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芳 陳玉中
(1.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廣東 東莞 523960;2.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0)
“學徒制”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職業教育方式,是當時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促進傳統學徒制度與學校教育相融合,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一種古老學徒制的學校教育模式,它具有以職業實踐為中心的鮮明導向,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納的一種職業技能教育重要手段。在現代教育的背景下,“學徒制”注重立足于企業主體,通過學校與企業合作、實踐與教學相結合,加強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同時,借助政府政策紅利,將合作企業的學徒培訓與現代化高職院校教育相結合,有效推動職業技能教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職業教育教改和創新[1]。
在我國,現代學徒制以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為核心,通過聯合招生和培養等體制機制創新,整合學校與企業雙方資源,有力促進了技能學習與勞動就業的結合。這一新型教育模式是在傳統學徒制基礎上聯系現代社會發展趨勢與職業教育發展特征而形成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各類合作企業和高職院校同時作為主體,共同培養專業技能人才。
如前文所述,“現代學徒制”是一種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新模式。在現代學徒制中,職業院校的學生較早地進入企業,在工業生產一線邊生產邊學習,獲得專業技能、實踐技能和綜合素養;廣大職業學校學生與學校、相關企業簽訂明確責任和義務的協議,建立新式的較為穩定的“師徒”關系;在共同培養“現代制學徒”的過程中,職業學校的學生按照靈活實用的方式在學校和相關企業之間進行交互學習;學徒期滿后,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的學生如果順利通過雙重考核,就足以證明他們具備了合格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認同,這些都是現代學徒制的基本要求和特點。一些新發展起來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如“訂單培養”和大師工作室等,盡管有現代學徒制的成分,但是嚴格意義上還不能算是現代學徒制。
進入20世紀末期,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現代學徒制重返現代國家法制管理范疇的潮流,學徒制成為許多國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在制定人力資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代學徒制發展較好的國家如德國和瑞士的經驗看,現代學徒制在管理體制建設方面有以下特點。第一,建立全國和地方統一協調的法律規章體系,包括《職業教育法》《勞動法》和相關經濟法律法規,為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開展人才培養提供制度化保障。第二,設有專門機構承擔學徒教育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工作,如行會、學徒中心或相關的公共機構。第三,利益相關者,如政府部門、企業、職業院校和職教機構,都能深入參與到職業教育的對話協商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第四,政府部門組織開發全國統一的專業教學標準,但各職教機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相對的自主權,從而保證既滿足不同企業的個性化要求,又能得到行業和社會的認可,如澳大利亞的培訓包和德國的《職業培訓條例》。
現代學徒制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技能形成模式,它采用校企合作的雙元制模式,職業院校和培訓企業分工明確、相互協調,學校提供理論知識教學,企業負責實踐技能培訓。此外,“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很好教育平臺渠道,可以很好地平衡職業教育系統和就業系統之間的關系,大大降低職業學校的學生從“校門”到企業身份轉化時所遇到的各種阻力,從而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廣大學生的就業率;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所遇到的“招工難”問題。縱觀各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發達的國家,注重“現代學徒制”培養源源不斷的專業技能人才,并注重提升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
近些年,我國建筑行業發展迅猛,工程建設的速度正在日益增加,由此使得我國對建筑裝飾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擴大和增加。但是從近年來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在畢業之后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和職業發展情況來看,專業實踐能力有待強化,就業后從學生向企業員工身份的過渡期較長,崗位適應期長且適應性差,以及職業素養水平總體較低等問題,企業人力資源成本較高,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職學生在學習相關專業基礎知識的過程中,主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積累與強化,但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往往脫離了職場實況,造成其畢業后較難適應企業運營狀態,不能較好地適應實際崗位的職業發展需要。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根植于企業環境中的隱含專業基礎知識,也是現代大學生形成職業素養的基礎和核心之一。
近幾年,隨著“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不斷普及,為高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與創新途徑。通過建立和實施“現代學徒制”,能夠更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裝飾企業的工程實踐教學環境與項目資源,為高職院校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這對培養和提高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破解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瓶頸問題帶來了良機。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作為一所坐落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的高職院校,建校10 多年來,一直非常注重通過探索實施“現代學徒制”系統工程,著力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在這種背景下,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通過建立完善現代學徒制度,推動學院加強與相關合作企業密切合作,通過促進學校教師與合作企業師傅的共同教授,從而建立了以專業技術技能提升為目標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建立了“教、學、產、研、培、賽”的校企合作平臺。
2020年,建筑與設計學院響應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號召,出臺了《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并陸續展開與東莞市鼎誠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廣東粵建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自2020年以來,在每個學年都開設了一個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學徒班。
