜造成篩選時間的浪費。需要依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理解能力,提供歷史、地域、民族、載體工藝和主題脈絡等方向的線上參考資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思維的思考和研究,積極開發真正適應學生需求的紋樣數據庫系統。
知識體系完整的貫穿性要求線上教學貫穿歷史文化內容,課程設置內容的單一到豐富的求變化的漸進的步驟。孤立的學習紋樣猶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短淺。在對線上教學改革的環節,我們要學一些歷史文化知識,傳統紋樣的經典不是個體的功勞,是群體的意志,體現的是華夏民族的文化歷史,紋樣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思想變革,社會階層的訴求等。剝離了歷史文化的學習是支離破碎的,教學活動中需要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分析。如果不主動學習了解歷史,會導致知識掌握漂浮不穩定。
在學習中國傳統紋樣的過程中,不可一概而論地選擇臨摹或是寫生變化,單純的臨摹或者機械性記憶難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唯有觀察、借鑒蘊含于其間的設計思維和處理方法,才能增強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的能力,為今后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利用線上教學模式與數字藝術創建虛擬紋樣工作模式,參照紋樣發展的特點,發現有深度的紋樣歷史淵源;理解文化的包容持續性發展的特點,從縱向的時間節點出發,紋樣的分析可以朝前延伸,包括更多的早期紋樣圖例,為了印證紋樣發展的繼承性,并試圖找出不同朝代的差異性,也選取部分發展巔峰后期的朝代紋樣作為參考,經歷圖底關系的轉化,從附屬裝飾紋樣到獨立紋樣的過渡,完成了形式與象征意義的對接。例如初唐時期蓮花紋藻井邊飾的出現,以簡單的形式展現生命活力的姿態。盛唐時期,蓮花紋作為獨立紋樣,跟纏枝紋聯合,形成纏枝蓮花紋,花卉紋樣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較強的包容性在空間上可以靈活變化,反映了物質載體紋樣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紋樣的發展演化過程極其復雜,同種紋樣之間的討論很有局限,如果把紋樣放逐在多種紋樣中進行比較討論,可能會發現其中隱藏的關聯性,紋樣的發展都會經歷程式化的步驟,有形成新的獨立紋樣存在,也有與原有流行紋樣進行的重組變形,遵循變化發展的態勢,紋樣在發展中進行不斷更新直至成就經典。
線上教學改革在授課環節進行調整,在原有二維平面的紋樣臨摹和設計中,加入立體空間結構,添加紋樣的設計元素使線上的圖像收集整理資料提供了可參考的創作素材。常規的紋樣課程訓練主要涉及到“形”的創造,各種“形”和“骨格”,以及與構圖之間的關系,是基礎繪畫到藝術創作的過渡環節。從新石器時代的具象逐漸演變為概括的抽象或半抽象,早期傳統紋樣中幾何紋飾,先民們逐水而居,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魚紋的演化發展,寫實的魚形到幾何紋飾的運用便是對生活的真實寫照。紋樣的傳承使用由來已久,如何與現階段的藝術設計相結合,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傳統紋樣之間造型可以互相借鑒,糅合恰當地運用到當代藝術設計方案中,例如圖與圖的局部置換,紋樣與傳統文化的美好寓意結合的圖例,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元素相結合的設計思路,都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線上教學對傳統教學二維平面的設計提供了拓展的空間。多種創作方法的教學目標勢必要完成同等水平的設計草圖,缺少三維立體的空間效果很難有效地完成設計基礎教學活動中的高要求。線上教學資源的使用彌補了課堂教學缺少生氣活躍的部分。授課過程中對每一個紋樣的分析離不開紋樣本身與實物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象征意義。例如民間對紋樣石榴解釋為多子多福,單純的石榴紋樣的演化過程很有可能從其他紋樣的變體加上本土的矢量改造而來,對紋樣的理解我們應從中國本土的文化語境入手,討論紋樣的象征比擬意義,結合藝術創作出帶有現代解讀的新的紋樣形式。
線上與線下教學結合的揚長避短,越來越成為彼此的實踐支撐和技術儲備。現代的教學過程側重紋樣課程的特點進行創作,努力解決使用傳統紋樣和專業設計之間關系的銜接問題。線上課程需要改革教學方法中與歷史文化的知識銜接,突破單調敘述的教學模式,積極做到引導學生觸類旁通、通今博古。惠及線上教學模式改革和紋樣數據庫的建立是整個藝術課程的教學工作起到資源共享的基礎,提高設計水平的創作思路的開拓,有助于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真正使學生創新設計能力轉化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未來優秀的設計作品將得益于傳統文化的力量,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