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翔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著國家強盛、民族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根本性問題,因此,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黨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對新時期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了總體部署,成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基本抓手。鄉村振興戰略,其根本要義是要對鄉村生態環境、產業結構、文化層次、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全面、全方位的優化與提升。眾所周知,人才是發展的第一源動力,因此對結合鄉村特色輸入合適的人才隊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肩負有培養能夠在各行各業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的一線人才,并為社會輸送一批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常規專業包括農林牧漁類、能源動力類、材料類、土木建筑類、水利類、裝備制造類、生物化工類、輕工紡織類、食品藥品類、醫藥衛生類、財經商貿類、公共管理與服務類、公安司法類等,不難發現,高職院校開設專業中有為數不少的專業與鄉村產業結構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鼓勵引導學生赴高職院校就讀鄉村產業結構專業,畢業后回到鄉村就業創業,建設鄉村,即可有效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又可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了契機,而高職院校輸出的高質量應用人才可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源動力,研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就業創業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鄉村是具有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及社會屬性的結合體,具有生態、生產與生活等數種特點,是中國約5 億人日常居住與生活的地方,占比超過我國現有人口的三分之一。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入21世紀的20年來,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從2000年的4000元增加至2020年的27000 元,絕對差距被拉大了接近6 倍有余,這一差距體現了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水平的持續提高,但也暴露出農村農業的發展滯后,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總體經濟情況未同步。因此,全面落實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對我國現代化主義進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8年以來,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資金投入大幅增長,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率逐步超過城鎮居民。但是,隨著后續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推出,以及產業結構與農村生產力的限制,農村居民收入是否能夠穩步增長,農村除經濟水平提升外文化教育水平與居民素質能否得到全面提升等問題仍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只有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與水平,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更完善,為鄉村建設輸送一批有文化、有素質、有技術、吃得了苦、扎得下根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方可保障鄉村發展的勢頭得以保持[1]。
實現我國教育公平問題是我國教育行業未曾改變的追求,但是由于城鎮與鄉村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及其他一系列客觀問題,真正實現城鄉教育公平存在較大的工作難度。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高職院校增設相關鄉村產業結構與管理服務的系列專業,并且在招生方面有意向鄉村傾斜,出臺相關政策在分數或學雜費等方面給予鄉村學子一定的優惠與補助,大大增加了鄉村學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側面促進教育公平[2]。
眾所周知,由于公共衛生事件的因素,目前中高等院校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并不樂觀,甚至在部分學生眼中畢業意味著失業。目前,鄉村振興正處于攻堅階段,在鄉村產業結構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引導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以就業創業等形式參與到鄉村的發展與建設中來,可解決體量相當大的一批人的就業問題。因此,加強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就業創業的發展,從學生角度來說,即可促進教育公平,又可增加就業選擇性,對學生從就讀到工作鋪就了系統完整的發展規劃[3]。
對于鄉村的建設與發展來說,高職院校畢業學生從事鄉村產業方面的就業創業工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升級。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除了國家政策導向以外,更需要結合鄉村產業特點針對性的制定發展規劃,并又具備豐富知識儲備的技能型人才將發展規劃落地實施,這都需要人才的支撐。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既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對國家政策與發展規劃等也有一定的了解,投入到鄉村建設發展中不僅可以參與地方政策規劃的制定,又可負責具體環節的實施,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為鄉村輸入大批專業技能人才,補足鄉村振興人才庫,大力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升級與特色產業建設,用科技化與專業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4]。
因此,推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赴鄉村或者相關產業的就業創業,不僅對學生的教育與就業有幫助,同時也可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與前景。
推行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創業具有重大的意義與良好的前景,但在現階段的推行過程中遇到諸多難題。