首先,學校創造性建立學習平臺,推進形成校企共同育人機制。比如,專門與廣東金雄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校企雙方共同管理經營的“創新·金雄城BIM 教學研中心”,實行理事會負責制下的雙主任領導,努力形成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其次,學院專門組建“現代學徒制”班級領導小組,由學院院長擔任組長,企業領導擔任副組長,學院高職稱雙師型教師和企業技術能手、專家為組員,以上成員共同推動“現代學徒制”班級的教學實施工作。同時,在校企合作基地建立“學生管理工作室”,妥善安排專職教師輪流到合作企業開展相應教學工作,與企業師傅共同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
最后,學校在加強研究打造特色專業課程體系的同時,注重強化對接崗位需要。從而,學院和合作企業專門協調專業課程帶頭人、合作企業技術能手以及專業骨干教師,組建多方師資團隊,建立健全定期分析學生培養現狀分析制度,對學生是否適應教學模式改革和合作企業的具體崗位需求進行深入分析,更加明確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方式、崗位需求和努力方向。同時,在多方師資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嚴格遵循“現代學徒制”的培養規律,逐漸將崗位具體實踐要求融入教學任務和改革中,逐步建立完善了“專業課程+校企課程+企業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
在致力于綜合課程體系開發的過程中,校企對多方師資團都進行了明確分工;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通過與合作企業共同研究開發、同步實施教學,目前已開發“裝飾裝修工程質量常見問題及防治”“精裝監理”等兩門專業核心課程。同時,收集合作企業真實裝飾工程項目、案例分析等基本資料,有效開發了數據龐大的教學資源庫,隨時供廣大學生實時學習;合作企業通過收集學生在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共性問題,進一步完善企業課程,并作為企業新人培訓指導手冊重要依據,實現了雙贏的目的。
通過幾年的合作實踐來看,為有效推動“現代學徒制”逐步形成較高標準,一定要注重考慮四個方面。一是要尋找合適的上下游企業。二是要有良好的合作意愿和基礎。三是合作企業要有較大的人才需求,有利于雙方長期合作。四是企業要有完善配套的內部培訓體系,有利于共同培養學生。
學徒期間、工作日,學生在建筑一線是跟著學習實踐知識。周末固定的時間,學校委派專職教師到合作企業,為學生教授《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裝飾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課。借助這種共同培養的方式,學生不僅可以順利完成學校規定的學分教育,還可以從建筑一線學到很多實踐經驗,從而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
通過幾年來的學徒制培養實踐,有效促進了廣大畢業生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也形成了較為成形的經驗做法,那就是為學生配備“三個老師”。一個是學校專職任課教師,學校委派足夠數量專職教師常駐“學生管理工作室”,成為建筑企業聘任的“師傅”助手,共同參加一線建筑施工、管理等各項工作;另一個是學校聘任的企業“師傅”,這些“師傅”一般為企業技術能手、專家等,他們通過在建筑施工一線“手把手”培養學生,并積極參加企業課程開發等具體工作;還有一個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師,他們通常為學生的輔導員或班主任以及企業人力部門的特定人員,專門負責廣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和就業指導。
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選擇到合適的建筑企業“師傅”,非常有利于“現代學徒”的成長成才。因此,學校往往會選擇工作經驗豐富、綜合素質高的企業技術能手、專家擔任“師傅”,企業也會對這部分“師傅”實施內部激勵,通過“雙崗雙薪”和優先評優評獎等方式,促進企業“師傅”更加專注工作;同時,校企雙向共同推動,促進專職教師和企業“師傅”結成幫扶對子,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培養學生,從而實現雙管齊下的良好效果。
在近幾年的“現代學徒制”的教學實踐探索中,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三年,一般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工學同步”。學生參加學校教育為主,到合作企業學習為輔,從而實現由學生到初級學徒的身份轉變。第二個是“工學輪替”。學院安排學生在學好專業必修課的同時,參與更多生產一線崗位的鍛煉,實現從學徒新手到熟手的較好轉變。第三個是“頂崗實習”。安排學生利用更多的時間到建筑企業時間,通過廣泛的跟崗學習、頂崗實習以及參加企業崗位技能鑒定,促進廣大學生轉變為崗位能手。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越來越多的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經歷以上三個階段后,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眼高手低”的學生蛻變成了“專業精湛”的技術能手。當然,在“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過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平衡性不充分的現象,如果學校課程過度重視學科體系的“專業性”而忽視“職業性”,會導致校企合作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形式大于內容”。同樣的,如果企業課程過度重視“職業性”而忽視“實踐性”和“教育性”,往往會導致學生缺乏系統的崗位鍛煉,成為機械的廉價勞動力,無法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實踐目標。
在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的教學實踐探索中,筆者還發現,要優化教學和人才培養評價是個重難點課題,因為在校企共同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中經常變換身份,有時現階段的教學評價方法不能有效對其實施監管。同時,目前對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地界定“現代學徒”的法律身份沒有明確的要求規定,同時對參與校企合作的相關企業也缺乏相應的激勵懲罰機制,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備的考評管理體系。
為此,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建筑與設計學校根據教學實踐,建立成體系的、用來評估校企合作“契合度”的考核評價機制,以作為“現代學徒制”在實施過程中的質量監控手段。例如,在多元評價中,就要求學校專職教師、企業“師傅”、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和廣大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對共同參與的“現代學徒制”教學實踐做出公允的考核評價。
此外,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還加強與合作企業的密切合作,研究開發了《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現代學徒學習手冊》,涵蓋了教學評價、學生自我評估、學習教師和企業“師傅”考核等多個維度。同時,在校企“現代學徒制”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學徒培養、管理、鑒定等多個方面的制度,形成了十余個成形配套的制度規定。通過不斷豐富考核評價體系,有效地促進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踐的探索,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上手迅速、企業認可的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前,學院在珠三角地區的高職學徒制畢業生的企業留用率均在60%以上,遠高于其他類型畢業生。