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宇,徐曉可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我國于2004年起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改進和增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1]。與此同時,上海市率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課程改革[2],由此逐步形成了“課程思政”理念。課程思政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育人效果,力求達到“三全育人”,即“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3]。此外,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明確提出,每門課程都要守好責任渠、種好一片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發力[4],讓協同育人成為課程思政的根本理念。生物化學課程,作為高職醫學類專業的必修課,要利用好課堂教學“主要路徑”的關鍵作用,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生物化學課程具有集理論、目標、素質為一體,理論性強和邏輯性強等特點,在醫學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起到奠定學科基礎、承上啟下的作用。通常,在新生入學后第一學年開設,這個階段,學生接觸到的新環境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隨著時代的持續發展,我國對于醫學專業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是不斷提升的,特別是2020年初疫情爆發之后,醫學類專業越發受到關注。所以,在面對作為醫療行業的后備軍的高校醫學類專業的學生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注意與醫學相關知識的結合外,對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
課程思政的發展分為了三個時期2005年,上海率先實施“兩綱教育”,以“學科德育”為基本理念,推動課程改革[5]。在此基礎上,2010年,逐步探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育導向[6],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為中心的德育課程體系頂層設計,根據非同學段特點,對德育課程進行整體設計[7]。2014年,德育首次被納入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工程,探索了從思想政治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8]。課程思政的內涵不是開一門新的課程,也不是把現有的課程全部變為思政課程,而是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生物化學,作為高職醫學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和其他課程共同發展,有益于提升課程質量,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課程思政是將思政元素融合到專業課程當中,讓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員、全課程化。將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擴大,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要想促進生物化學與課程思政的共同發展,則需要消除壁壘,增強聯系,將思政知識融入到生物化學的課堂中,使課程能展現出思政內容和元素。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的協同效應,達到1+1>2的效果。
近年來,全國高校都在不遺余力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一些高校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在部分高校中還存在著一些困境。
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具有一定高等教育知識和專業技能技術知識的人,肩負著為當代社會的發展輸送高級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師在教學上通常更加關注的是應用技術實踐操作能力,很少涉及到思政內容。部分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習慣性地認為專業課只需要傳授理論及實踐知識,思政教育就是思想政治課程,或黨政部門老師的任務,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每個教師的責任。
高職醫學類專業教師積極響應國家和學校的號召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入思政元素,但部分課堂存在“浮于表面”的現象。例如,在課堂中宣讀一份政治文件、講一個故事等。這樣的做法并不能讓學生很好的接受思政教育,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由于教師本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欠缺,但又苦于無法短時間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專業知識內容較多,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再加上部分教師課前的準備工作不充足。
長期以來,生物化學作為醫學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其目的一方面是為接下來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是為學生就業提供專業準備或適應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需求。所以在教材選擇上首先要符合國家標準,其次考慮更貼合專業需求的版本。但市面上常見的傳統教材中直接顯示出工匠精神、雷鋒精神、長征精神等思政元素很少,如果教師單單就教材而進行教學,很難達到生物化學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效果。
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考核體系還比較片面,僅以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實訓操作水平作為學生生物化學成績的評價標準,卻沒有把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考慮進去。追根溯源,主要是因為沒有把思政元素納入到課程評價內容中,導致評價標準不夠全面。此外,課程思政內容與普通專業知識的考核標準不同,并且考核方式和標準設定很難具體化,所以教學效果的評價受到阻礙。以上兩方面是考評體系不夠完善的主要原因。
教師需要端正態度,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使生物化學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教學中的自主育人理念落到實處。在育人目標方面,生物化學和課程思政都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只是側重點不同。兩者協同育人并不沖突,并且可以在學生獲取專業知識,培養職業素養的同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從育人方式上看,生物化學和課程思政都是利用課程教學這一主渠道來完成培養目標。專業課要培養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暢通渠道,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同向同行。在思政育人實踐中,步調一致、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只有生物化學和課程思政保持協同前行,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時代在進步,形勢在發展,知識也在不停地更新,教師要想做到“學高”“身正”,需要不斷提升自己思想道德水平,成為學生的典范,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影響學生[9]。大多數的生物化學教師沒有受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訓和指導,因此需要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思政理論水平。例如,學校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培訓等活動幫助教師提升自身專業素質,也可以定期進行討論、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營造“邊學習邊溝通邊研究”的氛圍。一方面可以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大家總結經驗不足。此外,生物化學教師可以積極主動地與思政課程教師溝通與交流,實現教學資源共享、職能互補、優勢疊加。教師們可以組成“一對一”互助小組,這樣也可以促進思政課程教師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教師授課時應當堅持以課程實施為載體,以德育滲透為紐帶,以特定情景為法寶,充分發掘蘊藏在生物化學學科知識中的思政元素,體現課程特色與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專業課與思政文化教育的有序融合。
例如,在介紹蛋白質的性質時,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2008年震驚全國的“毒奶粉事故”相關的食品和圖片。作為一名未來的醫務工作者,看到一個又一個“畸形兒”,很自然就會被引入情景當中,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事故發生。隨后,可以向學生介紹蛋白質的元素特點,如主要元素、特征元素以及檢測方法的原理等,引領學生探求事故的真相,既揭露出該生產商和代理商唯利是圖、毫無責任心及監管部門的失職,也暴露出一些醫療工作者不甚嚴謹的工作態度。緊接著,告訴同學們在關鍵時刻徐州兒童醫院小兒泌尿外科馮東川醫生盡最大努力呼吁全社會關注三鹿奶粉帶來的危害。三鹿奶粉在他的博客中被曝光,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10]。
最后,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相似的情況該怎么做。借助上述情景的設置,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他們知道醫學不單是科學,還是人學。醫務工作者不僅要保持精湛的醫術、濟世救人,還要品德高潔、嚴謹求實。
生物化學課程考核采用雙向評價模式。在教師層面,將課堂上教師協同育人水平作為科目評價的重點。在學生層面,除了定期的理論考試和平時成績之外,還需要增加一個思想政治方面的評價部分,主要包括探究性作業、創新精神、探索及思政意識等部分。注重過程性評價,將學生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納入評價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德育教育與技能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與自身思想素質的全面提升,不斷推進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發展進程。
總之,無論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不斷推動和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思想,努力培養出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切實地做到成果、人才兩手抓。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團隊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職業素質教育中,充分發揮生物化學課程的育人和導向功能,力求實現生物化學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