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中共灌云縣委黨校,江蘇 連云港 222200)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灌云縣的旅游產業,根據縣情,主要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首次提出。美麗鄉村的概念的提出,其意義非凡、極為深遠。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前提。要打造美麗鄉村,首先就是要改善提升農村的生態環境,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居樂業、富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使得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實現共同增長、實現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得到同步提高。打造鄉村特色旅游,是灌云縣發展旅游產業的可持續基礎。
高起點規劃是實現目標高質量發展的大綱,是美麗鄉村建設得以實現的龍頭[1]。首先高起點的規劃鎮村和生產力布局,同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水和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合理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集中區、農業發展區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區,統籌好城鄉建設、基本農田、農村工業集中區、村民生活居住區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區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區建設,推進工業集中。建設集約高效的工業產業生產空間。按照編制的農村工農業產業規劃、充分利用好本土資源,使之與本地產業優勢相結合,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工業集中園區規劃,配套完善通訊、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引導各村積極在工業集中區內建造廠房,最大限度地吸引農村集體企業向工業集中區集中。縣鎮規劃部門要以工業集中園區建設為抓手,加快農村的產業集群發展,完善鎮村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農村工農業經濟的提檔升級,提高農村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2]。
二是推動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形成山青水綠的生態空間。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形式,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農村耕種土地連片集中,同時要優化整合各種資金,科學地復墾整理土地、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各級政府要加大力度建設高標準農田,適度發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形成“田連片、溝渠通、路路通、環境美”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推進村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打造宜居美好的生活空間[3]。在農村高標準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完善居住區的基礎設施,打造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居住區。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入住,促進農村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真正享受到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帶來的生活便利與樂趣,在農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增強農民生活的幸福感。
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舉措是三農產業的生態化、農村發展過程的清潔化。目前,灌云縣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力治理面源污染,大力修復和提升農村的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針對土壤實際,推廣精準施肥。大力推廣應用有機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率,最大限度減少農藥化肥殘留,污染環境。推進農村面源污染攔截工程建設。集中配送化肥、農藥等三農物資的體系,實行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統一標準,堅決杜絕高毒高殘留的一些假冒偽劣品流入市場,加大打擊力度,從源頭上遏制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農業生產垃圾“可利用及無害化、減量化”的要求,加強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立體養殖,科學合理地促進養殖業發展,建設規模化養殖場,進行生態養殖,形成持續、高效的養殖體系。采取秸稈粉碎還田,大力推廣秸稈禁燒、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加強秸稈的綜合利用,探索秸稈在飼料、造紙、發電、沼氣、食用菌等方面應用,提高綜合利用率。加快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高標準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確保農村生活污水及時處理,循環利用。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秉承“和諧用水”理念,定期輪浚農村河道,拆壩建橋,活化水源,疏通河道,拆除河道違法建筑物,保障水系暢通,恢復生態,發揮河道自然功能。實行“河長制”,落實責任,加強管理,實現“源頭活水”。
四是植“綠”。根據實際,大力推廣植樹造林,因地制宜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見縫植綠、應種盡種,努力構建“生態家園、生態通道、生態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生態格局,構筑綠色生態屏障[4]。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灌云縣環境資源良好,生態資本豐厚。灌云縣應充分利用靠海、有山、有水、有濕地的優質自然資源,要優勢利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帶動全縣經濟發展,實現農民收入增加。塑造美麗鄉村,同時要注重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樸之美,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創新思路,實現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打造出別具風格的灌云美麗社會主義新農村,使之成為灌云縣高質發展的靚麗名片,重點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山”上下功夫。山能生財、靠山能致富,充分利用灌云縣靠山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業、畜牧業,打造大伊山、伊廬山旅游觀光農業,深度挖掘山上文化底蘊,民間傳說,融入山間體驗、風俗鄉情、自然景觀等特色,建造一批獨特的山情休閑旅游群落,推出一批富含文化底蘊的山村旅游精品點。
二是在“水”上下功夫。灌云縣靠海,境內也有好多大型湖泊,水資源豐富。推動漁業發展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休閑垂釣相結合,形成一批具有本地民俗特點的水上運動、海釣中心、水上船餐廳等休閑觀光旅游項目。充分利用濕地資源,打造生態濕地旅游精品。融入濕地自然生物知識,打造一批高質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濕地旅游精品,使游客陶醉于原生態自然美景的同時,滋生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三是在“民居”上下功夫。傳承灌云農村傳統民居建筑,打造建筑風格各異、具有濃郁的灌云地域特征和文化的特色民居。充分挖掘灌云本土特色文化傳統的商業價值,整合灌云歷史資源,開發一條富有灌云特色旅游線路,發展具有鄉土味的觀光休閑特色旅游。
