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春
1.東莞城市學院法學院;2.世新大學管理學院
目前,關于社會治理的熱點問題是如何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國社會治理體系,如何不斷推進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這也是未來交叉學科學術研究的重點難點。我們政府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了頂層設計。重大戰略部署,立足于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探討成為熱點,依法治國與社會治理科學化的研究也成為時代性的重大課題。社會治理科學化的過程實質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社會治理科學化的內涵實質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更高層次的要求。我國的社會治理科學化有所區別,具有自身的理論特質與實踐模式。
本課題研究收集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知識網數據庫(CNKI)。CNKI具有文章類型齊全、文章更新速度快等優勢,所收集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高,可以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有效性。以中國知網數據庫近10年關于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的主要社會文獻資料為研究對象,共評選出符合學科要求的中國文獻,刪除征集、公告及新聞、會議紀要等無關資料,最后是符合要求的中國文獻。目前,研究社會治理和法治的資料很少,主要是報刊論文和文獻資料。截至2022年5月20日,CNKI已在“社會治理”和“法治”標題下進行搜索,共有報刊文章35篇、期刊文章167篇??傮w而言,理論型文章涉及較少,尤其是文章的研究深度與廣度不夠。目前涉及的文章主要是對實踐型研究課題進行分析剖析的。比如董妍、高宇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論壇綜述》,張煒達、郭朔寧的《社會治理法治化:生成邏輯、價值意蘊與中國方案》,徐祥民、張慧穎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會建設路徑論》等文章都是從實踐的角度談及了社會治理”與的法治內容、今后遇到的社會問題和未來的改進路徑。
關于社會治理的學術研究,大部分專家學者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參與以及社會治理機制的法制化、社會治理理念的合理化、社會治理對象的公開化等。目前,全球社會開放所帶來的社會化風險、社會化危機以及社會治理新力量的興起,急切需要中國創新的社會治理體系來應對。社會各學科分別以不同的角度關注、解析及研究目前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及其社會應用價值。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分析治理能力,尤其是面對中國社會型結構化和社會型組織形式化發生巨大變化的新形勢,學界對于關注中國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對促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治理現代化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以及現實作用。目前,學術界對于 “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將最新的社會治理思想理念運用到社會微觀領域及實際操作層面,進一步探索我國社會治理理念在網絡社會、城市農村社區、社會工作、突發公共事件等具體情況下的新特征新價值及其實現機制,豐富我國社會治理創新理論制度、理念思想。第二,從中國治理文化的特殊性、中國社會治理形勢的復雜性、中國社會治理結構的多樣性這三個維度進一步揭示中國社會治理模式的地方特色。第三,專家學者對中國社會治理的探討涉及中國社會治理制度創新的關鍵環節、主體關系和能力、核心問題、基本依據和實踐路徑,深入剖析“社會共治”“源頭治理”“基層自治”“依法治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社會協同”“一主多元”等社會治理方式,呈現出其社會治理效率的有效性以及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路徑構建。
近年來我國對社會管理方面創新問題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觀點各異:(1)分析了黨委領導、法律保障、政府責任、公眾參與、社會協調等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的內涵,但其內部關系需要系統解釋(張星煒:《社會管理體系內涵分析》《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5)。(2)肯定了法治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作用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闡述,即基和安全理論(劉旺洪:《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治理法治化》《法學》2011);姜明安:《發展、改革、創新與法治》《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3)分析了社會管理法制化的途徑,認為應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各主體的作用,完善社會管理法制,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實現社會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體制改革,提高應對社會風險的能力(葛洪義:《社會管理創新與法律方法》《法學》2011);(高振班:《社會管理法治》《浙江人大》2011);(熊文釗等:《建設法治政府的模式與政府法治理論》《法學雜志》,2010.11)??梢哉J為,關于社會管理的研究很多,直到最近幾年,一直有關于社會治理合法化的研究,例如,探討社會治理法制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系(徐漢明:《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法制化》;王勇;《法治與社會治理創新的內涵》)。(4)提出了社會管理法制化的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認為現代社會管理的最佳狀態應該是構建“法治社會管理模式”,社會管理及其創新法治化建設應遵循“以人為本、維護權利和自由、構建法治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基本原則,但法治最好更加精細化。(應松年:《社會管理創新導論》《法律論壇》2016;傅梓堂:《關于構建法治社會管理模式》《法律論壇》2017;龐靈:《權利、自由與社會管理創新切入點》《法律》2018)。
美國公共治理專家里德·鮑克斯(Reed C.Box)表示:“如果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改革者主張建立最大限度地中央控制和高效的組織結構,那么21世紀的改革者主張將今天的創新視為一個復興實驗的過程,以創建一個以公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結構。”這說明,邁入21世紀,社會治理創新的重點、難點已經從原來的追求政府績效管理高效向社會治理結構轉型,其中社會治理中政府權力標準開始轉向民眾權力標準。社會治理的關系結構、具體語境、發展方向為“善政”,這是社會治理理論主流理論界認同的發展方向?,F今社會中一些現實因素現實狀況促使了“善政”這一治理理論的興起和發展。其一,伴隨著民間社會力量的不斷發展,由于管理危機,政府無法滿足人們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的需求。如何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其社會治理過程是“善政”,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通力合作管理是其最本質的特征。社會治理模式所推崇的是政治國家與民間社會兩者之間的關系對社會公共生活的社會管理,但是合作的基礎是一種對抗關系:基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對抗關系以及民間社會政治愿望。另一種說法是建立在斗爭基礎上的伙伴關系,也是基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對抗關系以及民間社會的政治愿望,它是社會的治理模式。如何實現源于斗爭的合作管理,各方的實力進一步決定了處于哪種情況下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國家和社會對抗的結果決定了社會治理模式的方式是“善政”。雖然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是合理的,但公共利益受制于各方力量,“善治”只能被描述為目前的“善政”,而不是持續的長期治理。簡而言之,目前社會治理模式呈現出國家與社會對抗關系社會治理模式,其現實目標是應對政府失靈和社會失靈,并通過各種力量的對抗和磨合來實現。
