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波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隨著城市突飛猛進的發展,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劇。與此同時,水系污染嚴重、水資源浪費、城市洪澇等問題也十分突出。水資源的短缺與嚴重已成為城市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其次,通過對世界各地城市發展歷程的梳理和研究,城市水系的規劃建設、保護利用程度與城市的繁榮發展呈正相關關系。由此可知,建立和恢復城市水環境既保護了城市特色水生態、水景觀以及水文化,同時又確保了城市未來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固鎮縣是水環境景觀存在和變化的基礎,固鎮縣具有悠久的歷史,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秦漢以后,多次設國、郡、州、縣、鎮。現有楚漢垓下遺址、谷陽城遺址等重要景點。近幾年在環境改造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在綠化建設的帶動下逐步對城市水系進行了改造和規劃,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工作,改善固鎮縣城水環境,提升城市整體人居環境。
通過“競合”和“海綿城市”理念賦予南部新城區域的親水宜居形象和城市競爭力,讓城市回歸水邊,打造靈動的水空間和安全經濟可行功能齊備的水岸。
一個充滿活力與水岸風情的固鎮城市奇葩。親水宜人的活力岸線以及豐富多彩的濱水活動,使地域獲取新的能量,成為地域的聚焦點,而在全球城市化競爭合作日益頻繁的當下,塑造獨特富有魅力的城市名片與特色。
全面推進水環境治理,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牢牢守住水生態、水環境的底線。確保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為城市的發展留下綠色通道。
從普通河道,轉變為集生態、休閑、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活力空間。塑造宜人亮麗的水岸,提升周邊土地的價值,豐富水生活。
打破水岸難以親近的藩籬,以連續的景觀步道,親水平臺,植物栽植等拉近人與水的關系。
休閑、娛樂、養生的濱水活動,可以承載多樣的活動與功能。
通過街道、水岸、景觀、活動,打造獨一的難忘的城市形象。
建設海綿城市,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①生態體驗軸即縣城規劃區內澮河河道及兩岸濱水綠化區域,該區域以生態為基礎,重點打造生態養身、生態養性、生態養德、生態養人四大主題。通過打造健身步道、美德宣傳、修身養性、健康娛樂、四季花海等節點,將四大主題充分地融入濱水景觀中,讓居民或者游客能切實體驗,親身感悟。
②臨水商業帶即固北景觀河及兩側用地范圍,由于該地塊周邊多為商業與辦公用地,所以該區域重點打造商業休閑景觀,讓居民在購物的同時能夠在此休息游玩,上班一族也能利用閑散時間來此放松心情,緩解工作壓力。
③親水休閑軸即三八河及兩側用地范圍,由于該地塊周邊多為綠化用地,所以該區域重點打造親水休閑體驗,讓居民能夠在此濱水漫步、林蔭慢跑、促膝閑談,感受喧囂城市中的一份“慢”妙。
④頤養濕地圈即縣城規劃區內城西公園區域,該區域以生態為基礎,重點打造生態濕地。涵養濕地,綠色自然、碧波蕩漾、鶯飛草長、空氣清新,讓居民或者游客能在此頤養生息,感受大自然的饋贈。
⑤谷陽水景圈即環繞谷陽城遺址外圍的環狀水系,由鐵路運河、澥澮引河構成。主要以谷陽城遺址文化為核心點,打造城市外環水景旅游環線。
⑥楚漢文化巷即縣城規劃區內澮河河道北側及北岸濱水綠化區域,該區域以古鎮古時興盛的楚漢文化為基礎,重點打造文化傳播、美德宣傳、知書重教、修身養性、健康娛樂等方面,將楚漢文化充分地融入濱水景觀中,讓居民或者游客能切實體驗,親身感悟。
⑦休閑養逸軸即縣城規劃區內劉元干渠及兩岸濱水綠化區域,該區域以生態為基礎,重點打造生態養身、生態養性、生態養德、生態養人四大主題。給居民或游客提供一個休閑養逸的好去處。
⑧索里誠信軸即縣城規劃區索里河及兩岸濱水綠化區域,該區域以索里河為依托,重點打造誠信為本、美德宣傳、修身養性,將誠信主題充分地融入濱水景觀中,讓居民或者游客能在優美景色中感悟人生哲理。