一些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過程中,教學重心傾向于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僅關注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對學生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部分高職院校雖然設立了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或活動,但多數流于形式,或僅為完成上級部門要求,形大于實。另外,高職院校教師的業務能力主要集中在課程教學,在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方面的知識所知勝少,缺少科學系統的教育方法,會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這幾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生在課程或活動中收獲的實用知識甚少,造成高職院校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卻對個人的職業規劃比較迷茫,在擇業時不能準確定位個人價值與匹配行業,形成就業難或所學無法所用的現象。
在高職院校中,課程建設缺少了系統的創業課程,對于針對鄉村振興建設的創業課程更是缺乏。雖然學校層面對創業教育已經引起重視,但課程體系仍以常規通識課程為主,在組建成熟的教育體系所必須的教學理念、師資力量、課程教材、教學案例、實訓基地及管理經驗等方面均存在欠缺。特別是在具備專業素養教師的配比不足與實訓基地的缺乏,導致學生通過創業教育課程的收獲停留在理論水平而無法與實際對接,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缺少系統化與實踐性以及針對性,進而降低創業教育課程對學生在日后進行鄉村創業項目實施的教學效果[5]。
高職院校學生在創業選擇的過程中存在著價值觀念偏差與擇業認知上的錯誤。學生在校期間,由于對社會與職業不具備完整清晰的認識,通過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也并未完全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致使學生在擇業期間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容易受外部環境與其他因素的干擾而無法選擇正確與合適的就業方向。此外,由于學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不完善,導致學生對“創業”的認知存在偏差與誤區,且在創業能力與技能的培訓上有所欠缺,使其不能正確看待赴鄉村開展創業就業活動的發展潛力與重要意義,大大降低高職院校學生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的積極性。
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在畢業后選擇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在鄉村相關產業行業中進行就業創業活動,學校對學生工作情況的持續跟進程度不夠。學校培養學生赴鄉村開展就業創業活動的根本目的為促進鄉村的發展進程,并非將學生輸送至鄉村即可,但一些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從學生畢業即終止,并未考慮學生是否順利完成身份的轉變、是否能夠適應工作環境以及是否有完備的發展路徑。其中最顯著的問題便是幫助學生完成身份轉變,當地農民雖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理論知識欠缺,不具備指導學生開展就業創業活動的能力。另外,高職院校學生在圍繞鄉村振興開展創業活動中啟動資金的欠缺、煩瑣的申請手續以及冗余的審核流程等都對學生開展創業活動形成了客觀阻礙條件。
為了更好地推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使學有所成的高職院校學生能夠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建言獻策出力,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建議。
學校首先應當全面開設普適性的創業教育通識課程,使學生對創業這一概念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消除對創業的認知誤區,為學生解讀當前創業政策等,充分引起學生對創業的關注與好奇。隨后,根據各個學科特色制定符合學科發展的創業教育規劃。比如,對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創業活動,要讓學生明白自身所學的知識可用于哪些行業,有什么長處可以發揮,該注意哪些薄弱環節要避免等。另外,對于創業教育的方法要多樣性且不拘泥于形式,既要注重理論學習,又要重視實踐鍛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結合校情學科特色與地方產業結構特點等方面,既要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又要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同時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也不能放松,通過高職院校的課程教育將學生打造成一個兼具創業頭腦與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完成“要我創業”到“我要創業”的轉變。
為了給高職院校學生更好的學習條件,除了完備的創業教育體系,專業的師資力量也是必須的一個環節。因此,為了向鄉村輸送一批合格的技術人才,應結合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打造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儲備,又有實習實踐經歷,并且精通創業指導教育的師資隊伍。這個過程需要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師時對其理論知識儲備嚴格把關,并擇優輸送專業教師赴鄉村一線實踐履職,提升教師隊伍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最后,通過選派理論與實踐均合格的教師進行創業教育的研學與培訓,并要求教師及時關注創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最新政策,根據形勢把握教學方向,使學生各方面的教育均能處于行業前列。
對學生而言,需要重塑其在擇業過程中的觀念與認知。如今在學生的擇業觀中,認為創業的風險與不穩定性相比其他就業途徑更大,且在就業選擇行業的時候更傾向于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工作穩定的職業,對就業地點的選擇更是傾向于大城市,極少學生有主動投身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志向與抱負。為扭轉這一觀念,從學校方面應注重對學生的合理引導,在創業指導課堂或學生活動中觀看鄉村振興建設的宣傳或開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赴農村感受鄉村的發展情況,使高職院校學生正確看待在赴鄉村一線就業創業的意義與機遇,積極主動地投身到鄉村振興戰略之中。
學校與地方開展合作,搭建校外學生實踐平臺與實訓基地等,帶領學生在鄉村發揮自己的所學,并切身感受鄉村的發展以及自己能為鄉村振興做何貢獻。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內容應按照專業與興趣綜合調整,既要讓學生的理論知識有發揮之處,又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樂趣,埋下畢業后赴鄉村開展就業創業工作的種子。同時,在校外實踐與實訓的過程中,需強化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的工作思路,杜絕紙上談兵,在這個過程讓學生真正實現由理論到實際的轉變。除此之外,地方還應設立學生鄉村就業創業服務站,強化消息互通,同時為幫助在鄉村就業創業的學生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另外,學校與地方應對赴鄉村就業創業的學生給予充足的人力、物力與資金支持,優化、簡化辦事流程與審批手續,使其將更大的精力用在創造價值中,為鄉村發展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高職院校學生赴鄉村就業創業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學校應立足于現實情況,從多方面為學生赴鄉村就業創業提供指導與幫助,為鄉村振興的實現發揮學校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