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廣偉
一次,我作為主持人參與五年級語文組的觀課議課,執教的課例是《游園不值》。
(議課教師)康老師提問:您讓學生把自己作為園中的一個生命進行想象,感受春色滿園,為什么會采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學生入詩境呢?
(議課教師)孔老師提問:我也有同感,您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
(執教教師)宋老師發言:因為孩子與大人不同,他們天真、活潑,讓他們與大人一樣靜心品味古詩的意韻之美比較難。所以從孩子的實際出發。
(議課教師)孔老師質疑:但你有沒有發現,學生把自己想成蜜蜂、花朵……在自己贊美時很羞澀,其他同學也在哄笑,課堂氛圍是很活躍,但是不是破壞了詩的意境美呢?
(執教教師)宋老師發言:我不這么認為。這首詩本不是寫景,而是為了表現生命熱情奔放、不可遏制的活力,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園中生命,要求他們說一句最能體現自己美麗、快樂心情的話,就是為了調動他們內心那種奔放的活力。
(主持人)毛老師發言:孔老師,如果你來上課,會怎么處理這一環節呢?
(議課教師)孔老師發言:如果我來上課,想采用“詩畫”結合的方法引學生入詩境。“滿園春色很美,你能用簡筆畫的方式畫出來嗎?”畫的形式比較新穎……
從以上片段中不難看出,教師議課過程中反問、追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關重要的。正因為追問、反問,促使參與議課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和深度交流。在教師之間不停追問和反問過程中,他們對課堂現象進行深入剖析和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發現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