3.2.1 河道生態設計
重塑生態河道具體體現河道布局走向和縱斷面的生態設計上,要注重尊重自然,巧于因借。平面布局設計中在滿足河道天然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維持現有河道流勢,力保自然河道地貌所形成的原生景觀(包括植物景觀),尊重自然,“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盡量減少人工修飾的痕跡,減少土方量。重塑中既要體現自然的潺潺流水,也要有利于為生物多樣性創造條件。在縱斷面的設計上,根據規劃的河道新的布局走向,保留現狀自然狀態下的水深布置,從而形成交替出現的深水區、淺水區、溫水區和涼水區差異。在橫斷面設計中,將水體沿岸濱水帶納入規劃的范圍,以保證整個水域的空間和視覺寬度,利用現狀岸線,種植多層次多種類的鄉土植物,堆砌石塊重建河床,減少大面積硬質駁岸的使用,河道駁岸的選材上注重鉛絲石籠、土石籠袋、生態麻袋等生態材料的運用,不僅利于水體的生態修復,也為水岸生物的棲息創造條件。生態護坡、植草地坪、透水混凝土地坪鋪裝;在控規中對區域透水面積比例都要有規劃控制指標,減小地表徑流系數。通過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自然滲透和可持續循環。
3.2.2 雨洪管理系統空間設計
由不同級別的廊道和節點構成的網絡系統,逐級控制,逐級管理。結合地形、水文與土壤條件,構建一個由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構成的收集、凈化和蓄存雨水為一體的復合系統,從而延續徑流、降低污染,恢復自然水循環過程。
3.2.3 道路植物邊溝設計
將道路綠化帶改造為初級雨水滲濾溝,具有滯留、凈化、蓄存和下滲功能,主要蓄滯路面和重點地塊雨洪,起到梳減雨澇、涵養地下水源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3.2.4 廊道匯水涵道設計
將廊道作為初級雨水滲濾溝,結合景觀設計,蓄納雨洪,起到緩減雨澇,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遭遇暴雨時,廊道蓄納雨洪,遭遇大暴雨時,無法蓄納的雨洪可溢進生物滯留帶。
3.2.5 生物滯留帶設計
中級生物滯留帶是集旅游休閑、生態凈化等功能為一體的復合型廊道,雨水在綠化中形成天然的水系景觀,為居民提供休閑觀光娛樂的體驗。
3.3.1 水系結構
固鎮縣水系結構:“一軸、兩片、三環、六帶”。
一軸:澮河濱水綠化軸;
兩片:澮河南部與北部兩個城市片區;
三環:城市水系形成的三個環狀水網;
六帶:城市內部河道形成的六條沿河景觀帶。
3.3.2 水系景觀用地布局
①圍繞水系廊道,周邊用地空間適當開放,適量增加綠化用地。
②結合開放空間,少量增加商業用地。
③根據周邊用地性質,將部分綠化用地調整為廣場用地。
3.4.1 水系結構
以水系組織城區內景點,并打造三類特色水上游線。城市風貌游可通行踏板船、自劃船和1~2人的機動小游艇,路面與水面凈高2.5m~3m,水深≥0.5m。自然風光游和城市休閑游可通行10~45人的機動游船,達到6級航線要求,路橋與水面凈≥3.5m,水深≥2m。
3.4.2 岸線利用
在三類基本岸線的基礎上,豐富固鎮水岸線的多樣性,并以此指導岸線工程規劃,以生態駁岸取代工程固化駁岸。
①生態型岸線:細分為生態防護型、生態游憩型。
②生活型岸線:細分為旅游休閑型、居住生活型、商業休閑型。
③生產型岸線:細分為生產作業型、工業休閑型。
固鎮縣水環境治理及景觀規劃充分結合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堅持生態修復與保護優先,重塑生態河道及水體的生態修復,注重雨洪管理和雨水收集。水環境既是生命的搖籃,又是人類文化創造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水環境。在本次水環境景觀概念性規劃設計中,采用逐層深入,即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研究方法,對固鎮縣城的水文化與水景觀進行深入剖析,再提煉。對遺址的保護與新城的柔和對接,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對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