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張葉
通過文獻整理總結,目前國內外對于城市開發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
(1)TOD模 式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強調以公共交通站點為核心,在一定的合理半徑范圍內使其與周邊各類功能用地協同發展,最終形成集商辦、文教、居住等為一體的高密度、多功能的綜合型功能區。
(2)SOD模 式 (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服務設施為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通過政府有意識地建設開發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或某些商業設施,將公共服務設施及其他商辦服務、文體服務、醫療服務等城市功能進行空間布局,借助城市空間功能的聚集從而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來帶動地區發展。
(3)IOD模 式 (Industryoriented Development):以產業為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以城市空間為載體,以城市自身的經濟發展條件為支撐,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集中發展相關產業集群,通過構建創新型產業網絡結構,形成支柱型主導產業群,促進區域功能的優化布局,最終達到多元要素的流動與共享,形成相互協調的產業可持續發展態勢。
(4)COD模 式 (Cultureoriented Development):以城市文化為導向的空間開發模式,應尊重當地文化資源價值,延續和提煉城市文脈,強調文化要素對于城市空間的塑造,將無形的文化具像化,并賦予其空間形態,增強區域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間。
(5)EOD模 式 (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以生態為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
強調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生態發展容量為基礎,以最優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為目標,在開發的同時盡可能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并對已有環境進行修復改善,將城市空間與外部自然資源有機耦合,形成城市發展過程中生產、生活與生態協調共生的復合生態系統。
XOD模 式(X-Oriented Development):是TOD模式、SOD模式、IOD模式、COD模式、EOD模式等在內的、滿足現代城鎮發展多種需求的開發模式的統稱。XOD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遵循人本、集約、共享、協調、可持續等城市開發理念,通過對城市交通、服務、文化、產業、生態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城市空間開發的有機結合,建立功能復合的城市活動空間,優化提升城市發展格局,最終推動城市有序生長和健康發展。
我國目前的新城規劃與建設從發展目標上來看主要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因此在對新城進行規劃時也大多以如何實現最大經濟利益化為目標。早期新城的建設往往更注重對經濟利益的狂熱追求,對土地集約利用、公交優先、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等可持續發展理念都在經濟利益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目前我國新城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
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的新城建設主要是為了滿足大城市自身發展的需要,然而,由于對新城缺乏整體性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新城建設出現用地無度蔓延、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分區混亂等現象。新城粗放式的發展既難以形成集聚的新城功能,又造成了大量土地的浪費,城市功能分區的混亂導致不同功能用地之間缺乏應有的聯系,增加了城市交通負擔。
目前,我國大部分新城公交系統發展較為滯后,新城居民往往通過私人小汽車的方式往返于新城與主城之間,增加城市通勤負荷的同時也不利于新城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新城交通系統的不健全也導致了新城結構松散、土地浪費,這種松散的城市結構又反過來阻礙了公交系統的健康發展,而服務半徑覆蓋不足的公交系統又會導致小汽車的廣泛使用,刺激了城市結構的持續松散化,最終形成新城發展的惡性循環。
