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慶 400013]
基建考古是城市化進程中, 地域性文化資源和歷史資源維系與保護的重要舉措, 在城市的精神內核建設和精神文明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基建考古的工作任務, 并非僅僅是進行地下文物資源的搶救性挖掘,工作人員需要在文物挖掘后,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 只有如此才能使得文化遺產的留存時間得到進一步延續。 使得其發揮必要的教化功用和研究價值, 為重慶市的地域文化探索研究提供強有力的佐證。
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類是物質文化遺產,另一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不以具象化的形式來進行顯現, 需要通過口口相傳或藝術表演的方式來進行表達, 因此在基建考古工作展開的過程中, 難以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 故而在該文的研究過程中所提到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是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發揮作用。而物質文化遺產所涵蓋內容十分寬泛, 古遺址和古墓葬均屬于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一系列深埋于地下的文物器具,包括圖書文獻資料等也都是文化遺產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且也是基建考古工作人員, 在文物資源挖掘過程中需要重點進行考察和勘探的目標對象。 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先民們智慧的結晶, 反映了特定年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民風民俗,以及當時的藝術品位,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挖掘價值、 鑒賞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有助于基建考古工作人員重慶市地域文化發展源流的探討與研究, 也有助于基建考古工作人員進行地域性民俗、 民風和民情的探索。 因此通過合理手段進行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是很有必要的, 在重慶市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城市經濟建設的進一步推進, 城市規劃和市政建設部門工作人員不可避免要對城市土地利用價值的實現最大化運用。 通過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的推進,便民惠民工程的完善,以期能夠為當地人民群眾營造更為方便快捷的城市生活環境, 提升人民群眾的城市生活質量。譬如,大型工程建設項目三峽工程,便在水力發電、核能發電、洪澇災害防治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較為有效的正面影響。 但在進行三峽工程項目建設的過程中, 不可避免地會對周遭范圍文化遺產產生較為明顯的破壞。 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產生, 基建考古工作人員需要在三峽工程項目建設展開之前,通過三峽工程庫區的考古發掘,對埋藏在地下珍貴文物資源進行搶救性挖掘, 避免由于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而導致珍貴文物資源受到破壞[1]。但需要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基建項目都如同三峽工程建設一般受人重視, 因此許多小型工程項目在展開之前都不會邀請文物部門進行必要的考古調查,這很容易導致相應工程項目施工范圍內的文物受到建設性破壞, 最終影響到重慶市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順利展開。
在理想狀態下, 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在工程審批環節與基建考古工作相關程序嚴格把關, 讓建設業主按照相應的法律規定進一步履行文物保護程序, 使得基建項目在展開過程中文物保護法規及地方性規章制度的進一步貫徹與落實。但就目前而言,重慶市的基建項目審批和項目實施過程中, 基建考古工作并未被正式納入項目前置階段, 通過正式的環節和流程來進行運作。 這就意味著許多基建項目正式施工前如果未進行基建考古工作的展開, 項目建設單位也不會因此而受到懲罰。 甚至在項目施工和土地挖掘的過程中出現了建設損毀文物現象,有關單位工作人員所需要遭受的懲罰也并不嚴重。 更何況與文物保護相關的執法體系仍然沒能得到進一步的健全, 因此無法依據地方性的法律法規來進行必要的違法行為處罰。 這就導致重慶市的基礎建設文物保護工作所處被動狀態仍然無法得到消除。 這是目前重慶市基建考古過程中, 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重要問題[2]。
在實際的基建考古工作展開過程, 各區縣有責任對其轄區內在基建考古過程中所挖掘出的文物進行必要的保護。但就目前而言,重慶市許多區縣文物部門都無法在基建考古工作展開過程中, 進行自身職責的進一步履行,理想狀態下的文物保護,是需要在層層負責、層層監督的情境下展開的。 目前,文物保護的外部監督和管理工作并未盡善盡美。 有關部門對文物保護工作都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因此區縣的文物保護職能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在專職考古工作人員進行基建考古工作的過程中, 有些區縣參與程度并不理想, 極大地影響到基建文物保護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這也是目前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重慶市的城市化建設步伐逐步加快, 導致大型基建項目層出不窮。 因此專業考古人員所需要完成的基建考古工作任務過多,壓力過重,許多考古人員呈現出了超負荷的工作狀態。近年來,三峽庫區消落帶的基建考古工作量繁重,而“大三城”挖掘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參與。 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考古隊員的日常工作狀態和工作質量, 甚至對其常規的考古工作進度,產生了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有些建設業主甚至認為基建考古工作所占用時間過長,嚴重地影響到了工程進度, 因此與基建考古工作人員之間產生激烈的矛盾。 而有些區縣博物館為了進行地域性文化建設和文化基礎設施的運用, 希望參與自身轄區內基建考古工作的人員要盡快移交挖掘出的珍貴文物, 這也給相關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人力資源不足問題愈發顯著,倘若在這一特殊時期聘用大量人才, 又會使得未來的人力資源成本不斷上升[3]。 因此,人力資源不合理使用問題也是導致現階段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止步不前的重要因素,相應研究學者需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由于基建考古工作目前沒有獲得廣大民眾的關注, 因此許多民眾對基建考古工作仍然存在著一定的誤解。為了消除民眾對基建考古工作的誤解,共同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當中來, 工作人員需要借助媒體平臺來進行日?;脊殴ぷ鞯暮侠硇麄鳌S捎诂F階段大部分民眾都是通過公共媒體平臺來進行實時新聞信息的獲取,因此在網絡信息技術的使用過程中,創造獨屬于基建考古工作的網絡媒體傳播路徑, 也許能夠有效地改善現階段的基建考古工作環境,讓更多民眾進行基建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關注。
