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杜籽燕
我國的企業破產法律制度自設立至今,廣泛吸收各國各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不斷發展和完善,但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開放,交易模式、交易主體更多樣化,我國現階段的破產法律制度只適用于企業主體,面臨了許多問題和困境,而個人還未成為可破產的主體。從我國經濟市場的實際發展狀況中可以看出,個人這一主體扮演的角色越發重,個人與社會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各界對于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想法呼之欲出。在此背景下,以深圳特區為范例,進行了個人破產制度的試點改革,為我國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提供實踐經驗。但是如何構建一個完善的個人破產制度,仍需要從其法理基礎出發。
廣義上的破產是指財務困難的公司、個人,偶爾也包括政府解決債務的過程。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企業的破產過程在調節市場經濟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通過競爭將最低效的企業以破產的方式逐出了市場,從而提高了剩余企業的平均效率水平。當個人作為交易主體出現時,破產對于那些因各種原因陷入財務困境的個人也有著相似的作用,盡管陷入財務困境的個人不會像公司那樣徹底關閉或完全退出市場交易,但是在適當的情況下,利用破產制度解決他們的財務困境將更好地調整個人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
個人破產制度最核心的作用在于解決債務人無法償還的債務。任何情況下,交易風險一直存在,無法避免,這是交易中的正常現象,不是因為債務人的過錯而導致的。當個人已經陷入經濟困境后,如果讓債務人一直背負著無法償還的債務,將很難“重新開始”,既不利于債務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也不利于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個人破產法律制度的作用正在于解決這一問題,給破產債務人“重新開始”的機會,合理保障破產債務人的基本權利,促進債務人重新開始工作,對債務人未來獲得的經濟收入進行合理分配,以此實現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平衡。
不管債務主體是企業還是個人,破產法都提供了一個可以共同適用的框架,即當債務人的資產小于其負債時,可以同時解決所有的債務。如果將債務人用來分配給債權人的資產比作一塊蛋糕,那么破產既與“蛋糕”的大小有關——能夠支付給債權人的總資產,也與“蛋糕”如何分配——總資產在債權人之間的分配規則有關。
企業破產和個人破產最核心的作用都是實現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平衡。破產是一種解決債務的程序,最終的目標都是為陷入經濟困境的企業或個人提供一條新的道路,緩解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沖突。一方面是對債權人的保護,對陷入困境的債務人做出評估,盡可能對債權人進行償還,避免債務人持續消耗資產以至于完全不能償還債權人的情況;另一方面是對債務人的保護,通過破產程序對債權人進行有序償還。當債務人已經面臨將要破產的情況時,對經濟成本還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出現數額巨大的孳息,運轉不周的企業更加難以生存,資不抵債的個人更難正常生活與工作。通過破產程序,企業和個人都能通過新的途徑對債務進行合理的分配。
企業破產和個人破產的經濟目標相似。都是通過破產程序對破產債務人的資產做出規劃,或清算或重組,為實現多方利益的最大化,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一旦陷入經濟困境的企業或者個人數量驟增,這些主體作為消費者的經濟水平就會下降,這會導致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速度降低,部分產業處于低迷狀態,這種發展趨勢極其不利于宏觀經濟的發展。通過破產,對破產債務人的資產進行合理分配,在多方的博弈之下,做出盡量滿足各方利益要求的決策方案,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避免市場中出現過多的爛債,保障市場有效運行。
企業破產和個人破產的主體差異較大。一般的企業破產,如公司破產,主體是公司,其債務償還是以公司現有的所有資產為限,不存在不能評估作價或者參與分配的部分,清算結束后的公司將被解散,不復存在。而對于破產個人來說,因為主體是個人,不能將個人作為奴隸分配給債權人,進入破產程序后,個人將一直作為債務人對債權人進行還債,并且個人在破產過程中還需要維持其基本的生活條件。