依上所論述,中國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還處于社會治理研究的起步階段,還有許多命題需要拓展和進一步研究,比如,如何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如和協調提高依法治國與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的內在關系,如何進一步提高理論基礎、基本內容和現實路徑建設等,這正是筆者擬探討和研究的內容。我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應該注重法治的理論說服力和現實訴求,關注與回應公眾不能僅僅是法治的口號。依法治國是推進社會科學治理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科學治理是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動力。科學社會治理的核心指標和主要標志是社會治理中的法治,要求全社會通過社會治理參與改善民生,任何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人都需要明確的法律規則。
由實踐到理論,由具體到抽象,創新了社會治理、社會自治、社會基礎這三者共同構成的完整意義上的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各類主體主要包括公共部門、非營利組織等,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其職能定位、職責范圍、目標和要求都必須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社會治理的客觀規律形成了多元化共治、科學化民主治理的新型模式。進一步要強化法治、法律、規章制度在我國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功能,我國社會治理要著重凸顯正義、正義、公平的特點。需要說明的是,只有法治保障才能真正實現長期穩定。有必要明確公眾在社會治理中的法律參與地位,強調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依照法律法規治理社會,實現社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地位平等,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應當強調的是,在法律授權許可的范圍內實施國家權力,權力運行在法律的限制范圍內,公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權力,真正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民權利對公共權力的制約。為鞏固和深化當前社會治理創新成果,加快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支持,將有利于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模式的新型建構,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治理的法治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一是依法治國需要依法治社會,這是科學社會治理的核心指標和主要標志。制度前提需要法治保障,在法治軌道上,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才能和諧有序地運行。二是科學的社會治理要求社會治理的方法、手段和制度必須符合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行事。法治的本質決定了依法治國必然使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科學、可操作。社會治理必須規范運作,在法治框架內妥善處理。三是社會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是其科學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建立符合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要求的社會治理秩序,社會主義法治通過弘揚宣傳一系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進一步規范社會關系。四是以法律形式肯定及鞏固社會治理創新成果,來確保社會治理創新可持續發展??茖W的社會治理是引領和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社會治理路徑,社會治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是社會治理科學化的主要表現。
在過去幾年,我們在社會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多實踐經驗,但還沒有上升到法律法規的水平。要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固定,需要進一步創新制度,著重推進全社會多層次和多領域的全面依法治理。一是用法律來確定社會分工治理,解決社會治理的主要問題。第二是利用法律確定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群眾組織的作用、社會組織的地位及權力邊界、群眾如何參與以及參與的程序。三是使用法律手段調整和約束社會治理的方式程序。四是使用法律手段調整約束社會治理的原則和行為準則,主要包括公共權力監督制約和公民社會治理主體地位的確立,即探索建立一套約束公共權力的法律制度,確立公民的社會治理主體地位,來保障實現公民的基本權利。
法律基礎作為一切社會治理活動的依據,依法治理是科學化的社會治理方式,基于法治的概念,用法治思維來管理社會,讓法律管理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領導者、每一位管理者和每一位執法者心中。我們需要從制度、機制等層面分析如何通過法治來規范和控制公共權力的運行,加強對行政權力的控制。各級政府機關要做到依法行政、嚴格執法以及秉公執法,最大限度地把社會治理活動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更重要的是加強社會治理領域的立法工作。各種法律的全面有效實施將有助于創新社會治理形式,比如《社會援助法》《社會福利法》等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依據,仍需要進一步研究,需要建構多層次、立體化的法律體系,進一步加強保護弱勢群體的立法。
我國著重強調整體社會改革的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主要把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推進整個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奮斗的總目標。當前正處于多元化時代,社會治理發展非常迅速,創新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創新的模式尤為重要。然而,當前社會治理面臨著各種挑戰,存在著許多問題,一些模式也陷入困境。在探索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探索符合多主體聯合治理的具體路徑,努力規避各種風險,針對不同問題及時制定對策和解決方案。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將來社會治理的發展提供基礎,但是,在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治理實踐方面仍需要進一步討論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