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丹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學前教育學院,福州 350007)
與音樂密切聯系的文化是什么呢?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愛德華·B·泰勒曾提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所接受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各種能力和習慣?!盵1]由此可見,文化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既涵括了人類的思想觀念,也包容著人類的行為方式。因此,對于文化中的音樂,表達者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性就可能體現了該族群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發展傾向。在此引入文化的概念,是為了增進對文化與音樂藝術的理解和剖析。從泰勒對文化的定義中,我們可看出,文化與音樂藝術是共時共生的,文化涵蓋音樂,音樂是人類社會的反映。音樂以其各民族或各地區的語言、文字為文化載體進行交流、記錄和傳播,文化以音樂的各種表現形式和作品與大眾產生共鳴,以此推動文化的不斷發展。在文化的影響下,音樂的內容和形式則會通過藝術表現形式或文化活動的方式吸收大量文化成分而逐漸演變發展;在文化的滲透下,音樂與其他藝術的反映形式也必會表現出相應的差別;在音樂的表現中,文化也將不斷得以傳播和延續。正如梅里亞姆在其著作中引用Bascom的話說道:“音樂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人們學習傳統和習俗的一部分,是它社會傳承的一部分。同樣地,根據形式和功能或是與其他文化方面的相互關系來分析音樂。呈現同一的成長與變遷的問題,經受相同的傳播、發明、接受或排斥以及綜合的過程。它能像其他文化一樣,用于對這些過程或那些文化適應、模式,以及文化與環境之間、文化與個性之間關系的研究?!盵2]
荷蘭音樂學者Jaap Kunst于1950年在他關于民族音樂的論著中提出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迅速地被世界各地學者普遍接受和認同,民族音樂學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學科名稱而被確立下來。各國學者對于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定義和研究對象問題曾有許多不同的爭議,關于民族音樂學的定義和研究對象,國內外學者都有相關論述。國外學者從研究對象、范圍和內容方面對民族音樂學進行探尋,歸納出5種較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觀點,分別是對西方藝術音樂和流行音樂之外的人類傳統音樂的研究、對西方藝術音樂之外的傳統音樂加流行音樂的研究、對人類所有音樂的研究、對音樂的文化內涵的研究、用人類學理論和方法對音樂的研究[3]。這些研究表明,民族音樂學的文化內涵有較強的繼承性和獨立性,民族音樂也正是在繼承和獨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末民族音樂學傳入我國,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從民族音樂學的名稱、性質出發,對民族音樂學進行界定。俞人豪學者提出,民族音樂學包括民族學和音樂學,是二者的融合,不同地區的民歌音樂融入當地民族特色中,形成具有獨特性的民族音樂[4];趙如蘭學者認為民族音樂學是著重研究任一民族中的文化背景,然后再進一步觀察其民族的音樂特征,從民族的文化背景出發,從文化歷史的維度闡明民族音樂的歷時性特征[5];陳大煒學者認為,民族音樂學是屬于民族學和音樂學的交叉學科,其內涵可以歸納為文化下的音樂,文化與音樂具有互生性,文化離不開音樂,音樂反映文化[6];沈洽學者指出,民族音樂學是一門人類有意識地選擇民族學和音樂學二者 “邊緣”的一種特殊的角度來觀察人類一切音樂現象的邊緣科學[7]。
民族音樂學是一門本著客觀積極的態度去研究人們是如何在其自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引導下創造屬于本我意識中音樂的學科。即民族音樂學是研究音樂及其所處的文化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從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研究不同民族、不同音樂的構成發展、行為方式等問題。從民族音樂學的觀點來看,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象征性表現,民族音樂學的本質屬性和主要目標是研究音樂中的文化內涵。音樂與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類出現后,其生產生活方式就為音樂的產生提供條件,人是社會的人、文化的人,同時亦是有意識的、獨立的人,在音樂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主觀能動作用;音樂作為特定文化和環境的產物,是文化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是現實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而且是歷史文化的總結,甚至還可以是超越現有階段物質生活水平對未來天馬行空的暢想。音樂是人類依托客觀社會歷史條件,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主要是文化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的精神產物,不僅能折射出文化內涵,還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其重要的特殊地位不言而喻。