在目前新城建設過程中,出于盡快獲得收益的目的,建設者往往忽視公共設施的配建,新城教育、醫療、交通、治安、住房、環境等各類服務設施均存在明顯的缺口,公共資源配置短缺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在這種發展模式下,新城設施空間分布不均衡,功能布局與交通系統缺乏協調,服務設施沒有良好的可達性及便利性,居民生活和產業的發展缺少一個良好的環境。
部分新城在建設之初缺乏產業帶動,更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對新城發展的支撐作用有限,新城功能多以居住為主,造成職住嚴重不平衡,“產城分離”的狀態造成新城產城聯動效應不足。新城功能用地結構的不平衡導致產城不融合、社會空間分異,無法培育工業勢能所帶來的產業動力和人口基數,進一步影響了新城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城建設中,建設者忽視了對當地歷史人文、傳統風貌等地方特色的保護,致使新城風貌丟失了原有的地域特色,人文歷史與城市空間的聯系被割裂,最終新城居民缺乏地域歸屬感,城市文脈斷層,“千城一面”現象嚴重。
在快速城鎮化的建設進程中,受經濟優先原則的影響,部分新城在規劃和建設上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沒有考慮到可持續發展原則,新城建設活動對自然生態安全格局的漠視往往造成新城外部空間形態增長與自然生態安全格局缺乏有機協調,導致生態安全問題頻發。在新城開發建設中,原有自然生態風貌被破壞、城市空間景觀格局不突出,使得新城生態環境自調能力降低,生態景觀環境缺失,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新城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主要體現為在新城的空間形態布局、交通網絡體系、公共基礎設施、生態景觀環境及歷史文脈保護等幾個方面貫徹可持續發展觀,以此為理論基礎,對新城進行健全的規劃和建設,打造經濟快速有序發展、公共設施健全、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XOD開發模式的發展理論強調對城市用地“強反饋”的有效機制,為新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適合的、高效的載體,將XOD開發模式運用到新城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中,通過分析新城的引導性因素,并對引導因素的重要性及影響程度進行綜合協調,以城市基礎設施為導向來帶動新城的發展,使新城土地和基礎設施建設之間形成互相促進的正反饋機制,以此提高城市經濟、社會、生態三大類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效應,最終改善新城的空間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從新城空間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國新城正逐漸向成熟階段發展,在城市形態、功能布局、交通系統、生態保護、文化挖掘等方面都往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重新探索新城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聯系,合理進行新城規劃。XOD開發模式強調推動交通系統、公共服務設施、產業服務設施、生態開放空間和其他各類用地的高度融合布局和發展,促進城市布局結構合理、公共服務配置均衡,提高城市的整體效率。這正好匹配新城現階段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同時為新城空間規劃提供了理論支撐。
從新城建設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需求來看,二者存在較好的耦合關系。新城的“量、質、效”綜合效益最大化,實際上是對XOD開發模式倡導的混合土地利用、公共交通導向、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資源延續的追求。新城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從產、城、人的三要素來講,主要為:從產的視角出發,強調營造投資高效、創造力強的產城融合的發展環境;從城的視角出發,強調營造集約高效、疏密有致、富有魅力的城市氛圍;從人的視角出發,強調營造尺度宜人、服務完善、交通便捷的生活環境。XOD開發模式所追求的人本、集約、共享、協調、可持續等城市開發理念正好與之相匹配。
因此,新城可持續發展規劃在XOD開發模式的指導下更具備科學性與落地性。當然,在新城建設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需要回歸理性,用科學的標準進行衡量。
本文以南昌市九望新城城市設計為研究對象,以XOD開發模式的視角分析南昌九望新城目前發展存在的問題,總結出以XOD開發模式為導向的城市規劃發展戰略。九望新城作為南昌西進的重要片區,在城市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旨在建成集生態性、現代性、歷史性、文化性和諧統一的新城,XOD開發模式的發展理念對實現九望新城的發展目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選擇九望新城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代表性。
