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成
(南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寧 530001)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應運而生,對人們學習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對于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將人工智能融入到思政工作的全過程,是一種智能化的教育新形態,推動了思政教育的智能化轉型,促進了思政教育體系的升級。基于其精準、個性、靈活的優勢,有效滿足了受教育群體的成長發展需求,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智能思政不僅為思政教育課堂提供了智能信息化的服務支持,而且助力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升級,側重“智能+”賦能思維方式轉變,為高校思政教育革新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機遇。
1.2.1教育主體多元化
在過去的思政教育體系之下,思政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主導和引領作用,不僅要負責教材大綱的制定,還要設計教學環節,優選教學內容,嘗試新型教學方法,以及實施考核評估,在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此而論,教育主體表現出單一性的特征。隨著智能思政的深度融合與推廣應用,人機二元協作成為教學常態化,教育主體逐漸向多元化趨向轉變,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保障,有效滿足了學生多元化的思政理論與實踐學習需求[1]。
1.2.2 教學過程個性化
思政教育需要與學情相匹配,只有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模式,才會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新時期大學生個性化需求日趨強烈,然而部分高校依然采取傳統大班制教學模式,該模式特點在于整齊劃一,但是卻與學生個性化需求相背離,成為了制約思政教育質量的短板。智能思政能夠有效克服這一弊端,借助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精準掌控學情特征,動態收集并實時追蹤和研判學生的實時信息,根據動態數據繪制基于學情特征的知識圖譜,確保為思政教育精準決策保駕護航,極大提升了教學過程個性化。
1.2.3 人機交互擬人化
智能思政教學中人機交互應用更為普遍,依托電腦、手機等輔助設備開展教學,結合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表現出鮮明的擬人化特征,具有類人物屬性。人工智能體輔助設備能與教師的意志和指令保持同步,進行高度仿真,從而構筑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2.4 考核評估的智能化
考核評估是反映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呈現環節,有效的考核評估不僅可以掌握學情的動態情況進而精準進行調整,而且可以評定出階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思政突破了以往結果評價、靜態評價的束縛,依托大數據、智能計算,采取統計、分析、推理等評價方式,學生過程性數據一目了然,極大增強了考核評估的科學性和精準度[2]。
智能思政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資源,極大助推了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智能化轉型,使思政教師擺脫了以往重復性、程式化的教學束縛,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去專注自我發展、課程研究以及能力素養提升,由此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投入基礎性的教學工作能夠由人工智能方式所取代,既增強了教學資源收集的效率,又保證了教師的精力集中,從而以昂揚的精神狀態不斷增強自己的專長,集聚更多的知識資源,教學勝任力勢必會水漲船高。
思政教育與其他課程教學有著顯著的差異,在側重知識理論教育的基礎上,重點強調對學生德行、價值的培育。然而學生作為鮮活的個體,思想動向、價值取向各不一致,這無疑對思政教育引領和培育提出了考驗。而智能思政建設可以開展個性化教學,通過數據分析掌握學生個性化需求構建學生模型,完成精準化的課程資源的推送,實現傳統宣講式教學向精準滴灌的轉變,最大限度地貼合學生學習需求[3]。
思政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勇做時代新人,通過思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從而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人工智能的出現,讓智能思政更具吸引力。教師在科學數據分析和精準處理的導向下,基于信息提取技術,可以進一步凝練思想理論的議題,拓展數據收集的結構,掌握學生最新的心理動向、思維方式,創新教學方法路徑,總結經驗啟示和方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確保思政育人效果蒸蒸日上。
智能思政建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思政教育取得育人新成果的新路徑。面對新型融合的機遇和挑戰,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精準探尋人機協作的契合點,在確保二者無縫銜接的基礎上,不斷深化融合成果。首先,在探尋人機協作契合點的過程中,要求全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無論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還是新載體效能的深度挖掘,都需要圍繞立德樹人的導向,與教學目標有機內在統一,做好彰顯思政課程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力爭智能思政能夠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其次,在人機協作契合的方向上,需要兼容雙向并進的邏輯思維。以思政理論課為抓手和立足點,明晰人工智能技術嵌入的現實需求。做好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力促思政教育向“主動創新”轉變。在人機協作契合的策略使用中,以信息技術為內在指引,讓智能思政深入人心。與新時代思政改革創新保持同步,確保二者契合將更為高效、平穩[4]。