音樂體現文化,文化包含音樂,二者互融共生,沒有文化,音樂就缺失表達傳播的介質,沒有音樂,文化就缺少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也沒有統一價值標準的文化,更沒有先后優劣之分的文化;音樂也不是墨守成規、千篇一律的,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具體事物的異同,皆可以作為文化與音樂之間融合的紐帶。音樂作為一種精神文化事象,支撐及輔助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人類賴以存在的精神寄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任何民族、任何群體都會置身于音樂文化的大潮中。人類音樂是一個有機整體,除了音樂本體的構成要素之外,還包括與創造音樂有關的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活動,即人類生存的文化背景,音樂文化現象必然反映出其社會性與民族性,這也正是幾十年來諸多學者一直在探討文化與音樂的重要關鍵所在。
人類的文化價值取向和生活習性構成了一個群體生存與延續的基本范疇。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地域性特點,不論是東方或西方,大至整個國家群體、小至個體單元,都有受民族特質約束的文化,也沒有完全脫離民族根基的音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存背景,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信仰,同樣,生活環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會為某一民族音樂風格的產生奠定基礎。也就是說,音樂有其特定性,它們的種類與風格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現出各自的特性。民族音樂學研究者們一直關注和探尋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文化種類和風格的產生、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民族音樂文化有時空性,世界上的任何一種音樂現象都是不可能全然擺脫時空兩維的繼承和借鑒而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音樂活動事象存在于任何國家的任何音樂文化之中,我們不僅要對音樂自身的特點進行研究,還要運用民族音樂學的理論方法對形成這些音樂的歷史背景進行剖析,運用時空觀去透過現象看其本質,即在時空的縱橫坐標中既要有對歷史記憶和微觀敘事的整體文化觀,也要有當下共時社會空間中的歷史觀[8]。任何音樂或文化都是在時空中存在和發展的,這種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又是相互作用、互為關聯的。音樂文化的時空關系可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大致分為4種類型:異時異空、異時同空、同時異空、同時同空[9]。根據時空觀的類型,我們可以清晰了解到音樂文化在時空關系中流變的特點,即音樂文化由不同地域、經濟、政治、交通的變化所決定,在時空的流變中形成包羅萬象、豐富多彩、自成體系的特色。
2.2.1 多元化
所謂“多元”,主要是因諸多不可抗拒之因素而形成的多種音樂模式并存的現象。如漢族,因各地文化背景、風俗民情、地理區劃的不同,形成了多個區域類型多種音樂結構形式并存的現象,正是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生存形態,使我們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以及音樂形式得以較完整的保存、延續和發展。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格局,世界民族的多樣性決定了世界民族與文化的多元性,音樂作為文化中的一部分,反映出人類的情感,但受諸多因素影響,有著多方面的社會、文化背景,必然也隨之表現出多元性。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多元化文化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當接觸一個音樂現象時,不容置疑的,必須對其文化起源、發展演變傳承等特性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音樂中深層次的東西,無論哪個民族、哪種文化都必然擁有屬于自己的某些獨特的音樂表現,這種音樂表現來源于文化,反映文化的發展歷程。從歷史角度出發,多元化對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文化的傳承過程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結果。
2.2.2 復雜性
不管是一個民族還是某一地區,由于文化背景、傳統習俗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了同一地理區域中復雜的多音樂表現以及在人類不斷的交叉接觸與融合中變化發展的動態流程,因此,無法用單一固化的模式去構筑出某一民族或地區共同的音樂文化模式。從民族音樂學角度來說,音樂本體、音樂形態和音樂活動等,都受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與所屬的民族和地區的社會功能有著密切的聯系,其體現、影響著不同的社會功能。民族音樂文化帶有民族性,民族地區社會環境的變化會對民族音樂文化價值體系造成不小的沖突。如現代科技在民族地區的發展,會顛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認知,這種變化客觀地證明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從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角度來說,各民族各個地區特點各異,正如許多地方或村莊中仍然存在著多種方言和文字那樣,我們無法把它們同化,也無需把它們同化,讓它們保持民族文化個性,在歷史中積淀,烙上社會發展歷程的印記,成為多元一體發展的典型縮影。