1.現有用地分析
九望新城規劃區位于望城新區范圍內,包含望城新區南片區,總占地面積為15.1平方公里。九望新城現有用地主要以大面積農田為主,包含部分村莊用地和水系等非建設用地。
2.資源稟賦分析
九望新城規劃片區溝渠水網錯綜分布,生態基底條件優越,有“北高南低、水網融密”的特點,地脈水脈清晰。北面的夢湖水庫與肖峰水庫順地勢南下,從九望新城南北穿越。此外,區內還分布有鐵路水庫、篩崗水庫、魯田水庫、雅莊水庫、里塘水庫及多個坑塘,水系水質良好,生態植被豐富。
為落實大南昌都市圈發展戰略,增強核心區輻射驅動力,承接西岸軸向空間發展趨勢,打造九望科創高地,本項目規劃以生態為基、人居為本、產業為魂,引入XOD開發理念,以EOD模式下的生態網絡、TOD模式下的交通體系、IOD模式下的產業布局、SOD模式下的公共配套、COD模式下的文化服務五大專項體系為抓手,以系統化、專業化的規劃思想為指引,營造結構清晰、通勤便利、生態優美、配套完善、風貌獨特的現代都市。
生態導向下的城市設計需要注重規劃范圍內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與有效利用,本規劃根據對九望新城現有生態資源合理的組織,構建“一心、一廊、兩環、多點”的三級公共空間景觀體系,從而努力創造和諧宜人的城市生態景觀和城市品質空間。本次規劃首先以九望之心生態公園為核心,在對區域公共生態空間整體系統梳理的基礎上,形成以肖峰河和幾條主干路為生態廊道,與南北兩個生態綠環共同串聯公園綠地、支流濱水空間、城市口袋公園等城市綠色空間為一體的生態格局,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同時,為保證良好的生態空間,規劃積極促進生態系統與雨水管理的一體化,充分利用街邊綠地和城市第五立面,保證雨水降落地面能夠順利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可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滲、滯、蓄、凈、用、排相輔相成、協同合作,從而實現生態友好的城市開發模式,建設海綿城市。
1.結合交通站點,以TOD構建九望新城公共交通網絡體系
在城市交通方面,針對九望新城現有道路體系不夠完善以及設施缺乏的情況,在規劃中通過加密路網、完善城市道路等級系統,使得九望新城城市道路體系更加高效便捷,另外為促進九望新城內部交通微循環,規劃進一步提高支路網密度,促進生活性道路與通勤道路交通的分離。大力推進綠色出行,倡導“公交優先”的綠色出行理念,努力發展公交系統與城市軌道交通,同時促進城市慢行系統與公共交通的銜接。
2.明確產業導向,以IOD模式實現九望新城產城融合空間布局
堅持產城融合理念,以產興城,樹立產城聯動典范;以城帶產,打造樂活人居之“城”。打造以5G、大數據為龍頭的特色產業集群,將總部經濟、科創平臺、國際貿易、數字經濟、文化創意和健康養生六大產業體系落位九望新城,助力九望產業發展。
3.以SOD模式構建完善合理的公共服務配套體系
以“人本主義”為主軸,為創造更具有活力的生活氛圍,積極倡導綜合開發理念以實現高效的土地混合利用,規劃配置了文體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福利設施及管理服務設施,使居民在適宜步行范圍內,實現醫療、教育、娛樂等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務,營造宜居宜業的人文社區。
4.以COD模式打造九望新城特色文化IP
依托南昌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通過引入多元文化,在九望新城構筑“一心、一帶、一片、一廊、四軸”的文化服務體系:以文化藝術中心作為核心,建筑造型采用南昌市花金邊瑞香形狀,展示九望新城風采;打造一條濱水文創帶,從傳統歷史文化汲取靈感,通過現代化手法展現,是九望新城文化創新的發動機;規劃構建九望湖人文歷史片區,景觀設計手段結合滕王閣序歷史遺跡,重點展現南昌的人文歷史文化;結合開放空間用地,把肖峰河廊道打造為一條生態文明主題廊道,展示新時期南昌生態文化;分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贛文化主題、民俗文化主題、紅色文化主題建設四條文化展示軸,形成具有濃郁南昌文化氛圍的城市空間,以此加強九望新城文化的影響力,形成獨具九望新城特色的城市空間。
本文在分析XOD開發模式和新城內涵和含義的基礎上,通過針對當前新城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融入可持續發展規劃思想,以南昌九望新城城市設計為例進行實證研究,提出XOD開發模式下的新城可持續發展規劃,對九望新城區域內的未來的土地使用、功能布局、交通體系、公共配套、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等進行綜合、全面、系統地謀劃和部署,努力創造新時期新城空間和設施有機統一發展的人居環境典范,為未來的新城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XOD開發模式作為一個新的空間發展模式,需要研究的內容還很有多方面,本文所提出的觀點可能不盡完善,同時新城空間優化的內容十分復雜,涉及方方面面,不單單包括對空間實體層面的融合和提升,還包括對新城開發投融資層面的融合和提升,也是新城可持續發展規劃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