四是在“花果”上下功夫。灌云縣依山傍水,四季花果飄香。要充分發揮林果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花果資源,培育創意旅游業。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四季花果、流連忘返”的人間伊甸園,形成花鳥飄香、人間仙境的獨特美景。打造休閑采摘體驗項目,讓游人在觀花品果的同時,享受勞動的樂趣。
五是在“農耕”上下功夫。灌云縣歷史悠久,農耕文化資源深厚。大伊山深埋大量稀世罕見的農耕器具,要加大發掘力度。傳承發揚獨具灌云特色的黃梅戲曲、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活動等。發展農耕文化旅游產業,讓游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農家吃住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原始生活。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村成為“生態優美,安居樂業,特色旅游”的美好家園,是灌云縣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我縣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讓全縣百萬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縣實現“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的重要保障。
作為一項系統的民生工程,美麗鄉村建設涉及的政府職能部門較多。特別是農局、扶貧、國土、財政、交通、水利、住建、環保、衛生、發改等部門要形成合力,統一領導、齊抓共管、互動共建。規劃引領,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各部門要積極主動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有機整合美麗鄉村建設的各個要素,結合灌云縣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民俗民習、自身特色等要素,精心謀劃,因地制宜,開展調查研究,做好灌云縣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和諧一致,又要展現灌云村莊的自身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本土的歷史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充分彰顯灌云本土傳統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回歸自然”,開發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面”,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產業。
建設美麗鄉村首先要改善提升農村的生態環境,這也是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重心。農村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美麗鄉村的建設質量,因此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提升是我縣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各級政府及部門要抓緊抓實抓好[5]。
只有堅持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一套可操作、可復制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旅游產業建設順利有序推進[6]。
3.1 創新管理體系
旅游產業建設內涵豐富、牽涉面廣,涉及部門較多,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各部門加強溝通、分工合作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2 創新投入機制
旅游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人民為主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建設投入機制[7]。
3.3 創新農村土地利用制度
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制,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創新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機制,防止無序發展與盲目圈地擴建現象,劃定“生態紅線”,實行問責制,優化農村土地空間開發,控制開發強度,形成剛性約束,制定專門的監察管理辦法,守住“紅線”,提高農村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率,挖掘村莊用地潛力,盤活村莊廢棄土地利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推進村莊改造,引導農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集中,結合實際高效利用好空置出來的土地。
3.4 創新經營管理機制
大力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發展勞務合作,加快專業合作社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讓更多的農民更加公平地分享既得成果,充分調動社會積極性,合力推進旅游產業建設。
3.5 創新安全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旅游產業建設的法治保障機制,鄉村法治建設一直是薄弱項,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便于村民充分參與的平安法治建設的多種平臺:建立社會矛盾多元調解體系,依靠專業化隊伍、運用專業化知識,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創新法律援助機制,擴大受援面,拓寬受援渠道。加強法律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構建城鄉一體、覆蓋面廣的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努力化解“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的矛盾與風險。建立“預防為主”的治安管理體系。開展創建“平安鄉村”活動,根據本村人口規模配置警力,建立警民聯動、干群互動、人人參與的鄉村綜合治理與平安建設工作機制。
3.6 創新公共服務機制
實施幸福工程,提高生活品質。建立完善農民教育服務機制,加大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使農民培訓與繼續教育需求能得到有效保障[8]。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以職業學校教育為主體,社會專業培訓機構和大型企業和龍頭企業內部培訓機構相配合的培訓體系。創新農民創業服務機制,鼓勵農民創業,降低門檻、優化環境,引導農民創業。加大對農民創業的支持力度,使更多農民成為創業者。建設“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美麗鄉村。建立完善的農民養老服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家庭與社會、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模式、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整合社區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養、日間照料等生活服務。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建立專業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社會福利的服務群體,吸引鼓勵老年人積極加入志愿者隊伍。推進老齡服務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引導、鼓勵和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社會籌資、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老齡服務產業。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建立普遍性的社會護理保險[9]。
灌云縣旅游產業建設任重道遠,近年來,灌云縣旅游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縣委縣政府抓旅游工作的力度強勁,態度讓人倍感振奮,對全市乃至全省旅游業發展起動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