2.2.3 適應性與互動性
適應性指某一生活方式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適應程度,也就是在文化群體中,獨立的人都存在適應性與排斥性。既然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那么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在經過自身內部社會變革或受外部文化的影響之后,都會進行自我調適,這就是文化所演化出的適應性過程。首先,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推廣過程中,對其傳播內容的選擇要遵循適應性原則,即根據不同的傳播對象、各地區各國家的審美要求、時代發展需求來進行傳播。一個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在歷史長河中會根據當下語境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場景,讓本民族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其音樂文化又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變,在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發生適應性的轉變。其次,文化必須是人與人之間產生互動才能存在和發展于某一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模式。文化的學習可以把人的潛能激發出來,文化體系的演化是人類生活對物質狀況適應與交流的結果。無論是同源同宗還是同源分支的民族音樂文化,皆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的基礎上以特定生活背景為依托得以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表現出來的高度統一來融匯其他民族音樂文化,這是音樂文化的互動過程。音樂的傳播比其他藝術更有優越性,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獨特性,將其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結合,可以實現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2.2.4 歷時性與共時性
歷時性研究是從時間順序方面去研究某一文化體系及其產生的音樂形態變遷等方面之間的關系問題。共時性研究是對歷史某一段時期內的文化體系的探討,它注重結構的描述,強調歷史與變遷。民族音樂文化在歷史中積淀,展現出各個階段的音樂文化形態,逐漸成為民族文化弘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需要代代傳承與繁衍并派生出自我認同的文化價值觀的一種延續性發展過程。文化傳承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征,人們通過模仿、學習前人和別人已得到的知識,從別人的經驗中得到益處,文化就這樣一代代地傳遞了下去。這種學習,我們把它叫做“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傳承并不是單一的、原封不動的,是在保持原型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多元化的當代音樂文化形式,打破自我封閉的局面,在文化發展和交流的基礎上拓寬發展空間,強化自身文化體系的整體競爭力,尋找出一條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發展之路。文化傳承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文化變遷的表現之一。文化變遷是文化自身內在規律作用的結果,在社會變遷與文化交流過程中,不管是音樂文化或者其他文化會隨著人們生活習性、審美情趣、情感波折以及外因環境起伏變化,這些變化會引起人們深層審美與價值觀念的變化,文化亦會隨之產生“異變”,從而構成文化的變異性。古代民族音樂文化和現代民族音樂文化,在歷史交匯點的匯合處,會在變遷中體現出共時性的特征,此刻的音樂文化即便在音樂形態相對穩定的歷史階段,其文化風格也會發生變化。
在人類思想相互影響日趨明顯、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頻繁的社會,音樂體現在文化上就是藝術呈現形式不斷更新、新的音樂語言不斷產生,文化的傳承與變化為音樂之變賦予動能,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文化自身所具備的特性讓文化與音樂在融合的過程中使音樂文化現象表現形式多樣,使音樂文化現象在內容上反映了不同階段的社會歷史主題,使其具有了民族的、大眾的和時代的特點。除此之外還促進了音樂形態的演變,為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今關于人文現象的音樂研究,已成為諸多民族音樂學者密切關注的課題,對于音樂的研究我們已不只是單一地分析其結構元素了,人們越來越多地注意到了音樂本體以外文化環境下的“變”,也正在朝著人文方向去更深入地看待音樂現象,以便全面地了解音樂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及文化中音樂的表現。