企業破產和個人破產的程序不同。企業破產存在清算和重組這兩種不同的選擇,而個人破產其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清算,因為不可能將個人作為資產完全分配給債權人。對于陷入經濟困境的企業,在開啟破產程序時,選擇清算還是重組,對“蛋糕”的大小和分配規則會有不一樣的決策。對于選擇重組的企業,將會保留其大部分或者全部的資產用以企業的繼續經營,而選擇清算的企業,將會對企業現有的所有資產進行評估作價,按照法定規則對債權人進行償還。在個人破產中,是根據個人破產法律的規定,確定將個人的哪一部分資產來償還債權人,同時為了保障個人破產人的基本生活條件,會對破產債務人作出一定的豁免,即破產債務個人可以保留多少財產及未來收益的多少以保障破產債務人的基本生活。所以個人破產人總是以重組的方式進行債務償還。
當個別債務人拖欠債務但沒有申請破產時,債權人通常會先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催債,以提醒債務人逾期未還的債務,某一些債權人還增加了滯納金和利息。這些矛盾在進入破產程序后依舊存在,適用破產程序就是為了緩和這些沖突,哪些資產用以分配以及如何具體分配最合理,是多方作出共同決策,這給了幾方當事人進行博弈的機會,以期達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個人破產制度中失權制度、復權制度、自由財產制度等的設置,對債務人的權利進行限制的同時,又給予一定的空間,對債務人權益的作出保護。
首先是對人身權益的保護。其中的失權制度在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后,對其某些權利進行限制,債務人在法律規定期限內不得再使用該權利,失權制度表面上看是對債務人進行限制,但失權制度限制的僅僅只是有關債務人財產權方面的權利,實際上是對個人破產人的人身權利方面的保護,不在限制范圍內的權利債務人依舊合法享有,避免因債權人催債等行為造成債務人的人身傷害。
其次是對債務人“重新開始”的保障。是指經過一定期限后,債務人被限制的權利得以恢復,可以繼續行使。這對“失權”限制規定了期限,不至于給債務人的某些權力判處“死刑”,給予債務人“重新開始”的希望,也是對債務人的一種激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債務人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償還債務,以求權利得以恢復。
同時,對債務人的正常生活的保障。自由財產制度則是指把債務人的資產用以償還債權人時,要保留一定的財產以保證債務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在對債務人的現有資產以及未來部分收益進行還債規劃時,如果將債務人未來的收入全部用于償還債權人,那么債務人將不會為了還債做出真正的努力,因為他們什么也得不到,只有這樣債務人才不會將債務人逼入絕路,保證債務人有持續還債的動力。
當個人陷入經濟困境,作為債權人一方,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債務人沒有資產可以用于償還債務。當個人選擇宣告破產,不是意味著可以不用還債了,而是標志著債務人的債務通過另一種途徑進行償還。
對于債權人來說,當初將資金出借給債務人也是因有利可圖,可以是作為借款帶來的利息,也可以是作為投資帶來的收益,在債權人作出出借行為的時候就應當預見到可能存在風險。所以在債務人面臨破產時,債權人對其應當預見的風險,也應合理承擔一部分。如果將風險全部交由債務人承擔,本就陷入困境的債務人將會面臨更加無能為力的局面,會使債務人喪失作出努力以還債的信念。此時,債權人同意債務人的破產計劃,放松對債務人的催還,使債務人有“重新開始”的積極性,實際上是對自己債權作出的保護。
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就是信息不對稱。不管是在借貸市場還是在金融市場,交易雙方始終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對于面臨破產的交易主體,債權人一方從一開始就無法完全了解該主體的全部信息,一直到債務人破產,債權人都仍然無法完全了解到債務人資產狀況的全部信息。如果債務人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作出非誠信的交易行為,這不僅有損債權人的利益,還會擾亂經濟市場的規律,導致市場出現各種惡性競爭的局面,使市場無法正常運行,從長遠來看,既不利于經濟市場的具體發展,也不利于經濟市場的宏觀調控。
個人破產制度也是基于對這種現象的考量,不僅有利于債務人重新開始,也有利于債權人在一定程度保障自己的債權,更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就從整個社會運行而言,個人破產制度有利于市場中的有效資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動,將一些無法解決的爛債、效率低下的個人交易主體不再進行相關交易,使社會經濟要素保持其應有的活力。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每一位參與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是理性經濟人,這就意味著每個人參與經濟活動都會將從自身利益出發,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方式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一旦涉及到利益的最大化,我們就需要對各程序需要花費的成本進行比較,哪一制度的運行成本最小即是最容易被人選擇的制度。