具體說來, 基建考古工作人員在借助公共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時,需要注重表述語言的修飾和運用。盡量避免以較為專業性的語言來與公眾進行交流,否則很難讓社會群體在基建考古工作的宣傳過程中, 對具體考古行為和所挖掘出文物內容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此同時,為了以更為貼合公眾群體審美的方式來進行基建考古內容的宣傳, 工作人員可以在進行遺址面貌或器物出圖位置等相應學術資源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對考古挖掘的過程進行拍攝, 這能夠更進一步地打破考古專業與民眾之間的壁壘[4]。讓民眾跟隨著考古挖掘過程的直播, 對所挖出文物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進行深入了解。 這對后續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有關部門和社會大眾都認為文化遺產保護, 僅是參與考古挖掘和文物修護人員的工作。 但實際上想要進行文化遺產的長時間留存,并進行其中所蘊含精神文化價值的深入挖掘,僅僅依靠基建考古工作人員的文物挖掘和文物修復是難以達到較為良好效果的?;诖?,工作人員應當嘗試舉辦講座活動, 通過各類媒體宣傳渠道來進行考古知識的宣傳與講解, 讓更多人了解與認知基建考古工作。 當然,由于考古知識較為枯燥乏味,因此以學術性宣講的方式進行的講座舉辦或文化知識宣傳,恐怕難以引起社會大眾的興趣。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 工作人員需要以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來進行考古知識講座氛圍的創造, 通過更為詼諧幽默的語言, 來進行基建考古工作內容的描繪, 只有如此, 才能夠使得社會大眾對考古工作有更為濃厚的了解興趣。參與講座舉辦和知識宣教的工作人員,甚至可以通過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引入, 來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在與社會大眾的熱烈討論中,引導公眾樹立正確文物保護價值觀念, 讓其意識到文化遺產修復和維護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基建考古工作人員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壓力就能得到有效減輕[5]。
當然, 為了使得后續的考古知識宣傳科普更貼合人民群眾的心理期待, 參與基建考古工作人員可以嘗試通過問卷調查來了解社會大眾的心理狀態,能夠有效進行未來考古科普活動方向的改革與完善,在更為貼合公眾心理認知的情況下,引導公眾進行文物保護意識的進一步強化, 這對重慶市未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能夠起到較為良好的促進作用, 也能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一步落實。
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改進, 現階段各大城市在基建審批項目投資過程中, 都會通過線上系統的開發與應用來完成各環節的審批流程。譬如,貴州省在基建審批項目系統的功能開發與建設過程中, 就已經將文物調查和勘探工作列入到了審批流程當中。換句話說,任何建設單位想要進行基建項目的展開與施工首先要進行文物調查和勘探, 在基建考古工作完成后,方能進行相關項目的進一步啟動。但需要注意的是, 重慶市在基建審批投資項目系統的改良過程中, 尚未將文物調查和勘探納入審批流程當中去, 這會直接影響到基建項目展開過程中的文物保護和文物挖掘工作的推進。 因此在未來的基建審批投資項目系統改良過程中,需要添加文物調查和勘探的審批流程,這是管理部門在基建考古工作展開過程中應當重視的問題, 只有如此才能使得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得到進一步的保障[6]。
之所以在基建考古過程中, 無法使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破, 與建設單位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重視程度不足有密切關聯。 為了使得各大建設單位在進行基建項目施工展開的過程中,能夠有更為正確的文物保護理念, 按照文物保護法規來進行相關流程和環節的落實。 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進行多種文物保護宣傳方式的運用。 這一部分工作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中鐵隧道集團進行重慶軌道交通5 號線的工程建設過程中,相應基建考古工作人員就在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了“文物法規專題講座走進建設工地”的宣傳活動。相關宣傳活動的推進與舉辦,能夠有效強化建設單位在文物保護方面的認知, 并積極參與到具體工作中, 使得文物保護法規在實際的基建項目開展過程中得到進一步落實[7-10]。
雖然基建考古工作本身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與其他各行業的工作存在行業壁壘, 但這并不意味著基建考古工作的展開和完成質量不會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如果人民群眾對于基建考古這一項工作缺乏必要的了解,認為這一項工作可有可無,否定工作人員日常的工作價值, 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工作人員在進行基建考古工作的過程中, 產生厭惡情緒,以消極怠工的方式進行文物的挖掘與保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重慶市有關部門應當有意識的引導社會大眾進行文物保護意識的進一步提升與完善, 讓社會大眾意識到文物挖掘和文物考古的重要性, 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得文物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的落實。 讓基建考古人員有更為良好的工作狀態完成日常工作任務。
綜上所述,參與重慶市基建考古工作的人員,務必要以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式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并聯合各部門和各渠道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文化遺產的修復和保護工作, 爭取使得重慶市的文化遺產建設和保護工作順利實施, 在相應法律法規的保障下推動重慶市的歷史文化宣傳和地域文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