一個民族音樂的產生、創造與發展完全取決于該音樂存在的文化群體中既定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藝術情趣。文學藝術必須以生活背景為依托,不同的生活習俗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藝術,在許多尚不發達的地區村落中,他們或許并無意識去創造和審視自己本族擁有的音樂,又或許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何為音樂,只是因為日常生活勞作、喜怒哀樂的需要而不自覺地制造出了自己的音樂而已。正如我們在田野調查中,進入到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土著村莊時,驚訝于一些在他們看來并非音樂的東西和一些或許在他們眼里并不屬于樂器的物品,他們會說只是一貫這么承襲下來的。這正是本族成員在生活中創造出的一種或多種有節奏、有律調的音樂表現,也正意味著他們自己族群中“傳”的繼承。
民族音樂學視角下,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是以該民族的語言、文字為載體進行交流、記錄和傳播的?!白儭痹谖幕象w現為文化觀念的一種遷移。音樂變遷來源于文化變遷,因為音樂既不是純思想觀念的,也不是純物質理論的東西,而是有著實在的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環境和人類行為的改變而不斷變化著的文化衍生產品。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不可能孤立于特定文化之外,不可能脫離人類的生活行為而獨立存在,也不能離開具體的社會、個人或群體對它的感受、認知與評價。因此,我們可看出音樂具有兩面性,一是音樂有其特殊的結構體系和音樂形態的支撐,二是與社會文化的功能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且這兩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變性,會隨著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性和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白儭痹诘赜蛏媳憩F為方言差異性。民歌多是即興而編,方言的不同會讓民歌的旋律、音調、風格等發生變化,即使當下多數少數民族地區民歌多使用漢語,但民歌多來自百姓,他們創作時并沒有那么規范,原有的歌詞、旋律會隨著民歌的傳播變遷而發生改變,不同地域融合體現出的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多變特征,形成不同的樂感風格。在當代多元文明的碰撞下,客觀外部環境的“變”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展音樂文化未來的發展空間,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我們論及音樂的社會傳承變化,就勢必會牽涉到“動”“靜”的問題。首先,音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在動靜的結合中發展且永恒存在的運動趨勢;通過民族音樂學的視角,用動態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典型意義,可以從根本上抓住民族音樂文化的根本要素,如禮儀文化、宗教價值等。音樂中沒有靜止不變的音象,意識中不會有完全一樣的思維模式,文化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風格,人總是在運動、在行動的,歷史是不斷向前演進的,萬事萬物總是不斷發展的,人是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選擇和改變傳統的固有文化模式,個體選擇的結果可能決定不了文化變化的方向, 但是由許多的個體選擇所形成的合力會推動文化發生變化以及改變與之相對應的文化穩定狀態。以我們中國的一句俗語來說,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謂“規矩”也就是事物發展的模式或章法。對于音樂,同樣也有自己的格式和既定的俗成,無論是何種音樂,民間口傳或是有統一曲式特征的藝術音樂,都是有自己的格式套路的。人并非生來就一定有音樂感知和創造能力的,畢竟后天的培養以及在其生存環境、模仿改編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沿襲了本族群文化模式內的框架法則才是至關重要的方面,他們把自身特有的習慣、對外來音樂文化的吸收與創造繼續動態地演變下去,而構成了本族群特有的音樂文化。如果我們靜止的看待,得到的只能是片面的一角。
其次,注重音樂文化中的“動”,這并不是說要我們拋棄音樂事象中靜止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靜態的觀察又怎知它的“動”在何處呢?文化的靜態論觀點是,文化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但也呈現出一定的穩定性,該穩定性并不是一味追尋“穩定的保守性”,即讓音樂的發展長期處于一種封閉狀態,其穩定程度隨該文化所處的地理、歷史、社會背景的不同而體現出靜中有動的差異性。作為音樂學來說,站在共時性的立場上對某一時代采用所謂凝固的方式來加以把握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0]。動態的觀察也許能看到事物鮮活生動的一面,但靜態下的事物又是如何?是否一樣?有何差別?對具有穩定性的音樂來說都需要我們全面客觀的闡述。因此,把握動靜兩相宜才是最佳的觀察方式,才能達到想要的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