對于各種解決債務的方式,我們在選擇時都需要考慮成本問題。衡量破產成本的一個理想方法應該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對于企業破產來說,直接成本包括破產的法律和行政成本,而間接成本則包括破產引發的所有可能的成本,包括資產的消失、關鍵員工的損失,以及由于管理者的時間花在破產上而放棄的投資機會。由于個人破產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清算,因此也就不會像企業破產那樣,需要淘汰掉效率低的企業,如果這些已經無法運轉、沒有效率的企業仍然存在于市場中,對市場整體的經濟發展將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也就是說,個人雖然破產,卻不會因此退出經濟市場,所以就算個人在應當選擇清算的情況下選擇了重組,也不會過度浪費資源。
實踐中常用到的解決個人債務的制度主要是《民事訴訟法》中的強制執行制度、執行和解制度以及參與分配制度。這幾類都屬于個別執行制度,也就是說這些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對于各個債權債務關系都是區別對待,根據每一債權債務關系的具體情況決定償還順序以及償還金額等內容。
首先,這些個別執行程序一般情況下只會考慮部分債權人的利益,對于這一部分債權人,他們沒有主動且全面了解債務人財產情況的方式,他們只能被動經過法院的通知獲得債務人參與分配的財產梳理。其次,除了作出申請的部分債權人,剩下的由于沒有申請等原因無法參與執行程序的債權人將不會被分配者考慮在內,可能是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或者債務人的故意隱瞞,才導致這部分債權人無法及時申請分配。上述情況的出現都是由于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個人破產制度在進入破產之初,就有法院、各債權人及其他權利人共同加入程序,將所有權利納入一個程序中,討論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實現這些權利,對債務人的財產狀況作出理性且全面的分析,相比前述的個別執行程序,各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會有效降低,保證債權人參與財產分配的公平,也能夠降低債權人為了了解債務人的實際情況所花費的成本。不僅如此,進入破產的個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使債權人盡可能給出讓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和成本,也會詳細地告知自己的實際情況,也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當債務人所剩下的資產不足以償還所有債權人的時候,不管是使用強制執行還是執行和解等制度,每一債權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都會想盡辦法使自己的債權得到最大程度的償還,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債權人與債務人相互勾結、債權人之間相互勾結的情況,這種惡性競爭,會損害其他正當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而個人破產制度的功能之一就在于鼓勵個債權人及其他權利人理性行事,同時在各方共同作用下構建出一種有序的財產分配方式,避免各方權利人之間的惡性競爭以及對債務人的“強取豪奪”,節約債務償還過程中的成本消耗。在一定條件下,緩解債務人的壓力,促進債務人努力工作,甚至還可以維持債務人的財產增值能力以實現剩余財產的增值,不僅能夠實現前述各類執行程序“分配蛋糕”的功能,還有可能實現“把蛋糕做大”的功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債務人和債權人來說,都有著共同的動機,為了“把蛋糕做大”而作出努力,自然就從競爭轉向合作,以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個人破產與企業破產雖有相似之處,但兩者是實質性區別的,不可直接將企業破產制度中的程序直接硬搬到個人破產制度中,在制定個人破產法律制度時,需要考慮個人這一主體作為破產主體的特殊性,在保護債權利益的同時也要保護債務人相應的人身權利。個人破產法律制度是各方博弈的結果,為了激發債務人還債的積極性,限制債權人為爭奪債權產生的惡性競爭,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個人破產制度有其獨特的經濟優勢,不管是對債權人還是社會公共利益,都是更具有經濟效率的個人債務解決方式,能夠保持市場經濟的持續運行,避免因消費者陷入經濟困境而出現經濟流通鏈中斷的情況。設計出完善的個人破產法律規定,構建適合我國的個人破產法律制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需要繼續深入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