在人工智能時代,思政教師應加強理論素養提升,選取創設精彩的教學環節,善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具備人機協作教學的意識和能力,全效挖掘人工智能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彰顯智能思政的內涵價值。鑒于人機協作的重要性,要求思政教師不僅要具備智能意識和思維,還需要擁有智能技能和智能修為,既要爭做前沿教學的理論開拓者,還要適應新型“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嫻熟組織創新教學活動。此外,思政教師需適應教學環境變革,明確角色擔當,找準自身定位,重塑思政教學生態。同時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特征,由傳道授業解惑者向教學實踐的服務者、協作者轉變,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個體主動學習為旨歸,讓學生產生較多的“獲得感”,喚醒學生主體創造性。在技術運用中聚焦育人價值,從技術本位到人之本位,加強對教師人機協作教學的系統培訓,需要教師全身心參與和介入,善于融教于導,挖掘人工智能蘊含的技術精神,拓展個體的學習情境,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中[5]。
為增強育人效果,人工智能支撐下的智能思政建設應該從注重流程到訴諸質量,縮短思想政治教育流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化。基于心理學視角的考量,梳理不同領域知識點,系統地解析和應對,做到學科融合與知識重構,實現可視化、條理化規整,構建定制化針對性、立體化的教學場景體系,幫助學生快速適應智能學習場景。在構筑貼合學情的智能學習情境之前,預設“知行合一”的學習境界,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和接觸,接納和適應自主智能情境學習模式,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其次,順應智能化時代的趨勢,遵循“兩性一度”標準,以“五育并舉”統領,培養學生智能學習的意識,做好長遠科學規劃,打破時空場域的教學場景,發揮技術的賦能作用,為實現個性化育人提供支持。最后,數據庫不只是一種資源,智能思政應立足于精準思政的實踐內涵,基于技術優勢和應用現狀,設計一種“智能伴學”機制,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打通課內課外育人壁壘,借助VR、AR和XR等技術精準定位、精準投放,依托組建海量的考核數據庫,讓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提升其辨別能力,為學生實踐探究等提供支持,最大限度地提升智能思政新載體的效能。
圍繞人才培養觀念革新,基于教學知識體系新升級的趨勢,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智能思政教學與研討。例如,在集體備課、教學觀摩的基礎上,做好經驗交流與理論研討的深入探究。既要讓思政教師能夠明確角色擔當,還要強化對自身育人使命的認知,繼而統一思想認識,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凝聚共識、拿出方案,嚴格按照建設規劃實施,與人工智能協作合力實現,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并以此為基礎,著力強化教師合作,了解教育技術研究內容,選擇優質專業在線學習平臺、綜合在線學習平臺、學習工具、在線互動討論工具。在統一組織領導下,以課程思政內容為依托,洞察學情需求,進一步優化信息、技術、資源等要素,避免出現各自為政、浪費資源的現象。結合課程思政教學需求,召開學術研討會,創設人機協作情境,構建常態化、長效化教研制度。用好課堂這個主戰場,豐富智能思政教研形態,深化智能技術賦能教學創新,由理論探討推向實踐應用,與人工智能協作合力實現,從而助力達成思政育人目標。
就宏觀而言,為保證智能思政育人體系取得實效,確保智能思政建設有序推進,這就要求開展教學評價智慧化制度建設,依托完善評價機制,進行實時動態的反饋,敏銳地察覺到問題,并以評價反饋為依據做好實時化整合,創新解決現實問題,確保智能化教學有序運行。一方面,側重智能思政制度體系建設,基于多主體、多維度和多形式的思域,依托多模態數據融合分析技術,既要體現智能思政育人的情感性特征,還要凸顯智能思政的親和性特征。為此要求建設過程中必須落實主體責任,高度仿照現實場景,整合智能教育內容,創設生命成長的主體境域。另一方面,智能思政保障體系應回歸人的本質規定性,尊重個體的主體地位,強化個體的主體意識。主動迎合時代變革,遵循育人規律,查找問題和不足。對標智能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以數據思政為基礎,以精準思政為核心,以虛擬思政為支撐,根據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浸潤育人情境,強化其在智能互動,繪制精確制導圖,筑牢保障支撐體系,力促智能化教學有序運行。此外,高校要大力度健全激勵機制,確保經費充足。在保障體系建設中予以理解和支持,實施個性化的教學導向方案,賦予思政教育范式以新的生命力,為智能思政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總之,人工智能語境下的思政教育正面向智能時代教育信息化趨向轉型,表現出教育主體多元化、教學過程個性化、人機交互擬人化、考核評估智能化的優勢,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勝任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明晰肩上的職責和使命,提升教師人機協作教學能力。同時,主動迎合時代變革,找準人機協作教學的契合點,加快智能思政課程建設,開展“智能思政”教研活動,優化“智能思政”保障體系,引導學生適應智能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立鴻鵠志做時代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